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舟曲过年习俗:赏对联,观花灯,迎婆婆,民众竞相轿下钻

#头条百景中国年# 甘肃有句俗语:“三天十五,三天年,过罢还是原达原”,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年的时候只有除夕到初二的三天,以及元宵节前后的三天是最幸福、最快乐、最热闹的时候。过了十五,一切恢复正常,该上班的继续上班,该种田的仍然要继续下地劳作,于是元宵节就成为春节期间人们最后的狂欢日子,各地的民俗活动在元宵节前后达到高潮。甘南是多民族聚居的土区,过年的民俗活动也异常丰富,临潭县有声势浩大的元宵节万人扯绳赛;夏河县有拉不楞寺藏传佛教的正月毛兰姆法会;卓尼县有古老的巴郎鼓舞……。虽说过了十五,年就过完了,但是甘南舟曲县的年俗活动仍然如火如荼的在继续举行,今天我为大家介绍舟曲县独特的过年民俗活动。

舟曲白龙江河畔夜景

舟曲县位于甘南州东南角,因白龙江穿境而过,藏族称白龙江为“舟曲”,因此得名舟曲。舟曲境内山川河流纵横,河谷地带温暖湿润,物产丰富,素有“陇上桃花源”、“藏乡江南”的美誉。舟曲历史悠久,自秦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羌道县算起,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期间有羌、氐、鲜卑、吐蕃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并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因此造就了舟曲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点在舟曲的年俗中就有充分的展示。

舟曲藏族美女

每年的元宵节舟曲县城都会举办独具特色的“松棚楹联灯会”,之所以说独特,是因为在观花灯的同时还能赏对联,品书法,舟曲将闹元宵节的层次提高到新的境界,在全国少见,因此称为独特。每逢元宵节舟曲县城的家家户户都会用青翠的松枝在门前搭起一道道松门,各家各户的松门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绵延数里的松棚。家中的读书人挥毫泼墨,写出对联粘贴在松门旁的门楹上,再在松门上悬挂起五色彩纸裱糊的灯笼,元宵节晚上整个县城松棚连翠,灯火辉煌、姹紫嫣红中一幅幅红色对联令人们流连忘返,徜徉在诗词对句中。

人们一边赏灯,一边品楹联、赏书法,使这座本就文化底蕴深厚的小城更添人文气息,正如一副灯会展示的对联所说“九街灯对列火树,万幅书联绽银花”,这样独特、壮观,且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闹元宵习俗在中国并不多见,因此在2016年,舟曲“松棚楹联灯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1年舟曲元宵节松棚楹联灯会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与楹联的起源有关。西周时期人们就有在桃木板上画“神荼”、“郁垒”二神,挂门口驱鬼辟邪的习俗。到了宋代桃木板已经被红色纸张取代,上面的神像也被吉祥的祝福语替代,正式的对联开始流行。舟曲自古就是文化发达的地区,历代考中进士的学子比比皆是,因此雅俗共赏的楹联文化在舟曲特别盛行。

相传大约在宋代,有位来自扬州的官员担任福津(舟曲宋时称谓)县令,过年时他的夫人非常想念家乡扬州,于是县令就仿照扬州过元宵节习俗,命令各家各户在门前搭起松棚悬挂彩灯举办观灯会。县令亲自在县衙搭建的松棚上题写了一副对联:半间松棚半间架,一盏明月一盏灯”,横联:“不二扬州”。他的同事舟曲本地人跟着在邻近的松棚上题写了“皎月映天 与千家灯火共辉人寰,华灯聚城 同万里月光并启太平。”的对联,于是舟曲的士子们纷纷效仿题写对联,贴在门前的松棚上,这就是现在舟曲“松棚楹联灯会”的起源。县令的夫人观看了盛大的灯会,欣赏到许多文采斐然的对联,连夸“福如扬州”,从此舟曲有了“不二扬州”的称呼,被称为“小扬州”。


