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道里街名传奇

一条街,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新旧路名的变化则是一部部城市史,众多城市的路与名无不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底蕴。


让我们走近这些地方,去感悟它们的人文气息。



埠头区的俄语名“布里斯坦”,就是“埠头”的外文音译。哈尔滨第一个火车站就建在松花江边,是一个货运站,叫松花江站也叫埠头站。埠头区由此而得名。


1946年,埠头区改称道里区。当时就是以中东铁道为界,铁道西部俗称“道里”。



最早的道里区是分为埠头区、新阳区、顾乡区三个区的。



道里区是哈尔滨市的中心城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城区和充满活力的现代新城区。她作为哈尔滨的发祥地之一,凝聚了这座城市的精华,是这座城市发展的缩影。


道里的真正意义的中心是中央大街一带,这才是主流文化,而不是有的文章所说的是偏脸子、地德里......



哈尔滨曾是各种文化汇聚的国际化大城市,东正教、天主教、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在这里留下痕迹。



埠头区,因为当初最早,这里是以码头而闻名遐迩,哈尔滨这座城市,也是从这里向周围辐射发展过来的。


20世纪初的中央大街已然是国际大街,当时有众多的外国人进驻经商,贸易空前繁荣。



道里安字片, 位于经纬街偏南,新阳路两侧。南起安心街,北至安隆街,东起安道街,西至安红街区域。因其大部分街巷都偏斜,故也称 “偏脸子”现在也有人这么叫。


安字片是老街区,离中央大街区域近,但居住这里的人,如果要去中央大街,往往也会说,走啊,上道里去!



这边的街路均以“安”为首字命名。最早这片只有安静、安道、安隆街有居民,其它均为芦苇丛生的沼泽地。后来的俄国侨民在此地栖身、谋生,逐渐形成了安和、安详、安德、安发、安康等几个简陋街路。


1915—1922年东欧部分国家的难民涌入哈尔滨,在这一地区建立“纳哈罗夫卡村”,纳哈罗夫卡是由俄转化而来,为懒汉、无耻之徒之意。最早这些街没有名字,哪条街住了哪个俄罗斯人,就用他的名字命名了,可后来解放后这么叫就不成了,就改成各种安X街了!



地德里,这个名也是由俄语转化而来,是抚顺街一带最早的名称。中东铁路通车后,在这边设立停放机车的库房,当然现在的哈尔滨铁路局机务段、车辆段也都在这边!按汉语的发音就是“地包”,也叫地包小市。


当时这里有一条通向顾乡屯、秦家岗和傅家甸(道外)必经的土路,原称味地包头道街,就是现在的抚顺街。


大地包和小地包这里原来是一个大集市很热闹,卖什么的都有!



顾乡,老人们还习惯称其为:顾乡屯,顾乡这个说法的来由有三:


一说在百年前,此地有一顾姓乡长,故将该屯称顾乡约屯,后去掉“约”字,则称顾乡屯。



二说山东、河北老乡闯关东来此,互相帮助、照顾,故称“顾乡屯”;


三说二百年前京旗移民来此开荒建屯,顾乡源于满语“京旗”之意,是满汉混合语,即京旗屯之意。




四方台据说是金朝时完颜阿骨打宗弼(兀术)修筑训练水师的点将台,这是有考古依据的。以前当地农民经常在这里刨出银锭什么的,现在都在黑龙江博物馆里面,这地值得一去啊!



爱建,就是原来的车辆厂,车辆厂北边就是三十六棚(现在工部街那边)



1898年6月,中东铁路工程全面铺开,新招募的工人很多,又来不及修建新厂房和工人宿舍,工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非常简陋。


1903年7月14日,中东铁路当局在工厂附近扩建,搭成三十六个人字形的棚子,供人居住。久而久之,这个地方也叫三十六棚了。


以前三十六棚那个地方,如今叫爱建,是哈尔滨一个高档社区。




那时候河松,河柏小区这边都是棚户区,有个难听的俗称:大粪坑,听着有点恶心哈?


