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留三寸,遇事让三尺,待人远三丈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灵魂,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人都需要社交,需要在人群中互相取暖和慰藉。说话太过,处事太苛,与人太密,都会导致矛盾和纠葛。

人与人最舒服的关系,莫过于,说话留三寸,遇事让三尺,待人远三丈。这样,就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纠纷,活得轻盈而自在。

说话留三寸

愚蠢的人用嘴巴说话,聪明的人用头脑说话,智慧的人用心灵说话。

说话是一种能量的传递。得体的话是一种正能量,如春风化雨,滋润人心。而不得体的话是一种负能量,如利剑剜心,肝肠寸断。

说话留三寸,不伤害别人,也不为难自己。

《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长江,横槊赋诗,意气风发。在众多官员将士的欢庆声中,他吟《短歌行》,抒发自己统一天下的壮志。

吟罢,扬州刺史刘馥说:“大战在即,丞相何故出此不吉之言?”

曹操追问,刘馥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大有孤独凄凉之感,似不吉之兆。”

众人闻言愕然,曹操更是勃然大怒,一槊便把刘馥刺死。

有人说:“语言是有情绪的,有温度的,不管是对于陌生人还是对亲近的人,说话掌握好分寸都无比重要。”

说话得体,注意分寸,是一个人智慧和涵养的体现。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说话留三寸,滋养口德,远离祸端。愉悦自己,温暖他人。

遇事让三尺

强争一分寸步难行,礼让一步海阔天宽。

如果事事逞强,处处计较,纠缠不休,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甚至跌入死胡同。

你不让人,别人如何让你。你咄咄逼人,睚眦必报,别人又如何厚待你。

遇事让三尺,方便别人,也是方便自己。

看过这么一则案件:

一天夜里,张某把邻居一家六口杀害。

事件的导火索,是因为两家中间的一小块地皮。

张家生活贫困,房屋十分简陋,且摇摇欲坠。而邻居家却建起六层的小洋楼,巍峨壮丽,装潢考究。

尤其是,邻居家屋檐滴水的位置,占据了张家天井三十公分的地方。张家因此不满,争执愈演愈烈。最后在情绪冲动之下,张某入室杀人,酿成惨案。

想起古代一个同类相反的故事。

安徽桐城的张家和隔壁吴家,因为中间的三尺土地,互起争执。张家不忿,写信给京中当权的家属,大学士张英求助。谁想张英的回信却是四句诗:

“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为一点小利益,伤了邻里间的和气,很不值得。

礼让对方,以和为贵,既是一种大气,也是以心换心的长远之道。

待人远三丈

复旦大学教授陈果说:“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距离产生美。”

人们通过接触,把握彼此的距离感和自己的定位。守好彼此的边界,不侵犯别人,才是智慧的相处之道。

在冬天的冷夜里,一群刺猬聚在一起,互相取暖。当它们彼此靠近的时候,身上的毛刺会扎伤对方。当离得太远的时候,又无法抵挡寒冷。

最后,它们在不断地尝试中,找到了恰当的距离。这样既能保暖,又不至于彼此扎伤。

人与人相处,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让关系保鲜,不伤不怨。

钱钟书和杨绛,一生相亲相爱,是一对模范夫妻。

不过,他们都允许对方拥有私人空间,尊重彼此的边界。在亲密的关系中,保持适当的距离。

钱钟书埋头做学问的时候,杨绛就去另外一个房间,教女儿钱媛写字。

杨绛在客厅和朋友聊家常的时候,钱钟书就在一个角落安静地看书。

钱钟书不喜欢社交,杨绛不为难他。

杨绛沉浸于翻译工作,钱钟书不打扰她。

毕淑敏说:“亲近地保持距离,或许才是最恰当的交际方式。”

不管关系如何亲密,都要保持边界,保持独立,保持自主。同时也尊重对方的这些需求。

待人远三丈,用彼此独立又温暖的方式,经营一段让人舒服的关系。

结语

蚍蜉说:“分寸,这个词真好,一寸就是十分,不多不少,不偏不倚。分寸就是合适,说话合适,做事合适。什么样的身份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就是分寸感。”

说话留三寸,养口德,能远祸招福。

遇事让三尺,养心德,能涵养格局。

待人远三丈,养美德,能彰显智慧。

为人处世,慎重当先。言有戒,行有尺,事有度。修养德行,与人为善,命运必会回馈以惊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说话   涵养   分寸   得体   边界   能量   合适   距离   智慧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