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父母与其自责,不如努力改变与孩子相处的方式

阿媛和妈妈一起来到中心的时候,她正读初二,神情显得有些拘谨,用细小的声音、缓慢的语速开始诉说她内心的困惑。


“刘老师,你有被最好的朋友背叛过吗?”问出这句话,阿媛眼眶发红,声音哽咽。原来,阿媛在初中一年级有一个很要好的朋友,那曾经是她内心里非常重要的朋友。


“我们一起经历过很多事情,那时我想这辈子我有她一个朋友就够了。”



阿媛经历了人生中很重要的一段友谊,但也经历了第一次的绝交与排挤。不久后,两人的友谊变成了三个人的友情,阿媛开始逐渐被忽略,成了朋友眼中的隐形人。为了重新开始友谊,阿媛一直帮朋友做各种事情,但换来的却是朋友的拒绝和忽视。无法忍受的阿媛,最终提出了绝交。绝交后,朋友在全班散播对阿媛的恶语,很快,阿媛被全班同学敌视和孤立了。


“从这件事之后,我就一直一个人。”阿媛擦干眼泪,将纸巾用力地攥成一个团。


在那之后阿媛说她觉得自己变了,她道出了自己新的观念—不需要朋友,不在乎任何人的感受,但也不想伤害任何人。回想第一次对友情理解的理想化,两种观念却像是两个极端。从“童真”到“超脱”,从“讨好”到带有攻击性的“无谓”,是什么改变了阿媛?


也许阿媛是遇人不淑,也许另有隐情,我首先理解了她的不幸遭遇。阿媛说她现在一个朋友都没有,感觉同学之间都很疏远,都是虚伪的友谊。我很想知道,阿媛希望拥有的真正的朋友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进行了探讨。“真正的朋友是心思细腻、暖心的,像我一样的。理想的模式是只有两个人,没有别人,互相对对方都是真诚的。我还是会愿意为朋友做事,只要对方能够接受我的缺点,对我好,不会总是改变态度。”


我从阿媛的理想化中感受到,她对友谊有着美好而童真的幻想,她渴望一个稳定的朋友和关系。而且,她不惜用讨好的姿态去维系这段关系。我感到疑惑,这样的理想化是从何而来?我判断这背后还有病理性记忆。



在深度潜意识下,阿媛回忆起之前的病理性记忆事件。阿媛有一个7岁的妹妹,姐妹俩关系并不好。阿媛说,妹妹的哭闹总能得到父母的偏爱和偏袒,而爸爸就是那个最偏爱妹妹的人。阿媛说自己痛恨父亲。“他总是无条件偏袒妹妹,从小到大,对我不管不顾,还经常责备我甚至说很过分的话。”,“我还不如没有这个父亲!”阿媛频频流泪,痛恨和委屈混在一起,可能她自己也分不清。而谈及母亲,阿媛开始展露出一些攻击性。“她总是要求我变得优异,我不管多努力,她对我永远都是否认和不了解。”阿媛的妈妈是本科学历,小时候就一直非常优秀,而她总是用她小时候的经历来要求阿媛。


我从阿媛的态度中感受到她对妈妈的强烈不满,我以为,母女俩的关系并不亲近。之后,与阿媛妈妈的沟通后,让我心中蹦出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从阿媛妈妈口中得知,妈妈其实是阿媛在家中唯一的谈心对象。学校里大大小小的事阿媛都会和妈妈说,阿媛经历的这些事,妈妈都清楚地了解细节。妈妈的话让我知道,阿媛的成绩一直优异,在学校也很爱表现,学习动机并非只是妈妈的逼迫。


阿媛与母亲一方面交流较多,这曾是阿媛的一个心理支撑。另一方面妈妈要求高,经常否定阿媛,让阿媛感到委屈、愤怒。母女俩的关系有点紧张,既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阿媛从最初的理想化到现在观念的巨大转变,“讨好”与“无谓”这近乎对立的两种姿态。


阿媛的家庭中,父亲的角色是极其不稳定的,对阿媛缺乏关注和价值肯定。而母亲也许是阿媛成长至今,身边稳定的客体。但阿媛与妈妈的关系却很矛盾,母女俩相处的方式更像是反抗型依恋。在这样的依恋相处中,妈妈有时会用心照顾孩子,有时又表现得焦躁不安。孩子无法预料自己在需要照料的时候将会得到怎样的待遇,对母亲产生矛盾的感情。阿媛妈妈是阿媛唯一可以倾诉的对象,但在学业、能力上对阿媛有很多的否定和不满。这样的母子关系并非安全的,阿媛却绝不能失去它。



阿媛的那段友谊、对现在同伴的认知、观念的两极分化都体现出两种相互矛盾的态度。“讨好”与带有攻击性的“无谓”,很像反抗型依恋关系的模式,不断寻求关注,不惜用讨好的方式来维系一段关系,又极度害怕对方的离开,同时希望得到友好且稳定的对待。但是,当这样的态度无法保护自己,阿媛就会用攻击性的态度来防御伤害。


母子依恋关系对儿童友谊质量、数量都有显著影响。阿媛的经历似乎也与这些研究结论相吻合,与母亲的不安全依恋对阿媛的同伴交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不安全依恋的模式似乎被复制到了阿媛现在的同伴交往中。以上的思考并不是为了让我对阿媛下一个定论,而是让我能从更专业的角度去理解阿媛,用记忆重组干预去帮助阿媛。


之后我对阿媛的这些病理性记忆进行了高效化重组,阿媛说自己的焦虑情绪减少了很多,不会隐藏自己的感受,过于在意其他人的想法了。


阿媛进行了两个月记忆重组干预,同时她还有一些学习障碍,通过场景重建我也帮助她进行了解决。通过与阿媛父母的家庭指导,阿媛妈妈也在提高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亲子关系逐渐变得友好而且温馨。


阿媛结束干预后的第二个星期,妈妈反馈她在学校的状态越来越好了,和同学的关系也逐渐变得融洽。阿媛托妈妈发来了信息,她写了下面的文字。如果你不曾认识和了解过阿媛,一定很难想象下面这样一段看起来成熟的体会,来自一个初中的女孩。


“我们只要认真做好自己,不需要为了迎合某些人而失去了真正的自己。我们生命中的一切希望,其实不应该用追求而应该用吸引来获得,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花若盛开,蝴蝶自来。”阿媛本就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美丽花儿,愿我们能见证她自信地成长与绽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友谊   攻击性   自责   障碍   矛盾   观念   态度   父母   母亲   记忆   努力   妈妈   关系   方式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