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一台湾富商来到沈阳大帅府,对售票员说:我就不买票了吧

阅读此文前,请动动手指点点右上方的“关注”,后续我们会为您带来更多优质内容,方便您及时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坐落着一座占地3.6万平方米的宅院。院内水榭亭台、雕梁画栋,中式建筑与欧洲风情并存,既气派恢弘,又古朴雅致。

这里正是有着“东北第一名人故居”美誉的张氏帅府博物馆。

自1988年张氏帅府对外开放以来,无数游客慕名而来,花钱购票入内参观。

然而2007年3月26日,一个操着台湾口音、自称张闾实的男子,却对售票处工作人员说:

“我想进去看看,就不用买票了吧?”

对此,售票员是一头雾水,心中暗自嘀咕:还没见过想逃票,逃得如此理直气壮之人。

可当男子缓缓说出自己的身份,售票员一脸的无语变成了震惊,连忙请来馆长亲自接待。

这位台湾富商究竟是何人?与张氏帅府又有何关系呢?

无妄之灾

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20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铁轨上,42包黄色炸药被瞬间引爆,一阵巨响震破长空。

待浓浓硝烟散去,现场赫然显露出3具支离破碎的遗体,依稀可见他们穿着的是中国东北军军装。

一手精心策划此次阴谋的日本关东军,立即将炸毁南满铁路的脏水,泼到中国军队身上,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起猛烈进攻。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就此爆发。

东北军本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再加上蒋介石为实现“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所下达的不抵抗命令。沈阳城内的军警几乎全都不战而降,四处躲藏保命。

日军简直如入无人之境,19日凌晨4时便攻占大小西门,耀武扬威闯入城内。他们火速包围了警察署、电话局、无线电台、宪兵司令部,切断所有通信联络,将沈阳变成一座孤岛。

到了中午时分,沈阳全面沦陷。

“俱是日军,复恃声威,到处侮辱市民,动辄枪杀,日人竟欲屠杀全城人民起往。唆使鲜氓,任意掳掠,俟鲜氓走尽后,再施扫射,可怜无数华民惨死于枪林弹雨之下。”

这是同月26日刊登在《民国日报》上的一篇报道。足以可见,日本鬼子在占领沈阳后,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怎样惨无人道的大屠杀。那时的沈阳城,可谓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火光漫天。

而除了肆意杀戮外,日军也不忘挨家挨户打家劫舍。9.5万支步枪、2500余挺机关枪、260架飞机、近3000门大炮——东北兵工厂、迫击炮厂、航空处,通通被日军洗劫一空。

同时,各大银行、钱庄、军政机关,以及富商政要的宅邸,也一一被日军光顾,掠夺得一干二净。

作为富可敌国的“东北王”,张作霖的大帅府自然难逃一劫。

张作霖是北洋军奉系军阀首领,曾任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呼风唤雨的大人物。

只可惜,日本人拉拢张作霖不成,竟悍然制造皇姑屯事件。1928年6月4日,张作霖搭乘火车返回东北途中,被关东军预埋的炸弹炸成重伤,不治身亡,终年53岁。

张作霖一死,张家乃至于东北的顶梁柱算是倒了。尽管张学良迅速接班,顶了父亲的职务。但大家普遍认为,彼时的张学良无论是实力还是威慑力,又远不及其父亲。

关于这一点,有两件事能证明。

其一,张作霖死后,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的位置原本轮不到张学良来坐。只不过张作霖的拜把子兄弟兼左膀右臂张作相,实在重情重义,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力排众议,力保张学良主政东北,并亲自担任其辅帅。

其二,东北军深知,一旦张作霖的死讯传出,日本人恐怕会即刻兴兵进犯,东北沦陷只在旦夕。所以严格封锁了张作霖的死讯一段时间。

总之,九一八事变爆发之际,张学良不够强的震慑力,以及看似极端懦弱的不抵抗举动,助涨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9月19日清晨,日军刚一进入沈阳城,率先就包围了大帅府。他们绑走警卫人员,肆意抄搜财物,将黄金白银、珠宝首饰、古董字画等贵重物品,全部搜刮一空。

据史料记载:

“搜出黄金八万余条,运往东京,每条重二斤,计二百五十六万两,价值华币二万万六千万元。”

