棍棒教育是最大的谎言,死在父亲刀下的孩子,何其不幸?

很多人信奉一句老话“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实,这是最大的谎话,也是中国教育最大的悲哀。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孩子不听话,打一顿就好了。

为什么打一顿就好了?因为孩子怕了!

但是孩子并不真正清楚他为什么挨打了,他只知道自己惹爸妈生气了,以后不再惹了。

这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结果吗?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无力反抗父母,承受父母的“棍棒教育”,好像颇有成效。

可是孩子大了也要打吗?孩子一旦有了自己反抗的能力,父母的棍棒就很难再挥舞下去了,一棒一棒打下去,伤害的不是孩子的身体,而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分。

01 儿子死在父亲的武士刀下,临终前留下最后一句话:“爸爸,我在好好学习。”

四川绵阳,13岁男孩体育考了18分,一气之下拿出武士刀在儿子面前比划,失手戳到儿子腰部,最终孩子抢救无效死亡。儿子临终前还在对父亲说:“爸爸,我在好好学习。”

失手杀死儿子的爸爸是杨某,杨某在儿子3岁的时候出轨,和妻子离婚。

离婚之后,杨某一直没有再婚,独自抚养儿子,对儿子抱有很大期望。

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杨某曾两次拿出武士刀吓唬孩子。

事发当天,杨某得知儿子体育成绩只考了18分之后十分生气,于是又拿出武士刀在儿子面前比划,并说:“信不信我戳你?”

在这个过程中,儿子突然说:“爸爸,你戳到我了。”

杨某意识到不对劲,马上拨打120电话急救,可不幸的是,儿子还是因抢救无效而离开人世。后经鉴定,儿子是因失血性休克死亡。

在医院抢救的时候,因孩子被锋利刀具割伤,医护人员报了警,警方介入调查后,将杨某拘留。

在案件开庭审理的时候,杨某哭着说:“我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我是用最好的心,办了最坏的事。”最终,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12年。

杨某自己认为是爱孩子的,本意只想用刀吓唬孩子,想让孩子知道上进,知道学习。

但是用如此锋利的刀具在孩子面前比划,进行恐吓,这种行为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伤害。况且,这种情况不止一次!

除了用刀威胁恐吓,不知道这个孩子平时又承受了多少父亲“严厉”的教育。

02 4岁女孩刚从老家来到父母身边两个月,就被父亲夺去了生命

2011年8月15日,四川男子徐某仅因为生活中的一点琐事,在盛怒之下,对自己4岁的亲生女儿痛下狠手,导致女儿死亡。

此前,女孩一直跟随外公、外婆在老家生活,徐某夫妇一直在外打工。在6月上旬,徐某才将女儿接到出租屋和夫妻二人一同居住。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女孩到东莞仅仅两个月后,就不幸失去了生命。

8月15日,女孩的妈妈下班回到家中,发现女儿将橱柜里的多种调味料搅拌并吃到嘴里。女孩妈妈就用一条铁丝打女孩的手,后将此事告诉了女孩的爸爸徐某。

徐某听后异常生气,将女儿的双手捆绑,并用烟头烫女儿的手心。

女孩因疼痛大声呼救,父亲不仅不停手,还用防尘布和纸塞住女儿嘴巴,直至女儿呼吸困难差点窒息。取下防尘布和纸团后,女孩呕吐不止。

父亲要求女孩用手直接清理呕吐物,在女孩用双手捧起呕吐物向卫生间走去时,徐某忍不住又用手向女孩的脸部打去。

女孩头部重重的摔到地上,随后昏迷,经医院抢救无效身亡。法医鉴定,女孩是由于钝性外力作用致颅脑损伤死亡。

2012年,这起案件在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徐某在庭上不断痛哭,称他们夫妻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孩子,只好一味打骂。如果还有机会,我绝对不会对女儿用这种教育方式。

4岁的女孩,多么娇软可爱的年龄,只在父母身边生活了两个月,就失去了生命。

爸爸妈妈,多么令人渴望的亲人,竟然因为孩子的不听话,可以下如此重的手。

在庭上,徐某痛哭流涕,到底是因为懊悔自己对女儿教育方式不对,还是想要申辩自己只是为了教育孩子而不该定性为“故意伤害”,这些也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03因吃饭慢,7岁女童被母亲用铁棍活活打死

2019年8月3日,一名7岁的女孩在和父母一起吃饭,母亲一直嫌弃女孩吃饭太慢,不断的提醒还在快点吃,并暴躁的表示:“你再不好好吃饭,我要打人了。”

对此,孩子并未往心里去,最终,母亲怒火中烧,把孩子关进房间,用铁棍对其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殴打。

女孩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因为琐事离婚了,女孩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2017年,女孩的父母复婚,女孩就被接到了父母家中一起生活。但是没有想到,女孩的母亲总是因为一些小事殴打女孩,而孩子的爸爸每次拉架,也会被打。

这次女孩被打,孩子爸爸也没敢劝阻,“我也不敢拉架,我一阻止,她也打我。”

