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资源有热情怀!探访中国最后的驯鹿部落 -新春走基层

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

一对分叉繁复的角

一身厚实好撸的皮毛

哎哎哎?

怎么还拱起人来了?



不愧是你

“森林之舟”——

驯鹿



这一次“新春走基层”

记者来到北纬53 的根河敖鲁古雅

探访中国最后的驯鹿部落

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天气里

听听驯鹿和饲养它的人

以及天气的故事

鹿

“就没见过这么漂亮的鹿”


敖鲁古雅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麓、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密林深处,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下辖的根河市。这里用鄂温克语来说,指的是“杨树茂盛的地方”。


使鹿鄂温克人布冬霞的驯鹿放养点就在距离市区40多公里的林场。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有一多半都在冻土上和森林间颠簸。



一下车,只见当地人的传统民居“撮罗子”之间,火红的灯笼摇曳出浓浓的年味;不远处的山坡上,叮铃叮铃,驯鹿脖子上的“巧尔然”(铜铃)奏响欢快的乐曲,不时传来游客的笑声——


“就没见过这么漂亮的鹿!”


春节期间,仍有外地游客慕名而来,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天气,也挡不住他们的热情。


的确,驯鹿在我国只见于东北大兴安岭西北部地区;即便是在国外,也只广泛栖息在北极圈周围,特别是欧洲北部、西伯利亚和北美洲北部这三个地区。


为了适应高纬度地区的恶劣环境,驯鹿进化出一双自带“夜视仪”和“紫外线手电”的眼睛,由于可见光波长范围比人眼广,常常还能看见人眼不可见的颜色细节。


那总是湿乎乎拱蹭你的鼻子也不简单,发达的鼻腔内有两块鼻甲软骨,形状回旋卷曲,周围软组织还带有丰富的血管,寒冷刺骨的空气进入后沿着鼻甲软骨的迂回路径绕上好几圈,被血液不断加热,最终变成温暖潮湿的空气抵达肺部。


最有意思的是驯鹿的一对角,鹿角呈珊瑚状,向两侧伸展,从基部的第一个分叉开始,向前延展的分支较短而扁平,形成铲子一般的形状,而向后延展的分支则会生长成树杈状。



当然,眼前的驯鹿多半已经“落角”,布冬霞告诉我们,驯鹿角最好的观赏时期在夏秋——大约7月,处于鹿茸阶段的角质地丝滑如天鹅绒;越往后鹿角越发坚硬舒展,到九月、十月发情交配的季节时,雄鹿用来争夺“芳心”的角更是前所未有的美丽,但那时候鹿群也分外暴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冬天来也有冬天的风情。为了御寒,更加厚实的毛发,尤其是一圈蓬蓬密密的“白围脖”,简直让人欲罢不能。拿着盐巴或豆饼的游客们已经被毛绒绒包围了,就算是记者这种啥礼物也没带的,求贴贴、求摸摸驯鹿们一点也不会拒绝。



玩累了,游客们就会到布冬霞的“撮罗子”里,饱餐特色肉串、列巴、蓝莓果子酱,喝一口猎民酿制的白酒,看看墙上挂着的白桦树皮画,听听过去那些鄂温克人和驯鹿迁徙游猎的故事;旁边的热腾腾的炉火上,还有一锅“肝复灵”茶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等着客人们吃完 “顺一顺口”。


白桦树皮画


“肝复灵”是猎民青睐的草药,清热解毒,明目护肝。布冬霞掐了一点未熬制的让记者含在口里一小会儿,说是效果更好。草药入口奇苦,异常醒脑,久了舌根处又有淡淡回甘经久不散,应和着小屋里那些关于猎民昔与今的故事。



鹿和人

“它们就跟我自己的孩子一样”


在游客们休息的时候,布冬霞又走上山坡和自己心爱的驯鹿亲昵。


一见她来,鹿群都围上来,把头凑到她的手边,叼她的袖子,把热气喷到她的脖颈上,把她黄褐色的毛帽子都拱歪了,一身鄂温克族长袍都扯皱了。


“哎哟!别挤别挤!”布冬霞一边轻拍鹿的脑袋,一边掏出豆饼,鹿群被吸引了注意力,但还是依偎着她不肯离开。



“以前,它们是我们生活的好帮手,现在就跟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在外人眼里没什么差别的驯鹿,对一手接生又一手把它们养大的布冬霞来说,每只都有自己独特的小标记和小脾气。“这是小上海,这是小新疆,它俩都可听话;这窜天猴不行,脾气可坏……”


