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低温对锂电池造成的损坏是不可逆的?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讨论。

1. 锂离子电池为什么“怕冷”?

2. 低温锂离子电池容量不可逆转的损失——低温老化机制

3. 固态电解质能否解决低温不可逆损失?



1. 锂离子电池为什么“怕冷”?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两个问题:

  1. 锂离子电池是一个复杂的电化学系统。看组成材料:

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带电粒子的传质过程电化学反应

因此我们发现:锂离子电池中无论是材料还是过程均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锂离子电池的各个组件在低温下,兼容性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在低温环境面前,锂离子电池将是多么的“脆弱”。“感冒”的锂离子电池工作起来受到的阻力变大(电阻升高),工作效率也会降低(实际容量迅速下降),如果被逼迫得太紧(大电流充放电),电阻变得更大,容量下降得更快。


2. 低温锂离子电池容量不可逆转的损失——低温老化机制

锂离子电池“怕冷”,意味着低温不仅会降低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效率,也会对锂离子电池的材料造成或多或少的伤害。就像人体一样,感冒发烧会造成细胞的损坏,只是人体有自新系统,修复和更新损坏的细胞。然而,锂离子电池没有这样的能力。区别于电池内部视为可逆的电化学反应,文章问题中“不可逆的损坏”,主要可分为材料的不可逆结构破坏活性物质(尤其是循环锂)的永久损失

1. 我们可能有一个问题:锂离子电池在不使用期间,低温会不会导致不可逆损失?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锂离子电池的老化机制主要有两种:日历老化循环老化。日历老化即静态非使用储存期间的老化。它主要受温度和SOC(锂离子在负极石墨中储存的多少)的影响:高温高SOC下,电极/电解液界面稳定性降低,副反应增多——正极金属离子溶解,析氧,电解液分解,负极表面SEI膜增厚。

因此,低温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抑制日历老化的进行。即在不使用期间,如果不讨论冷应力(热胀冷缩)导致的机械破坏,低温条件本身,是不会造成锂离子电池的不可逆损失的。

——换句话说,锂离子电池在低温情况下的老化主要来自于动态充放电过程造成的循环老化。

2. 低温循环老化主要来源于(1)镀锂及锂枝晶的生长;(2)SEI的增厚;(3)电极材料的局部晶格破坏和(4)电解液的极化分解

(1)镀锂及锂枝晶的生长充电过程中,低温导致晶格收缩,负极嵌锂空间不足,电荷转移与固相扩散变得更慢。无法嵌入负极的锂离子只能在负极表面得电子,从而形成银白色的金属锂单质,这就是镀锂(析锂)行为。低温镀锂的不均匀性生长很容易形成锂枝晶,大的锂枝晶会刺穿隔膜,甚至造成功能性的失效。放电过程中,负极表面沉积的金属锂与电解质之间的反应速率也会下降,越是接近集流体的锂单质越会率先溶解,留下顶端的锂失去了与负极的连接,造成“死锂”,这部分锂将是永久的不可逆损失。

(2)SEI膜的的增厚。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锂化电位常常低于有机电解液的还原分解电位,因此会形成一层钝化层,即SEI膜。SEI膜的形成贯穿于电池使用的始终。阻力的上升导致更大的极化,向低电位偏移,并且镀锂行为意味着电位更低,因此有机电解液的分解将会伴随镀锂“前赴后继”,形成越来越厚的SEI膜,循环锂在这个过程中被损耗,阻抗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很多研究关注于低温充电策略,建议更低的电流密度,让嵌锂行为“慢慢来”。

SEI的形成(视频来自网络,侵删)https://www.zhihu.com/video/1211266354000728064

(3)电极材料的局部晶格破坏。低温下收缩的晶格,被强力嵌入,很容易导致正负极材料内部的局部晶格损坏,这是无法靠自身修复的。

(4)电解液的极化分解。低温条件下,电化学极化和浓度极化严重,在电极/电解液界面很容易发生副反应,导致电解液的分解;另外SEI膜的增厚过程中,有机电解液的分解也是不可逆的损坏。


3. 固态电解质能否解决低温不可逆损失?

在全固态锂离子电池中,固态电解质具有较强的机械性能,能够有效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尤其是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无需添加导电剂和粘结剂,引起低温性能的恶化机制更少。然而,现有的固态电解质在构造良好接触的“电极/电解质界面”仍然存在较大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晶格   低温   电解液   负极   电解质   电极   锂电池   分解   锂离子电池   损失   材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