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日产正迎来自己的“诺基亚时刻”,高国林该何去何从?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我以为你远在天边、其实你近在眼前。

特斯拉、问界、小鹏......2023年接连而来的这一波造车新势力降价,相信能让不少人雀跃,好歹“新能源产品价格下探”喊了那么久,如今终于有照进现实的趋势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一轮降价引发的讨论也是广泛的,其中不乏“新势力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的声音,毕竟能盈利的特斯拉只有一个,而整个新势力梯队大都还处于亏损的状态,再加上补贴退坡,降价无疑雪上加霜。

这剧情是不是有点像日系车?你看“两田一产”,当初谁不是在国内汽车市场横着走,但如今却也要开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尤其是处于风口浪尖的Nissan。

尼桑跌落神坛

有人说东风日产是从2019年开始走下坡路的,但其实早在2016年东风日产的颓势就已然初显,而失利的原因,外界普遍归结于产品问题:轩逸一家独大,天籁、逍客、奇骏难以独当一面,其他车型则基本被市场边缘化。

确实不能否认,轩逸卖得越成功,东风日产也就越危险,我在以前的文章里也讲过类似的观点,老生常谈了。目前的好消息是,短期内轩逸还很难倒下,但坏消息是天籁、逍客以及奇骏暂时难成大器。高国林应该何去何从,值得好好思考。

东风日产不是没有努力过,但体系以及战略上的固化和短视让故事一直难出现转机,曾经霸榜热搜的“纸板车顶门”就足以窥见其中的奥义。所以,哪怕东风日产言行合一地在执行着“一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的政策,市场给予的正面回馈仍然是屈指可数的。

于是乎,已经连续7年销量冲破百万辆大关的东风日产,终于在去年尝到了败北的苦果。数据显示,2022年东风日产的累计销量为90.2 万台(含日产、启辰和英菲尼迪),同比下滑 21.4%,其中基本盘日产的跌幅更是达到了23.6%。虽然东风日产给出了缺芯、缺零部件以及疫情冲击的解释,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不过是“借口”。

日产的心病

日产的销量失速还有一个公开的秘密:技术荒。如果说芯片和零部件危机可以得到缓解,那么技术荒则是一个难以愈合的死循环,初期无感但后期足以断电。

某种程度上,一切起因源于日本。

上世纪80年代,“901计划”帮助日产打造出了ATTESA E-TS驱动系统、VQ&CA&SR系列发动机以及HICAS四轮转向系统,更让其在技术领域站上了世界顶端。再加上Silvia、Q45等车型的热销,“技术日产”的Title不胫而走。

不过故事的发展总是充满波折,技术优势并没有带来显著的经济收入,进入90年代后日产甚至出现了连续7年的亏损,一度濒临倒闭。好在,戈恩及时出现帮助日产转危为安,各种降本操作后,日产重回正轨,后来的故事你们也知道了——雷诺-日产联盟成立。

雷诺的入局确实让日产迅速回到了公众视野,但日产最终却走入了“成也雷诺,败也雷诺”的结局。在戈恩的操持下,日产的核心经营理念是“超低成本生产”,这便让技术研发方面的开支被降到了最低。与雷诺联手20年后,日产已经很少再贡献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技术成果,那套拿奖拿到手软的VC-TURBO可变压缩比发动机,直到2018年才落地。戏剧的是,这套耗资200亿美元、历经20年才研发出来的集大成之作,却偏偏撞在了“电气化转型”的枪口上,随着燃油车的Deadline日趋逼近,日产的压力自然也越来越大。如今,能够拿出来摆在台面上的或许只剩下e-Power混动技术了,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技术日产”的震慑力已经不同于往日。

那么,e-Power混动技术能从根源上帮助日产翻盘吗?

实话实说,很难。e-Power混动技术虽然在海外市场的口碑不错,但它本质上只是披着一张“增程”的外衣,除了要面对i-MMD、THS等老对手,还要硬刚以DM-i、DHT技术为代表的自主品牌阵营,即便国内的补贴已经退坡,理论上它也难以完成弯道超车。不信,你看看轩逸e-Power的销量。

至于太晚入市的MHEV形式,我还没看到国内消费者对它有太多的认可。

顺带一提,之前被寄予厚望的全新三缸发动机也算是日产应对“电气化转型”的手段,可惜事实证明,这种没有得到市场检验的新技术很难有所作为,何况中国车主还对三缸避之不及。

综合来看,东风日产眼下能打的技术牌似乎只剩e-Power一张,但想要一条腿走路,显然不现实。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日产是新能源领域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2010年,日产推出的Leaf聆风就曾经是全球电动车销量榜的长期霸主,这个纪录直到2019年才被Model 3改写。后来,日产接棒推出了ARIYA。

