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的味道

我和朋友就住在这家旅店

来绍兴,一连几天我和朋友就住在这家宾馆。这家宾馆很干净,房间的墙壁和走廊都有手绘的花鸟装饰图案,看样子像是不久前装修过的,价格适中,住着也很舒服。在这里住,最大的好处是便利,出了门,对面就是鲁迅故里的东门。离沈园也特别近,向右拐个弯走几步就是。

绍兴的早晨

我始终相信,城市是有味道的。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味道。
绍兴的味道,自然是浓郁的文化味道。除此,我还能感觉到这个城市的温度,这温度就是淳朴热情的民风。
当然了,你只是短短地在这座城市住了几天,无法深入其中,更不可能发现更深层次的东西,这个城市给你更多的则是浮光掠影的感官印象。即便如此,我也被它深深地吸引了,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十多年前,我曾经来过这里。记得在归来的路上,我与一个同事乘坐一辆出租车。开车的是一个年轻的女司机,那个女司机与我的同事聊了几句。
那个女司机问我的同事:怎么样,绍兴好吧?说这话时,我感觉到绍兴人在说自己家乡时的那份骄傲和自信。
我没加入谈话,只是在心里由衷地说了一句:绍兴真好。

如果年轻,我真想在这儿谋份差事

这是我见过最有特点的社区委员会的“门面”。它位于鲁迅的故里,夹杂在一些粉墙黛瓦的民居之中。当时我想,如果谁能在这里谋到一份差事,即便每天都去做一些婆婆妈妈的事,也是一种幸福——因为你是工作在鲁迅故里啊。

这是绍兴青旅,适合年轻人入住,像我这样的老家伙,还是算了吧

来绍兴之前,我就在网上查到了这家旅店。结果到绍兴的那天是晚上,地理环境陌生,没有深入地去寻找,是第二天一早“遛弯”时邂逅这家旅店的。这家旅店的位置更好,它就位于鲁迅故里。

多乎哉,不多也

到绍兴你可以什么都不吃,但是不能不吃咸亨酒店。
那年来的时候,我就吃过一次。学孔乙己要了一盘茴香豆,一碗绍兴老酒,并情不自禁地说上一句“多乎哉,不多也”,体会一下当年孔乙己的感觉。当然了,仅仅吃茴香豆未免太寒酸了,我和同事又要了一碗霉菜扣肉,还有一盘腐竹。
以我个人的口味,最难忘的就是霉菜扣肉,吃一次唇齿留香,经年不忘。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不少北方饭店里吃过霉菜扣肉,总是觉得味道不对。

来过两次咸亨酒店,吃过两次霉菜扣肉

在咸亨酒店门前,朋友给孔乙己拍照。这个雕塑俨然成为这家酒店的金字招牌。
上大人、孔乙已、高朋满座;化三千、七十士、玉壶生春”。这是咸亨酒店里面的一副对联,由著名艺术家于是之撰写。

这次再来,我又一次吃咸亨酒店。
只是这一次非常不巧,赶上了全国放假,旅游的人骤然增多。在我与朋友来咸亨酒店时,里面称得上人山人海。虽然已经是晚上,但是里面的人有增无减,且人声鼎沸,想觅座位也是很难。
朋友让我去找座位,他去买酒菜。
辛苦了朋友,他前前后后跑了五趟(因为这里不是点菜,而是需要自己去窗口排队买菜,而且不能在一个窗口完成所有的事),才算把酒菜买齐了。此刻,我们坐在里面大厅一张方桌前,品绍兴老酒,吃茴香豆,说“多乎哉,不多也”,虽然环境很闹很吵,我俩依然兴致勃勃。

可惜的是,朋友因为身体的原因,不食油腻,只是尝了一点点霉菜扣肉,结果四十五元一碗的扣肉全让我“米西”了。声明一下,所谓的一碗,其实是一小碗,碗的大小与我们北方的小号饭碗一般;肉呢,也就是半个麻将牌大小,七八块而已。多乎哉?不多也。
也是因为身体原因,平时我也不怎么吃肉的,只是面对霉菜扣肉的诱惑,我只能是“冒死吃河豚”了。

吃茴香豆喝老酒的孔乙己

孔乙己三十几年如一日,不管风吹日晒,栉风沐雨,终日在这里招徕顾客,真是辛苦他老先生了。
人所共知,原来的咸亨酒店早已不存在了,现在的这家店只不过有三十多年的历史。
光绪甲午年间,在周家新台门对面,有一爿“咸亨酒店”,由鲁迅的族叔和几个本家合开的,鲁迅的族叔周仲翔主持店务。店里雇一个伙计和一个学徒,卖酒和酱油。在此同时,兼卖一些茴香豆、花生、豆腐干之类的下酒小菜。
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有原型的,经常光临咸亨酒店喝酒的唯一穿长衫的人,是一个人称“孟夫子”的人。此人屡试不第,穷困潦倒,且嗜酒如命,后因“窃书”被人打折腿,只能用蒲包垫在地上,靠双手支撑身体“行走”。
我知道,人们来咸亨酒店多半是想身心体味一下鲁迅小说中的情境,至于茴香豆究竟好不好吃并不重要。
所以我说,绍兴的味道,是茴香豆的味道。