鄂温克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使鹿鄂温克人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因放养驯鹿而得名。17世纪中叶,使鹿鄂温克人从贝加尔湖流域的勒拿河一带,游猎迁徙到额尔古纳河流域。这里冬季漫长而寒冷,最低气温可达-50 以下,林间资源丰富,他们就在大兴安岭密林中靠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


2003年,在政府的号召下,“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放下猎枪,搬迁至根河市西郊,开始了新的生活。


但驯鹿对水质和食物有着极其特殊的要求,在山下无法牧养。


生活,还是爱与信仰?


对使鹿鄂温克人来说从来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在白桦树皮画里,在歌谣里,在故事里,在每个人的眼睛里,都能看见驯鹿文化的倒影。


为此,有的人选择往远处走;有的人选择留下来,留在山上,继续照看心爱的鹿,同时以特色产业为媒介,让更多人走进中国的驯鹿之乡。


布冬霞就是后者之一。2008年,她率先在距市区30公里原始森林景观路开办了猎民点民俗家庭游项目,展示使鹿鄂温克人原生态民俗。



现在,年轻一代使鹿鄂温克人有了更多想法,日渐向好的生活条件更加坚定了他们将驯鹿文化传承下去的信念,而科技的力量,让他们既能选择“留下来”,又能更好地“往远处走”。


比如布冬霞的儿子肖晨昊,正依托根河自然资源及驯鹿文化努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化,直播、新媒体成为他触达外界的有力渠道。


去年,刚当选根河市政协委员的他正在筹备新的提案:打造与复原鄂温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通过多渠道宣传当地特有的“冷资源”、森林资源以及鄂温克驯鹿文化,引流广大游客来到“中国冷极”的“驯鹿之乡”。



“现在全国有1300多头驯鹿,我家就有70多头!”这位鄂温克族青年对未来充满期待,“希望更多的朋友能来我家做客,来了解我们可爱的驯鹿!”



鹿和人和天气

“天气再坏,也要把鹿找回来”


现在去布冬霞的部落,最好提前一两天预约。


为啥?“因为我得提前把鹿喊回来啊!”


平日里,驯鹿就在森林里无拘无束地溜达,有时还会跑到很远的地方觅食,要来客人了,布冬霞才会把它们唤回家,有时用特制的“鹿哨”,有时也会拖着长长的尾音呼唤着驯鹿,“不然人大老远来一趟,看不见鹿多失望呀。”


当然,游客和鄂温克人都会提前关注天气情况。一旦发现不适合出行,布冬霞这样住在山上的养鹿人不仅需要提醒游客,有时自己也得避一避。


但驯鹿撒起欢来也没个定数,有时跑得太远了,人就得跋山涉水把它们找回来。



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腹地路况不佳、通讯信号弱,找鹿并不是件容易事,有时还会遇上暴雪、冰冻天气,但不管再恶劣的环境,使鹿鄂温克人也会去寻找。


“以前我们出去找驯鹿,只能盲目地跟随驯鹿的脚印去找,但鹿有四只脚,走得又比人快得多,有时你以为它是往这边走了,其实它又跑别地儿吃啊、玩啊去了。”肖晨昊说,以前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还出现过给人冻伤、冻坏的情况,“现在咱们气象局会通过手机短信提醒你,发预警,我们也会做好保暖措施。”


根河市气象局局长王云龙介绍:


我们着力解决猎民预警信息直达‘最后一公里’问题,不仅把所有野外猎民点的猎民手机号码全部纳入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还专门建立微信群,在夏季暴雨、冬季‘白灾’来临前及时发布预报预警,提醒他们紧急避险。


“气象部门不仅在少数民族防灾减灾、特色旅游发展方面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更在挖掘‘冷资源’上做了大量工作,与政府配合密切。”近年来,根河市深入践行“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激活冰雪资源,大力培育和实施寒地特色产业,激活“冷资源”,迸发“热效应”。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政府副乡长何岸表示,其中一条重要的路径就是推进生态保护、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以敖鲁古雅原始部落景区为重点的景区景点升级改造。


新的一年

所有人都在努力

为了让更多人

倾听中国的呦呦鹿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驯鹿   鄂温克族   额尔古纳   大兴安岭   中国   根河市   鄂温克   古雅   新春   基层   情怀   游客   天气   部落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