从账面实力来看,ARIYA并不差,基于云图智能纯电平台打造、车身超标准的安全、电池超标准的安全、还有IF和红点两项国际设计大奖加持,至少在美国市场,ARIYA一度被卖到限制供应。但东风日产引进国内后,却没有收到相同的效果,哪怕它很有诚意地比海外市场便宜了5~10万元。究其原因,主要是ARIYA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错误的对手。

毫无疑问,当前的国产新能源汽车早已占据了市场的制高点,在技术方面,国产新能源汽车明显跟合资产品拉开了差距,ARIYA也不例外,尤其是智能化,ARIYA甚至有种落后于这个时代的错觉,频频被“中国制造”吊打。

然后,你就看到了ARIYA在中国市场月销量不足500台的现象。

其实ARIYA也是日系三强这几年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个缩影,无论是e:NS1还是bZ4X,在产品层面都不存在绝对优势,最能打的ARIYA尚且卖不动,更遑论e:NS1和bZ4X。

应该说,整个日系品牌在电动化这条道路上的转身都太慢了,最终错过了占领市场的先机,只能在自主品牌身后追着跑。高情商一点,也可以说它们“生不逢时”吧。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占率来到30%大关的前提下,销量排行榜上却难觅日系三强的踪影,留给它们的时间不多了。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最后,我想来谈一谈两根东风日产的两根鸡肋骨:启辰和英菲尼迪。

去年我在好几篇文章里都有分析过启辰的硬伤,比如“拿来主义”、“产品策略成迷”等,回过头去看,启辰的结局从一开始就被设定好了,毕竟它诞生的目的就是消化吸收外方技术。如果放在十几、二十年前,启辰这种背靠大树的合资品牌是相当吃香的,但在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启辰的路子已然走不通。所以,它兜兜转转,最终还是回到了日产的怀抱。

倒不能说启辰这样的选手是鸡肋,因为在那个鲜明的年代,同样诞生了不少启辰的小伙伴,比如华骐、朗世、首望、之诺、宝骏、天越等等,它们都是政策推动下的产物,也都普遍存在着类似的通病——过于依赖合资技术,缺乏创新。后来,也就只有宝骏存活了下来,这是综合了很多运气的结果。

另一边的英菲尼迪,则是没有抓住机会。

事实上,英菲尼迪可以参考的标的物有很多,雷克萨斯、领克甚至奥迪都在其中,丰田、吉利和大众相信不会否认。依旧可惜的是,英菲尼迪天生就想做“日产Plus”而不想做将军,其品牌的整体策略似乎也在深度关联着日产。

当然了,“神奇小子”戈恩也有责任,本质上英菲尼迪在集团的发展序列里太过于小众,为了控制成本势必会被掐头去尾,就连平台都被砍掉了,导致Q50L、QX30等车型不得不与其他品牌进行合作打造,这也是为什么后期英菲尼迪产品出现青黄不接情况的重要原因。理所当然的,英菲尼迪在市场上就慢慢泯然众人矣了,包括那台独具一格的QX50。相比之下,后来的国产化倒显得原罪没那么大。

现在的启辰和英菲尼迪,都重新被归入了日产门下,但这俩未来能做什么,目前还是个迷。英菲尼迪大概率会坐冷板凳,启辰还有概率能救一救。我在官方的回复里挖掘到启辰的一个关键词——新能源,众所周知,东风日产是有自己的新能源产品的,而且未来应该还会导入更多e-Power技术的混动车型,那么这就很容易发生左右互搏。因此,启辰的定位就非常重要,我猜,日产和启辰会分管上下两条线,前者针对中高端消费群体,后者则主攻下沉市场,如此一来,既能互补、也能完成过渡、更能为东风的“新四化”转型贡献力量。

但这只是设想,就算剧情如愿进行,可能也不会是Happy ending。日产的困局我在前面已经讲过,而启辰则需要面临来自五菱宏光、奇瑞新能源、北汽新能源等老玩家的打压,再加上营销渠道铺设、品牌形象打造等问题,启辰的新故事也不好写。

江湖车评:

1865年,Fredrik Idestam在芬兰创立了诺基亚,百余年后,诺基亚成了世界数字通讯技术的先驱,也成了手机市场的霸主。再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它淹没在了历史洪流中。如今的东风日产,正逐渐迎来自己的诺基亚时刻,在品牌发展的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高国林想必正犹豫不决。但该来的总会来,逃避可耻也没有用,接下来的每一步,高国林可能都会走的胆战心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诺基亚   雷诺   特斯拉   销量   新能源   何去何从   车型   时刻   品牌   市场   产品   技术   高国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