小桥流水人家

绍兴的味道,有许多是需要用眼睛品尝的。这里的山水之美,也是一道美不胜收的精神大餐。
这是我们在寻找去兰亭的公交车站途中见到的一处景色。小桥流水的景致比比皆是。

景色美的让我无话可说

绍兴人是闲适的,无论是在哪条街上,都可以见到一些聚在一起的人,或打牌,或聊天,好生惬意。
是啊,能生活在一座这样具有诗情画意的城市,人的心情会格外好的。

某种意义上讲,绍兴就是座大公园

绍兴山好,水好,人也好。
这是绍兴给我留下的感官印象。

绍兴人如此闲适,让我这个土老帽非常羡慕

在徒步去公交车站的途中,见到这样一个街心花园,有一些戏曲爱好者在这儿休闲。拉琴的,唱戏的,观赏的……物我两忘,一派悠然自得的状态。

黄头发,花裙子,大妈打扮好奇葩

在鲁迅纪念馆门前,遇见一个头发染得艳黄、穿着颜色艳丽的连衣裙的奇葩女人,觉得很好玩,便偷拍下来。

多看了一眼

这个黄头发女人原来是与我们一样的游客。

像幅水墨丹青

如果人的居住地可以自选,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会来绍兴,成为这里的居民。绍兴是首选,其次是苏州和杭州。

上幅照片的局部放大

如果我能成为绍兴人的话,我也会像这位老先生一样,搬一只竹凳,每天坐在自家门前发一会儿呆,吸一支烟或是喝一杯茶。

绍兴的街头餐点比较少

在绍兴的几天,我和朋友遇到了吃饭难的问题。每天早上,我们在住处附近,竟然找不到一家可以吃早点的饭馆。
饭店虽然不少,但都是大门紧闭,没有卖早点的。同样,晚上一过六点,差不多所有的饭店都打烊了,我们只能去外地人开的诸如沙县小吃或者兰州拉面这样的小饭店吃点儿东西。
鲁迅故里一带,大多数的饭店都是如此,只是在中午这个档口才有生意。
没有去过绍兴的其他街路去吃饭,不知道那些地方是不是如此。

旅店附近的早餐点

这是通往沈园的鲁迅中路,路边只有这样一个路边摊,像是夫妻二人经营的街头早点,卖的是我们北方人常见的油条和豆浆。
为了方便,我和朋友在一家老台门包子买了几只素馅包子和米粥,然后拿回宾馆去吃。一连数日,早餐都是这样解决的。
老台门包子不错,挺符合我们的口味。我们家乡也有几家老台门包子的连锁店。

绍兴这座城市很安静

这是早上六点钟,鲁迅中路还很清静,只是偶尔可见到几个散步的人,遛狗的人,骑车的人。

当年大诗人陆游应该在这个位置停留过

绍兴素有“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之美誉,这话应该是一点儿没有夸张。
在我们每天买早点的包子铺旁边,就有一处古迹。
你在街上行走,不经意之间就可能发现一处古迹。这个碑的下面,有一口古井,它叫禹迹井。看似普通,其实大有来历。

老先生热情地向我们讲解禹迹井的来历,如数家珍

见我和朋友在观看禹迹井,一位老先生热情地走过来,主动向我们介绍这口古井的来历。
匆忙之间,我拍下了这幅照片。遗憾的是,照片拍虚了。
我说,绍兴人好,这是理由之一。

禹迹井是双眼井

去了几个江南的城市,古井见了不少,唯独绍兴的古井与他处的不一样。
绍兴的古井有一些都是双眼的,沈园里的古井也是如此。在沈园,有个导游讲解宋代绍兴古井时,我凑过去“蹭听”了一耳朵。按她的说法,古井采用双眼的形式,是古人的聪明才智。古井有双眼,是可以供两个人同时提水。不知道这个导游说得对不对,但是挺有道理的。

禹迹井的碑文

禹迹井碑的后面有碑文,简要地叙述了这口古井的来历。
原来在沈园的对面,也就是这块碑后面的那个面馆的位置,原来曾经有座禹迹寺,建于晋朝义熙十二年,后因年代久远而废圮。禹迹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有些残垣破屋,大跃进时期彻底被毁,仅存这眼古井。
禹迹寺曾经留有陆游的足迹。南宋绍兴年间,诗人曾几在禹迹寺居住,陆游师从曾几学诗于此。陆游晚年进城,必登禹迹寺眺望沈园。

绍兴,令人怀念的城市

曾经在报刊上看到这样一个说法,如果想了解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问路。
问路虽然是一个小的生活细节,但是也可以窥见这个城市市民素质之一斑。

这次我们去绍兴,问路的事都是朋友去做的。一是他嘴勤,二是对方言的理解能力很强。在绍兴,朋友问路几十次,除了一个人说不知道,其余全部给了我们完美的解答。
非常有意思的是,当朋友向一个人问路时,经常会有几个热心人凑过来,参与指路。最有趣的是那些方言很浓的老阿婆,她们会像吵架一般,争先恐后地热心为你指点。朋友说,如果她们是一个人在说,我还能听懂几句;她们七嘴八舌一起说,我实在是听不懂了。
也是在去兰亭的路上,朋友在一家商店前向一个老板模样的年轻女子问路,那个女子非常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乘车路线。没想到,旁边另一家商店门前也有一年轻女子,她似乎对乘车路线有不同见解,马上纠正前一个女子的说法。
事后证明,这两个年轻女子的说法都对——原来条条大路通兰亭。

(2015年10月18日写于个人空间,2022年12月修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绍兴   兰亭   茴香豆   味道   鲁迅   扣肉   古井   酒店   朋友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