1937年,正阳河湿地中央修建了一排一排的长方形的土池,每个池子的面积大约1亩,是晒粪池——处理粪便的设施。后来在晒粪池之间形成了道路,道路横穿正阳河湿地越过正阳河堤坝与前进路(原名安阳街)相通,这是正阳河堤坝之外最早的道路。


30年代这里荒无人烟,只有掏粪的马车进出行走,地上本无路掏粪车走的多了便成了路,这就是今天的河松街。



百年前,在如今江上俱乐部的旁边,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渔船码头,是往来舟渡非常乐于停靠的地方。


江面上,扁舟几叶,影影绰绰,缆绳则系于岸边树上,这就是后来的小九站。



1898年四月的一天,以西德罗夫斯基为首的中东铁路修筑考察队发现,在今九站方位,沿江一带地势稍高,树木也很多,于是决定将深水码头建在这个地方。


由于此处在第九工程段的工程区内,就叫它“九站码头”,俗称“小九站”,自此沿用至今。



一个月后,俄罗斯人在此搭建的九站轮船码头,泊下了从俄罗斯开来的火轮船,还带来了一艘满载铁路施工器材的驳船。


中东铁路正式开始动工。



都知道中央大街是方石头铺路,很少有知道,第一条用石头铺路的是地段街。



1898年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工程局总部设在香坊的田家烧锅,而大批铁路建筑器材却堆卸在道里区九站一带,为了沟通道里与南岗、香坊之间的交通,工程局首先在松花江边与南岗之间修筑一条石头马路,1899年建成。




专门负责哈埠的市政工程建设的希尔科夫,他所住的那条街,也是他负责的第八、第九工程段指挥部驻地,形成最早,所以就叫地段街。


地段街的修建极为艰苦,这一带地势低洼泥泞。人们只好先用树干、树枝垫底,再用长满青草的地皮、沙土堆高,最后用小块石铺砌,以免夏季翻浆。


所以,它是哈尔滨有史以来的第一条石砌马路,就是在整个东北,也是独领风骚。



哈尔滨的第一条马路其实是为了便于连接香坊并运送建筑材料而修筑的交通性道路,这就是从江边斜刺里修出来的一条,从堆料场一直向坡上延伸的“斜纹街”,即后来的经纬街。


因这条街与周边街路既不平行又不垂直,而是偏斜连接,所以称斜纹街


1900年形成,建国后更名为经纬街,1968年曾称解放路,1973年恢复现名至今。


经纬街无论在地理还是交通位置上,都很重要。道北,与地段街、兆麟街、中央大街、通江街、高谊街相接。道南,与抚顺街、新阳路等相连,与友谊路衔接。东南,则通向道外、南岗、香坊,起到了沟通三大区交通的重作用。


当时只有这条道路,可以通过南岗连接香坊。因此,逐渐形成的埠头区的所有主要道路,最后都要汇交到了经纬街上。



19世纪末,中东铁路工程局为了解决哈尔滨机务段供水塔的水源,在街北临江的井街,修建了铁路水源地,这条街取名水道街。(兆麟街)


是通过地下管道把水输送到机务段供水塔。


在这条街上,修建了哈埠第一座市场~道里区八杂市,有236家店铺,是当时哈埠最大的一座超级市场,买卖甚为兴隆。



1923年,在这条街上建立了一座哈尔滨广益中学,后改称东省特区第一中学,今为哈尔滨第一中学:




哈尔滨新城大街,1900年形成,当时为区别老哈尔滨(香坊)故称“新城大街”。位于今道里区城区东部,北起友谊路,南止霁虹街,长1480米,宽32米。路面为石块砌筑,中间有双轨有线电车通至兆麟公园。


1946年,市政府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更名为“尚志大街”,沿用至今。是较早的商业街之一,堪称民族商业大街。



恒祥城后面那条小街为什么叫车站街呢?那也没有车站啊!是因为那60年代以前确有一个火车站,名曰:顾乡火车站,位置就在恒祥城靠近康安路这边!当年是哈尔滨南下出了哈站的第一站!



哈尔滨石头道街,位于今道里区东部,东起铁路桥,西止尚志大街,长897米,宽27米,车行道宽16米,沥青混凝土路面。街路于1900年形成,因初始路面为方石砌筑,故称“石头道街”,当时现在的西十二道街也包括在内。1968年曾称“英俊路”。1976年恢复现名,沿用至今。



这一带是哈尔滨初建时的日本移民的聚居地,而它的繁荣是在日本侵略者占领哈尔滨之后。



在道里石头道街、地段街、买卖街、一面街一带,曾遍布日本的商行、医院、银行、旅馆、饭店甚至妓院。在日本商工会议所的位置,标注着一长串各类日本商号的名称以及日本居留民会。



这一张张照片,

是一瞬间的回忆,

固结了一段段时光,

像是欧洲建筑的博物馆,

凝固着历史记忆,

也是我们童年的回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工程局   正阳   街名   埠头   街路   中东   哈尔滨   老道   日本   大街   铁路   中央   传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