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应学点积极心理学-让胡同学那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曾经读过两本书,方方的《软埋》,马丁.塞利格曼的《活出最乐观的自己》,前者是长篇小说,后者是心理学专著,但后者能让人更好地理解前者,同时两部著作都给人别样的启示。

软埋,基本可算是一个生僻词,没有棺椁的下葬,只是没有活埋那种残酷,传说软埋的人永世不得转生,这对封建意识浓厚的中国人来说,是终极诅咒,想想那种临死而知晓这一诅咒的人,个中辛酸,实难以言说。

丁子桃,一个失忆的女人,没有名字,陈医生把她口中常念叨的两个字(汀子,她原来的儿子),结合窗外盛开的桃花而起,没有生日,她的生日聊记为她被救起的日子,她所有的记忆从她被河中救起的那一天开始。她本能地抗拒回忆,可有些东西始终与她不离不弃,可在日常生活中,她会不自觉地说出许多字眼——实质是她原记忆深处的怀念。当她的儿子青林给她买了别墅入住时,只一晚,她陷入了似昏迷非昏迷的境地,她在这种状态下,回忆起了所有的往事,可恢复了的记忆,也压垮了她,结束昏迷状态之日,也便成了死亡之时。

我们常常这样念叨:

去了某地一趟,我失忆了。

如果能失忆,该有多好。

放心,我会失忆的。

这几种愿景都在“失忆是美好的”这样一个假设的基础上,想当然地认为失忆可以让人忘记痛苦、卸掉历史、没有包袱的前进,譬如忘掉那些使人尴尬的难堪,忘记那些不该铭记的人,忘记那些无比痛苦的事。

可人们常会忽略,失忆后,我们的记忆存储器得从零开识起存,我们的朋友得从陌生走向熟悉,就连我们的亲情也得从头建设。好可怕。

时间的软埋,就是生生世世。

记忆抹杀不掉,你可以选择性遗忘,你可以失忆,可记忆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依旧在那里。故此,正视,才是唯一的出路。

我们吃猪肉、喝牛奶,可从来没人问过猪会怎么想、牛会怎么想。甚至当你提出这个问题时,很多人都会嘲笑你的迂腐。可无论怎样,万物有灵,的确存在,黛玉的“情情”,宝玉的“情不情”,恰为例证。

“打土豪,分田地”曾是土改时最响亮的口号,可没人关心过这个历史进程中,地主是怎么想的,还有很多地主根本来不及想,肉体就被消灭了。对于这个历史阶段,很少有人追问当时地主们的处境。

斗争者自认自己的行为无须辨白,自己的行为代表正义,斗争者都基于这样的认识,地主的财富都有原罪,可这无法阐释那些开明绅士、守法商人的处境。

白岩松说,任何几何题都能找到多条辅助线,亦即看待任何事物,都可以有多种可能。而《软埋》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思考的案例。

"我们唯一的活路就是去死。"

这是一种悲壮的选择,为了尊严,丁子桃的公公陆子樵,在被揪斗的前夜,让全家除丁子桃及小孙子汀子外,以自杀的方式同时走向另一个世界。

中国的思想体系,常常给人以矛盾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言取舍”,“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这其间的是非曲直,着实难以评说。

谈到自杀,很容易让人想起一位国学大师和文坛巨匠。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遗言“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论者多认为,王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殉葬,王之后,中国再无大师。老舍文革中自沉于太平湖,论者多认为是不甘屈辱而自杀。

塞利格曼的“习得性无助”理论认为,它是一个放弃的反应,是源自“无论你怎么做都于事无补”的想法的行为。塞利格曼没有论证书籍在“习得性无助”产生中的作用,可书籍确然极大地影响着知识分子的思考,而一代代的皇朝史上书写的无数悲观、消极的事例,难道不能让知识分子“习得性无助”吗?

塞利格曼也没有论证,周围人的遭遇对“习得性无助”影响的,例如文革和历次运动中人们的想法。

如果王国维,老舍的时代,会有积极心理学干预,结果会否不同?也许中国又会多几部学术巨著、优秀小说。

近代以前,中国人做学问,基本是在古纸堆里求索,而西方世界,辅之以精密的实验、严密的论证。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兼有东西方特色。

接下来引述几个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解释风格,是你对为什么这件事会这样发生的习惯性解释方式。

摆脱抑郁症、提高成就以及改善健康状况是习得性乐观的三个最主要的应用,同时它也会带给你全新的自我认知。

为不幸的事找到暂时和特定的原因是获得希望的艺术。

解释风格的三个维度,人格化即“自我感觉良好”,它只控制你如何看待自己。永久性是时间上的维度,普遍性是空间上的维度。永久性和普遍性则控制着你的行为,你感到无助的持久性,以及无助感涉及的层面。

反复咀嚼不如意的事的人,叫做反刍者。

轻度的悲现,使我们做事之前要三思,不会做出愚蠢的决定。乐观使我们的生活有梦想,有计划,有未来。

逐字解释内容分析法,简称CAVE,可以说是一个“时间机器”。

归因风格测验,可以测出一些自己都不知道的东西。


乐观的身体不生病。

心理历史学可预测重大事件的结果。

乐活人生的ABCDE:不好的事、想法,结果,反驳,激发。

反驳的途径:证据,其他可能性,用处。

乐观只有跟智慧结合在一起时才有意义,单独存在毫无作用。

自我意识的膨胀和公共意识的缺失,是抑郁症频繁和平常的原因。


结语:

此书值得一读,如能用认知疗法提前干涉抑郁症高危人群,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老舍   心理学   论者   维度   普遍性   地主   中国   胡同   悲剧   无助   乐观   记忆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