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知识:普惠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机理与效应

一、普惠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

通过借鉴杜莉和潘晓健学者,龙云飞和李晶学者,以及数字普惠金融白皮书的相关研究,分别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与传统金融相比,普惠金融具有以下几个独一无二的特征:

(1)从使用深度方面分析,普惠金融是互联网行业与金融行业的融合体,通过两个行业的优势互补可以实现信贷,基金,支付等一系列金融服务的便利化。

(2)从覆盖广度方面分析,普惠金融覆盖范围更广。相比于有着较为复杂资信调查的传统金融服务,农民,中小微企业,残疾人士,老年人群体成为普惠金融服务的重点对象,通过普惠金融,解决了原来由于信用条件不佳,生产效率低下所导致的融资难的问题,增加了中低层次人群对于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同时,传统金融通常需要建立营业网点才可以提供金融服务,而普惠金融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实现了无实体网点,只需要手机,互联网就可以实现金融服务,使得居住偏远地区的人口能够获得金融服务。

(3)从数字化程度分析,普惠金融实现了金融机构的低成本运行。传统金融的发展需要金融机构建立实体营业网点,耗费金融机构建造基础设施,雇佣人力资本的费用,为了维持盈利,机构可能会选择减少营业网点的建立,但是普惠金融依托大数据平台,使得金融企业在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规避传统金融服务所依赖的固定成本,实现了金融机构低成本的运行。因此普惠金融指数的三个维度分别可以指向普惠金融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三条路径:

(1)降低门槛效应

(2)缩减金融成本

(3)获取协同效应

(一)降低门槛效应

门槛效应是指企业或个人在获取某项产品或服务之前,必须支付一定的成本来达到获取该服务或产品的资格。从传统金融服务角度,个人投资者或企业想从资本市场上获得融资或者投资于某金融产品,就必须满足于能够自行前往实体营业网点办理金融业务,同时企业主体具有投融资的资格,并通过调查及审核。

而在资本市场上,一些弱势群体以及中小微企业由于一些客观原因无法跨越该门槛,这将会使这些企业面临错失投资机会,无效融资等后果,不利于企业发展以及该地区经济总体的增长。例如:欠发达地区一些企业的注册地或实际管理机构较为偏远,导致该群体(尤其是农村人口,乡镇企业)无法到达,或是到达指定营业网点的通勤成本较高,难以跨越传统金融在地理上所设置的门槛。

普惠金融依靠大数据平台,使得企业并不需要前往实体网点,只需要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技术就可以完成资信调查申请,获得金融服务,增加了偏远地区企业对于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例如,贵州省全省二〇一八年已开通108家商业银行代理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服务点,累计为21万余名群众提供个人征信查询服务,有效解决了人民银行个人信用报告查询网点少、查询不便利、查询等待时间长等问题,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同时,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金融产品呈多样化发展,各大商业银行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银行应国家要求推出服务于不同社会阶层企业与人群的金融产品。例如,国家通过银行贴息等手段,扶持中小微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借贷风险,降低了中小微企业的进入门槛,使得大部分中小微企业以及弱势群体能够积极参与经济活动。

而通过降低门槛效应,使得企业以及个人能够拥有更多的资金,发展企业实力。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或者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普惠金融使得这些企业能够蓬勃发展,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实现地区经济增长。

(二)缩减金融成本

金融机构利用传统金融提供金融服务时,通常需要建立实体网点,在这过程中可能需要支付建立基础设施,雇佣人力资源的资金,同时还会带来门店经营不善所带来的经营风险。但普惠金融依靠的是大数据平台,云计算技术,云征信等管理系统,可以使得金融机构仅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和买卖双方的“面对面”,使得网络金融服务供给能够快速匹配网络金融需求。

无需通过增设实体网点就可以实现金融服务的大面积推广。最初期,由于大数据平台,云征信系统的应用尚不成熟,网络环境的维护成本较高,导致企业数据平台的运营成本较高,然而随着大数据平台的不断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大数据平台的规模也不断扩大,金融中介在普惠金融环境下,能以较低的金融成本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同时使用数据挖掘等手段,金融中介可以通过融资需求方的产品营销以及购买数据来分析企业的风险偏好,定位目标企业和目标市场,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竞争活动,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融资效率。普惠金融的这一作用为金融机构降本增效,使其愿意为借贷双方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激发了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增长。

(三)促进协同效应

普惠金融的参与主体为传统金融公司以及互联网金融公司两类。这两类公司各有所长,传统金融机构有着较为完善的资信调查手段,在风险控制方面,对投资人的认证体系以及风险评估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低廉的资金成本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在进入普惠金融领域时有着充足的资金。

而互联网金融有着显著的互联网属性,更着眼于融资方的需求,善于通过数据挖掘,精准定位供给方与需求方,更高效率地完成端对端的连接。例如,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自二〇一七年起,大力实施产业精准扶贫贷款,利用建行“善融商务”电商平台和支付结算网络的融合优势,为贫困地区“名特优新”农产品和休闲农业搭建网上销售平台,累计上线扶贫商户87家,上架扶贫商品千余种,实现交易额1.7亿元。因此,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使得这两方可以各取所长,实现了红利的放大与经济的大幅增长

二、普惠金融的区域经济趋同效应

普惠金融依靠大数据平台,云计算技术实现了对欠发达地区人群金融服务的提供。结合以往学者的相关研究,普惠金融在激励地区家庭创业,金融资产配置;扩大家庭消费信贷;提高家庭收入水平方面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促进作用对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效果远高于东部发达地区。

因此,从三个维度所提出的三条路径,继续阐述普惠金融如何更高效,低成本地服务于中西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最终起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区域经济趋同的结果。

(一)创新激励效应

从财务管理角度考虑,一家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分为生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以及筹资活动。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以及尚不完善的金融市场的环境下,国有企业或是规模较大企业一般较容易获得融资,而中小型企业在传统金融的束缚下一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导致这些企业缺少闲置资金应用于生产性的研发活动。

而普惠金融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随着普惠金融所能提供金融服务的种类更加多样,小额信贷、众筹融资等金融产品与这部分企业持续,频繁的风险性技术创新契机所吻合。例如,四川省践行以“创新·融合·发展”为主题的普惠金融发展。

(二)消费拉动效应

居民消费的提升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解决地区就业问题以及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渠道。而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农村家庭由于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较低,家庭资产较少,使得其家庭资金的流动性收到束缚,普惠金融使得互联网移动支付快速发展,大大降低了农村人口消费的交易成本和时间成本,跨越了地理约束,具有覆盖广,成本领先等优势,使得农村居民相比城市居民能够更多的享受普惠金融的福利。最终表现为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显著。

对于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可以更多的享受普惠金融所带来的红利,而对于发展较为完善的大城市,普惠金融的过度发展反而会加大居民家庭的负债率,抑制其消费。通过这一作用机制,普惠金融的发展将会使得原本消费条件较为落后的地区发展更为迅猛,而在发达地区,普惠金融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机制较弱,甚至有时会抑制经济增长。因此,普惠金融通过居民消费的路径也会导致经济趋同。

(三)城乡收入调节效应

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影响着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普惠金融以低成本、高效率服务各个收入阶层的人群为初衷,能够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然而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差距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影响。

具体来说,当普惠金融刚开始发展时,将会首先在城镇范围内进行扩散,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将由于普惠金融的红利迅速提高,此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会拉大。当普惠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金融资源在城镇地区的集聚达到了最大,才会对周边欠发达城市产生溢出效应,该溢出效应会带动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农村居民收入迅速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效应   金融   机理   金融机构   融资   经济学   成本   区域   传统   地区   知识   数据   平台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