舟曲元宵节松棚楹联灯会


明代有人看过舟曲的松棚楹联灯会,不禁发出虽是西锤边塞地,赛过扬州城中灯”的感慨。松棚楹联灯会每隔几年就会举办一次,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已有900多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舟曲文风更加昌盛,考上名牌大学的莘莘学子成千上万,元宵节松棚楹联灯会的规模更加宏大,其中的汉藏两语对联是国内外首创,非常具有特色。灯会的对联题材也更加丰富,有欧歌家乡舟曲的,有赞美人民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正如灯会展示的一副对联所说:““诗联千秋月 五洲同庆东方梦,灯映万家红 四海欢腾华夏春”舟曲人民与14亿国人共同为实现“东方梦”、“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舟曲松棚楹联灯会

如果说元宵节松棚楹联灯会是舟曲人诗词歌赋能力的展示,那么正月十九的“迎婆婆”活动,则展现了舟曲人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完美结合。舟曲 “迎婆婆”习俗又称“圣母节”,他们所迎的“婆婆”叫“九天圣母子孙娘娘”,共有16位,相传她们是周文王姬昌的夫人太姒以及其他嫔妃,她们为文王生下了99个儿子,使周王朝子孙兴旺,国运昌盛达八百年之久,因此民间将她们奉为“九天圣母子孙娘娘”,掌管天下的男女婚姻、生育等职责,舟曲民间简称九天圣母子孙娘娘为“婆婆”。


周文王正妃太姒的画像


古代华夏族有“燃灯祈福”的传统习俗,古人认为新年的第一个圆月之夜(即正月十五日)是“上元天官”为人间赐福降祥瑞的日子,人们在这天晚上点燃油灯,会得到上元天官的青睐,赐下福瑞,新的一年里会好运不断。所以正月十五被称为“上元节”,这天晚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华夏文明辐射的国家都有观灯、赏灯、举办灯会的习俗,目的就是希望天官赐福人间。


天官赐福年画


与周王朝关系密切的甘肃东部地区的女子们,很早就在祭拜子孙娘娘,希望“婆婆”保佑她们婚姻美满,多子多福。由于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都在劳作,人们只有在正月期间会有难得的娱乐和祭祀神灵的时间,于是掌管婚姻、生育的“婆婆”被安排在正月十五日祭祀。在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又将“天官赐福”、“燃灯祈福”的信仰习俗运用在祭祀“婆婆”的过程中,将她们的轿舆打扮的花枝招展,形如一盏会移动的巨型花灯,于是“婆婆”又被赋予了祈福的职责。

被打扮的花团锦簇的”婆婆“轿

以前的迎“婆婆”活动是在元宵节晚上举行,由于舟曲县城周围的罗家峪、锁儿头、寨子坪等十多个村寨都在这天迎“婆婆”,这样就分散了信众和观众,使活动显得不热闹,所以从明代中期迎“婆婆”活动被延后到正月十九日,在西固(舟曲明清时期的称谓)城集中举办,这样不仅增加了活动的人气,而且也与“正月二十日是九天圣母诞辰”的传说相吻合。与此同时迎“婆婆”活动还吸收了道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精华教义,从单一的迎亲嫁娶、求儿求女,发展成为今天护国佑民、祈福祝愿的重大民俗文化活动。

舟曲正月十九迎”婆婆“巡游赐福中的婆婆轿形如两盏巨大的花灯

迎“婆婆”活动中,“婆婆轿”是重中之重,它就是缩小版的“圣母娘娘宫”,它用木头雕刻而成,飞檐翘角,重檐明柱,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所有的“婆婆”轿样子基本一致,轿门两旁镌刻着“大德当年化南国,圣恩今日育西秦”的统一楹联。反映了舟曲人民对圣母娘娘“护佑国家、泽被生民”深恩大德的崇高赞誉。轿内的“婆婆”头戴银镂凤冠,肩披金丝霞帔,身穿蟒袍华服,体态雍容华贵,面容典雅端庄。四个喜笑颜开,手捧绸缎花束的童男童女分列轿杆前后;轿子下部四面雕刻着侍女、麒麟、四不像等瑞兽。

舟曲群众信奉的九天圣母子孙娘娘,简称”婆婆”