孩子被打了一个小时,爸爸被关在门外不能进去。后来开门后, 他发现女孩身上都是伤,把孩子抱回卧室后就和妻子吵了起来。

鉴于之前妻子多次对自己动手,他吵完架便躲出门去了。等他回到家后,看见女儿一身伤,很是心疼。他多次想把孩子送到医院,都遭到了妻子的阻止,不仅与他吵架,还动手打了他好几个耳光。

后来,孩子一直说肚子疼,到了傍晚,孩子状态持续不好,他拨打了120,他等不及救护车,抱着孩子赶往医院,连闯了几个红灯送到医院,但遗憾的是,女孩也没有被抢救回来。

本应是该高高兴兴准备上小学的假期,生命竟永远停止在了这个暑假。

根据女孩的亲戚透露,女孩的妈妈总打她,有一次,她拧女孩的耳朵,把耳朵都拧得溃烂。“没想到这次打得这么严重。”

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不仅心疼,更有愤怒。

情绪如此暴躁,为什么周围的人都制止不了?女孩已经不止一次遭受这样的暴力殴打了,为什么大家都忍气吞声不敢反抗?

女孩的父亲被打多次,不为自己,就不能为女儿站起来吗?如此懦弱,只会躲避和事后懊悔,连自己的女儿都保护不了,何谈父爱?

04 棍棒教育恶果累累,事后家长痛哭,事前无视孩子的求救

观察这些新闻,令人痛心和愤怒,心中郁结。

原来“棍棒教育”的受害者为数众多,数不胜数。

2014年10月15日,一名女子不断用竹条抽打4、5岁的孩子,女子的辱骂声伴随着噼里啪啦的抽打声十分刺耳。

女子还用脚不断的用脚踹孩子,在孩子被踹倒在地后,女子也并没有停下来,而是用脚猛踹孩子头部。

事后据记者多方走访了解到,这名小小的孩子,是她三个孩子中的一个。

2019年3月7日,宁洛高速甘泉河站入口处,一名12岁男孩因为考试成绩没有超过95分,母亲不满意,被母亲拳打脚踢后扔在了高速口,孩子妈妈随后驾车离去。

当民警赶到时,发现男孩脸上有多道手掌印,始终低着头。当民警与其母亲联系时,男孩吓得一直哆嗦。

男孩的妈妈表示:“就算坐牢也不要他了。”最后,是男孩的叔叔赶来把他接走的。

2020年9月17日,武汉江夏区一中发生的事情,还犹在眼前。

一名初三男生从5楼一跃而下,当场不治身亡。

当天课间休息,几名同学聚在一起打扑克,张同学在旁围观。恰巧这一幕被班主任发现,于是给几名学生的家长打了电话,让家长到学校来。

班主任对几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之后几位家长也赶来学校。

其中张同学的妈妈表现的非常愤怒,没有听儿子一句解释,在学校的走廊里,当着众多师生的面,狠狠的甩了儿子几个耳光,一边打还一边咒骂着。

张同学沉默的靠在走廊,承受着母亲的怒火。没有辩解,没有顶撞,没有反抗。

当母亲和老师走远后,他毫不犹豫地翻上栏杆,从五楼跳了下去。

孩子的母亲,在随后的两年中,带着对孩子的愧疚,多次自杀不成后,在最后一次的自杀中身亡,追随儿子而去。

……

05 成功案例引导追随者,但应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龄而异

类似的悲剧数不胜数,无一例外,都是父母想要望子成龙,寄予了过高的期望。

现在的孩子多数都被家人宠着,我们总是看到很多家长对孩子的骄纵,教出了很多所谓的“熊孩子”;还有一些孩子因为家庭里“蜜糖式”教育,导致孩子心理承受力差。

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棍棒式教育”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可。

“虎妈狼爸”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对自己的孩子非常凶狠,管教极其严厉,教育的方式常以体罚为主。

这样的行为也是有显著的成功案例作为支撑:

著名“狼爸”萧百佑,用“打”的方式将三个孩子送进北大;

“虎妈”蔡美儿,使用咒骂、威胁、贿赂、利诱等手段将孩子送进哈佛……

如此成功的案例,自然引起了一大群人的效仿。

但是不是每个案例都适用于所有人,这只是个例,有着独特性和偶然性。

调查显示,在如何看待家长打孩子这一问题上,42.4%的人认为是轻微处罚、吓唬一下很有必要;21.7%的人认为,该打时就打,让孩子长长记性;而认为教育孩子不能采取打的方式的只有36.2%。

体罚孩子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龄”而异。即便我个人不认同体罚孩子,但也不得不承认,大多数的孩子或多或少都遭受过来自家长的体罚。

教育孩子不止这一种方式,每个孩子都是带着父母的爱和期盼来到这个世上,不应成为父母完成期望的工具,更不应成为父母情绪的发泄口。

三流父母靠拳头,二流父母靠舌头;而一流父母绝不会把拳头和舌头当作教育孩子的武器,他们会正确引导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

言传不如身教,想要孩子成才,不如从自身努力。父母本身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就要努力成为那样的人。

否则,孩子成年以后就会发现,孩子成为了当年的父母,这也许并不是大多数父母想要看到的结果。

我是谷雨,爱吃瓜的谷雨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

喜欢就请关注我吧

#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棍棒   父亲   孩子   谎言   不幸   爸爸   儿子   家长   母亲   女儿   父母   女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