此外,还有40多箱银元和无数珍宝。就连办公器皿、笨重家具等不便搬运都,都被日军尽数损毁,丢弃在水池当中。

原本华贵恢弘的大帅府,沦为一地狼藉。

可对此,张学良能够做的,只是安排卫队护送家人逃出沈阳、离开东北,到外地避难。后来在战火纷飞中,张家人四散天涯,再没能重聚。

凄苦人生

张作霖既然有“东北王”的称号,除了权势滔天、富可敌国外,“后宫”也不容忽视。

张作霖一共娶了6位夫人,分别是:赵春桂、卢寿宣、戴宪玉、许澍阳、张寿懿和马月清。

包括张学良在内,6位夫人共为张作霖生下8个儿子和6个女儿。

而开头那位想免票进入大帅府的台湾男子张闾实,其父亲正是张作霖的第6个儿子——张学浚。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张学浚才只有9岁。他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便被母亲张寿懿拉着上了火车,混在难民当中,一路逃到了天津。

拥挤的车厢,嘈杂的哭声,以及周围人脸上如出一辙的惊恐表情。对于含着金汤匙出生、从小被保护在象牙塔的张学浚而言,这堪称他前所未见的阴暗面。

奈何他万万没有想到,这还仅仅只是他困难人生的开胃菜。

张寿懿原本是大帅府6位夫人中,最受宠的一个。张作霖生前不仅摘星星摘月亮般对她偏爱无比,甚至容许其适当干政。可以说,张寿懿和张学浚等几个孩子,一直以来都是娇生惯养、锦衣玉食。

可如今,家产被日军抢空,他们虽不至于身无分文,但生活水平一落千丈,不得不省吃俭用的维持生计。

受此影响,张学浚从天津国立中学毕业后,本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平辅仁大学。但因为无法负担沉重的学费,被迫肄业。

为了赚钱养活自己,张学浚于1945年进入国民党军统天津站担任翻译,负责与美方联系。1948年国民党节节败退之际,张学浚又按照上级指示,携家人来到了中国台湾。

但没过多久,随着身份的意外曝光,张学浚一家被迫黯然离开。

1936年12月,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张学良和杨虎城毅然决然发动了轰动世界的“西安事变”。两人趁着蒋介石到陕西临潼督战之际,强行扣留蒋介石、发起兵谏,要求其放弃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尽管蒋介石最终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但这显然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对于张学良、杨虎城的忤逆和威胁,蒋介石怒不可遏。他于1949年下令暗杀杨虎城,并用强酸损毁其遗体。至于张学良,则被软禁了整整54年之久。

直到蒋介石临终之前,他都不忘向儿子蒋经国交代遗言:

“不可放虎(张学良)”。

足可以见,蒋介石对张学良有多么憎恶和忌惮。

张学良于1946年10月被送到台湾省继续软禁。偶然间得知这个消息后,张学浚千方百计打听大哥幽禁地的具体地址。由此被军统查出“张学良六弟”的身份,随即被国民党驱逐出了台湾省。

万般无奈之下,张学浚拖家带口来到澳门。

在这个完全陌生、了无依靠的异乡,张学浚隐姓埋名,进工地当过监工,也上学校做过老师。日子虽然依旧清贫拮据,他却感受到了久违的平静。

不仅如此,张学浚还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并于1962年生下了儿子张闾实。

可惜好景不长,1967年,不知出了什么差错,张学浚曾经为军统工作的经历被扒出。

由于早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蒋介石曾提出过武力收复澳门的计划,与侵占此地的葡萄牙有过不小矛盾。所以澳门方面怀疑张学浚是国民党间谍,将其列入黑名单。

