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狂欢炮龙节

全国各地禁止烟花爆竹的时候,想不到一个小地方的节庆突然火了。

在广西宾阳县宾州镇,每年正月十一都会举行民间舞炮龙活动。就像福建游神、泰国九皇斋节一样,宾阳炮龙节一直保持着比较原初的味道,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来自新华社

宾阳舞炮龙起源于宋、元,发展、形成于明,成熟于清末民国时期,发展了上千年,是中华龙文化的一部分,又具有特殊性,因为它同时融入了少数民族文化,具有满足民众禳灾祈福的心理需求的精神价值,被称为“东方狂欢节”。

据说北宋侬智高叛乱时,三联杜区是宾阳府所在地,当时官兵与乱军在附近激战,不分胜负。官兵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正月十一这天,全城扎起炮龙张灯节彩,城里居民提前过元宵节,一片喜庆祥和。侬智高探得消息后被迷惑了,以为对方正在过节,不会有军事行动,放松了警惕,结果被官兵突袭打败了。此后,当地的居民便每年都定期过起了炮龙节。

整个活动包括“游彩架”“吃灯酒”“舞炮龙”三个部分。游彩架类似于彩轿,小朋友扮成各种角色站在彩架上,惟妙惟肖,从上午开始游行;吃灯酒其实是庙里一个宗族求添丁的仪式;舞炮龙才是节日重头戏。

一开始会有个点睛仪式,未开光的龙都得蒙着眼睛、包着龙珠。晚上7点开始,由祭司经过祭祀,拿着鸡,咬破鸡冠,用毛笔蘸鸡血涂在龙的眼睛和口中龙珠上,随后开始沿着一定路线舞龙。

沿途各家各户买了鞭炮去炸龙,图个彩头,更有勇士从龙肚下钻过去、抢龙皮龙须以求来年幸运。走街过巷到了半夜,龙基本只剩下骨架或龙头,祭司将剩下的龙头带回去熬粥分给大家,也是幸运的意头。

宾阳舞炮龙持续了那么多年,没有过火灾,也少有人员伤亡事故。一方面是舞龙者有防护措施,会头戴尖藤帽防止鞭炮在头上身上逗留,一般赤裸上身涂上冷桐油防护;另一方面是当地龙炮是特制鞭炮,火药量不足0.02克,顶多造成皮外伤;第三也是当地人一直传统秩序较好,不会有人故意往易燃处扔炮,节日还有壮汉组成的“护龙队”,拿着火把跟随龙队维护秩序、防止有人用不合规鞭炮炸龙以及乱扔鞭炮。

问了当地人,得知扎这样一条彩龙一般需要几千元成本,由村屯或者宗族凑钱制作,政府有一定非遗补贴,当然也有大佬一个人出钱包下一条龙的(此一条龙非彼一条龙呵呵)。舞龙结束后,大家会热抢龙口中的龙珠,不过据说最后一般还是以卖的方式出手,一颗龙珠能卖两千多元,还是会有很多人出价抢,当地人相信得到龙珠的话,当年就能生儿子。

2023年正月十一的炮龙节尤其热闹,因为疫情三年未举办,重启后四面八方的人都涌过来,水泄不通。三年都憋坏了,而且过年不让燃放鞭炮,所有的寄托和欢乐都浓缩到这里来了。

图来自南宁晚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宾阳县   地龙   宾阳   舞龙   宗族   祭司   官兵   当地人   鞭炮   正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