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不苟”成为习惯

当年,有人向国学大师吴宓请教做人做事的道理,吴宓回答道:“我想就是‘不苟’二字。”

“不苟”,意为不随便、不马虎,指的是做人认真、做事较真。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坚守、一种追求,彰显做人的笃定、干事的严谨和对信仰的忠诚,是一个人成就事业所必需的可贵精神品质。

只有凡事讲求认真,让“不苟”成为一种习惯日用而不觉,才能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路上行稳致远。

让“不苟”成为习惯,就要对小事小节“严细实”。于细微处见精神,于求实中看品格。一个人的信念追求、人生境界、工作作风、处世态度,都能从小事小节中体现出来。

真正有原则、有操守的人,从来都不遗细微、不弃毫厘。20世纪40年代,时任中共南方局统一战线工作委员会书记的董必武同志长期住在重庆红岩村。一次,办事处招待所所长把报销票据拿给董必武审签,他看到都是买米、买菜等日常开销,属于报销范围,就签字同意了。

核销的时候,出纳发现有六角钱的车票是私人坐车,按规定是不能报销的。此事很快反馈到董必武那里,董老又重新审核一遍,认定那六角钱的车票确实不该报销,便叫所长把这张车票取了出来。

在常人看来,这种小事纠正了就行了,但董老却主动在办事处会议上作出检查。他说:“这件事发生后,一些同志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我认为这不是小事,这关系到党的财务纪律问题。我们办事处在白色恐怖的包围之中,做任何事情都来不得半点马虎。”这种对小事小节的严格要求,体现了“共产党就最讲‘认真’”的品格。

让“不苟”成为习惯,就要对工作“不凑合”。成就事业、追求卓越,最需要“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功夫”。古语有云:“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纵观古今,大凡有所建树之人,都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饱含热情,能够静下心来、专心致志搞研究,甚至达到近乎痴迷的程度。

司马迁通过博览、走访、收集、整理,用18年写成《史记》;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完成了中国古典小说不朽之作《红楼梦》;袁隆平以50多年“不是在稻田里,就是在去稻田的路上”的辛勤耕耘,成为“杂交水稻之父”……正是靠着“不凑合”的态度、专心致志的劲头,他们才在工作岗位上做到极致,也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充盈、更有意义。

让“不苟”成为习惯,就要对事业“真执着”。成就事业的过程,是不容懈怠的长途跋涉,是坐得住“冷板凳”的寂寞远征,必须保持坚定执着的韧劲,不能犹豫、不能徘徊,只要是认准的事就一往无前、锲而不舍,“虽九死其犹未悔”。

屠呦呦为发现青蒿素,凭着“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的毅力,在收集2000多种方药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经过46年漫长坚守,历经190次失败,终于获得青蒿素样品。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从医70多年,97岁退休前仍坚持每周至少完成3台手术。正是因为对心中理想的执着,他们才能不断攻坚克难,成就一个个卓越和不凡。


作者:华金良

文章节选自《解放军报》2023年1月11日

来源 :前线理论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董必武   习惯   专心致志   小节   车票   小事   执着   态度   成就   事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