至此以后,张学浚一家长期处于监视和骚扰当中,他的一位好友甚至被无辜枪杀在家门口。

没办法,张学浚只能带着妻儿,重新回到台湾省。由于此时国民党转变战略,想要利用张学浚的身份,让其担任抹黑大陆的舆论先锋。所以张学浚总算是得以留在台湾省。

当然,有张家人的骨气在,张学浚始终没有松口答应,与国民党狼狈为奸。受此影响,张学浚找工作处处碰壁,张闾实在学校也遭到了难以想象的排挤、孤立,最终不得以早早辍学。

甚至于张闾实一个谈婚论嫁的女朋友,其家人在得知他是张学良侄子后,还强行悔了婚。

直到1975年蒋介石去世,两岸关系缓和,张闾实一家的日子才重新恢复平静。

寻根祭亲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

1984年,张学浚因病离世,享年62岁。

1990年,年近九旬的张学良终于恢复人身自由,远赴美国定居。

而张闾实也从一个受尽白眼的小孩子,成长为了独当一面的成功人士。

年轻时,张闾实在花旗银行工作,他花了15年时间从一名普通职员,坐到了主管的位置,由此锻炼了充分的能力,也积累的大量人脉。

之后,张闾实开始尝试自主创业。他先是投身新闻业,创办了专业高尔夫杂志和高尔夫新闻报;后来又以“少帅府张家菜”为吸睛点,开办了港式餐厅。

凭借独到的眼光、敏锐的商业嗅觉,以及惊人的毅力,张闾实的事业蒸蒸日上,稳扎稳打成为了坐拥亿万身家的大富豪。

然而,尽管已经功成名就、十分富足,妥妥令人艳羡的存在。但张闾实的心中始终抱有一块很大的缺憾,那就是故土。

2010年张闾实接受《沈阳晚报》采访时曾回忆说:

“父亲在弥留之际,口中呼唤的竟然都是儿时在沈阳的朋友和亲戚的名字。他一再强调,希望我和弟弟将来能够回到故乡看一看。”

当然,这也是大伯张学良的愿望。

事实上,张闾实5岁那年来到台湾省后。台湾当局为了拉拢张学浚,破例允许他们偶然前去探望张学良。

那戒备森严、堪比监狱的住处,不知要查多少遍证件的审核流程,都给年幼的张闾实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然,最令张闾实记忆犹新的,还是每一次见面,大伯和父亲都会满怀深情的聊起爷爷辉煌的过去,聊起沈阳城的老建筑,和他们的童年往事。

而每一次的结束语,大伯都会说:

“有机会一定要回去看看,回大陆看看。”可惜这成为了张学良永远的遗憾。

张闾实生在澳门,长大在中国台湾。可以说,大陆、沈阳、大帅府,乃至于祖父张作霖,对他而言都是十足陌生的存在。

但从小倾听大伯和父亲讲述故乡,他们言语间、眼神中流露出的深刻怀念,令张闾实深受触动之余,也在他心中种下了名为故乡的种子。

张闾实曾这样形容自己:

“喜欢下雪天,爱吃街边的小吃,欣赏东北人的热情和直率,我就是很地道的沈阳人。”

就这样,张闾实早早萌生了回沈阳看看的计划。

而随着80年代末,两岸正式开放探亲、奔丧,1992年两岸达成“九二共识”,交流愈发密切。张闾实意识到,回家的时机到了。

就这样,2007年3月,跟随台湾省一商团,45岁的张闾实终于第一次踏上大陆的土地。

他迫不及待赶赴沈阳,一路打听询问,找到了父亲和大伯曾经的家——张氏帅府。然后就有了开头那一幕。

被售票员质疑不买门票的举动后,张闾实庄重的说:

“我是张作霖的孙子张闾实,我父亲是张学浚,祖母是寿夫人,想看看大帅府,再去给爷爷扫墓。”

面对这个突发状况,售票员难言错愕,不知如何是好,连忙将情况汇报给了张氏帅府博物馆馆长张力。

出于慎重考虑,张力热情招待了张闾实,不仅亲自带他参观大帅府,还特别设宴款待一番。

期间,张力也找来专门研究民国历史的学者,帮忙确定了张闾实的身份。

很快,张作霖后人回国祭祖的消息,就被汇报到相关部门那里。

在政府的妥善安排下,张闾实来到了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叶家村,看到了被保护得异常完好、气势恢宏的张家墓园。他见到了八叔尚在人世的妻子马蕴兰,与她认亲。

对此,张闾实感动不已。唯一令他心酸的是,祖父张作霖竟被埋葬在一片玉米田中间,墓地非常的简陋,几乎没有祭拜的痕迹。

此情此景,让张闾实倍觉凄凉。他不禁跪地磕头,失声痛哭。

“家中曾有那么多小孩,在爷爷过世后,却没有人给他扫过墓。想要让爷爷知道,他还有家人在辽宁,不是只把他一个人留在这里了。”

就这样,对故土的眷念、对祖父的心疼,和完成父亲、大伯遗愿的念头。种种因素促使张闾实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留在大陆,留在沈阳。

值得一提的是,除此之外,张闾实也想借此举告诉其他漂泊在外的张家人,以及在台同胞们一件事:“故乡母亲是宽容的,她愿意接纳每一个游子。”

这大概也是张闾实对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和追求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售票员   台湾省   东北军   澳门   大伯   富商   台湾   日军   买票   蒋介石   国民党   家人   父亲   沈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