每年元宵节松棚楹联灯会结束后,各村的妇女们就开始赶制寓意生儿育女的桃子、石榴、花蕊荷包以及流苏、长命锁、丝绸飘带、布花等装饰“婆婆轿”的饰品。舟曲妇女所作的荷包在甘肃非常有名,荷包不仅绣工精细,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精巧别致,堪称艺术珍品。荷包里面填充薰衣草、茉莉花、栀子花等香料、草药,戴在身上不仅好看,而且有清心安神的功效。在甘肃每一处庙会上,舟曲香荷包都是抢手货。


庙会上售卖的舟曲荷包


正月十九日下午,女人们将做好的荷包等饰品挂满“婆婆轿”的周围,然后用丝绸布花、飘带、流苏等仔细打扮“婆婆轿”。每一顶轿子都被打扮的花团锦簇,最后在轿子周围挂上方形的玻璃彩灯,彩灯上绘制着“童子送福”、“五子登科”、“童子戏莲”等寓意吉祥的年画。过去这些玻璃灯中会放入蜡烛、清油灯照明,现在逐渐被各种电子彩色小灯泡代替,小灯泡通电后,玻璃灯上的图画就被照的清清楚楚,六十多盏玻璃彩灯围绕着轿子,发出耀眼的光芒,辉映着五颜六色的荷包,发出珠光宝气的光芒,婆婆轿就如同一盏巨型的大花灯。

“婆婆”轿周围挂着的绘有童子年画的玻璃彩灯


晚上八点左右,村里的年轻人争先恐后的抬起八人抬“婆婆轿”,打着宝幡幢盖仪仗,向舟曲县城东门迎旭门(也叫望阳门)聚集,据说当年娶了媳妇,给“婆婆”抬轿的人来年一定会抱上大胖小子。晚上九点左右,16位“婆婆”齐聚迎旭门,然后按排位次序陆续入城,统一在北街县衙、西街文庙大街巡游赐福。一路上,无论是商户还是普通居民,都会摆设香案,燃灯焚香,鸣放烟花鞭炮迎接“婆婆”。县城中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巡游赐福的“婆婆”队


抬轿的八位小伙放慢了行进的速度,街道上年轻的新媳妇儿们争先恐后的挤到“婆婆轿”旁,摘取桃子、石榴、长命锁等荷包,希望婚姻美满、早日抱的娇儿。街道中央早已有无数的大爷大妈、妇女们领着、抱着小孩低头跪在路上,让“婆婆轿”从身上走过,这种习俗在甘肃非常普遍,人形象的称其为“钻轿”,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婆婆”的佑护,让孩子们一辈子无病无灾,健康茁壮的长大成人。有些生病的人也会来“钻轿”,希望“婆婆”保佑,病痛早日康复。等着“钻轿”的队伍排的有两三里长,足以证明“婆婆”在舟曲人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正在钻轿的妈妈和孩子们

巡游赐福的“婆婆”队伍,走到西街下街口时,住在西门外的少数婆婆们就会离开队伍回村,剩下的队伍会再次折返,走到东门就会回村,所以隍庙山到西街的路段可以得到大部分“迎婆婆”队伍的两次巡游赐福,这段路也是“钻轿”的人最多的地方。近年来,为了不影响交通,迎“婆婆”队伍的入城地点被改在春场北路,离别返程起点则延伸至西关步行街西端。由于等着“钻轿”的人特别多,一路上走走停停,路远的“迎婆婆”队伍回到村中,已经快天亮了。


舟曲城关桥漂亮的“不二扬州”牌坊


正月十九“迎婆婆”民俗活动就是舟曲各族群众在过年尾声中的最后一次狂欢活动,它寄托着各族人民期盼新的一年国泰民安、物阜年丰,人丁兴旺,家庭幸福的所有美好愿望。其中的香包制作、绸缎彩花、彩灯绘制等工艺无不彰显出舟曲人民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它们为这项奇特的民俗活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2011年,舟曲正月十九“迎婆婆”民俗活动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松棚楹联灯会和正月十九“迎婆婆”已经成为舟曲的两张靓丽的文化旅游名片,在春节期间吸引着数万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万事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舟曲   对联   甘南   婆婆   扬州   楹联   灯会   圣母   荷包   元宵节   正月   习俗   民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