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的《第一滴血》?抱歉,兰博跟冷锋不是一路人

2017年,一部国产军事战争动作片横空问世,它就是《战狼2》,这个票房突破56亿,曾经连续几年稳坐国内电影票房之首的大片(现已被《长津湖》取代)将国产片最高票房纪录又推高了一个台阶。与此对应的,除了普通观众的观影热情和主流媒体的肯定,也伴随质疑和争议。全球化时代,很多国外媒体也对《战狼2》的超高票房发表了意见,但对于那些把《战狼2》说成是中国版《第一滴血》的论调,我认为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看完这部电影,我很自然的想到了《第一滴血》,想到了约翰.兰博。吴京在《战狼2》塑造了无所不能的中国特种兵冷锋,史泰龙在《第一滴血》系列塑造了战无不胜的退伍老兵兰博。其实说实话,这两位超级硬汉在很多方面都有相同相似之处。《战狼2》中冷锋出场的经历和《第一滴血》的兰博有点像,冷锋出场遇到了黑社会强拆战友的家,兰博一回到家乡小镇就遇到了挑事的小镇警长。故事里,大英雄的出场都不太顺利,结果也差不多,冷锋干掉了黑社会老大,兰博痛打了条子。

其实,平心而论《战狼2》这种主旋律影片出现强拆血拆这种不和谐因素,已经是个大胆的突破。这种强拆行为本质原因是建立在房地产快速发展的野蛮的模式,无论出动黑社会强拆,还是警察维稳都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冷锋当着警察的面干掉了黑老大,我觉得是比较深刻的一幕 ,在强权面前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捍卫正义。这种武侠式的男权审美,在电影尤其是动作片中很容易达到血脉喷张的高潮部分。

片中冷锋的境遇与悲剧色彩也和《第一滴血》的主角兰博有几分相似,冷锋干掉黑老大锒铛入狱失去了军籍,自己的爱人执行任务下落不明。一夜之间英雄失去了所有之后流落到了非洲寻找爱人。兰博孤身一人回到家乡,没有了战友,没有了战场荣誉,越南战场上的丛林之王回到美国小镇却寸步难行。英雄的身上是普遍带有悲情色彩的。冷锋与兰博的悲剧在于军中的英雄,战场上的王者以何种方式回归我们的社会。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冷锋在非洲用酒精麻醉痛苦(影片中吴京喝酒麻木自己,想念自己的爱人的片段带给我极大的震撼,吴京完美演绎了英雄苦难的内心世界)。而《第一滴血》中,兰博则是在现实面前彻底绝望。最终英雄都自愿或者是被迫回到了战场开始了难以置信的战争。冷锋为了自己的祖国再一次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为了同胞而战。兰博被迫与那个曾经效力的政府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战狼2》的结果,冷锋胜利了,拯救了同胞,拯救了很多备受战争苦难的人们。伟光正与高大全在影片的结尾处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第一滴血》的结果,兰博在那场发生在家门口的战争中失败了,向政府投降,锒铛入狱,但他心中的怒火一直没有消停,不知道自己的血究竟为何而流。

说到这里我的观点是《战狼2》与《第一滴血》是各自时代里的一粒药。《战狼2》是兴奋剂,是中国备受压抑的民族情绪的集中大爆发,本片给了大家一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而井喷的民族自豪感集中释放的机会。而《第一滴血》则是镇静剂,是典型的美国式的伤痕文学,从兰博一个个体的角度反应了美国近代以来最错误的一场战争越南战争给这个国家带来怎样沉重的撕裂与伤痛,给千千万万个个体带来怎样的伤害。《第一滴血》拍摄于80年代,美国早已渐渐走出越战泥潭,电影虽然很多方面没有其原著那样深刻,一部分发人深省的东西没有在影片里体现,但依旧在那个时代如同镇静剂警示着美国。

说了这么多,《战狼2》在我看来的突破之处是商业片与主旋律结合最为成功的例子,虽然网上有很多人吐槽说本片过度消费爱国主义、大炫个人英雄主义、搞内耗等等。但我认为影片能连续几年创造票房奇迹,至少可以说明大家的认可度。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意识形态领域弘扬爱国主义,弘扬主旋律的东西,但我们不能因为人家有一部《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等作品就站在反战的道德制高点俯视《战狼2》的观众,我认为这种情况看起来才是面目可憎。国外的电影可以有兰博、终结者这样以一敌百的铁血硬汉,那为什么在国内娘炮、流量明星横行的银幕上就不能有战狼这样的英雄,难道仅仅是因为本片跟爱国扯上了关系吗。吴京在影片塑造出的这个好莱坞式有血有肉的中国英雄,也反应了主旋律的影片相较于过去开始多少尊重民意,尊重市场,至少是迎合人们的情绪,至少是平视观众来表达价值观念。

吴京的《战狼2》在中国为战争片,动作片,主旋律题材结合开创一个新的类型片。好莱坞的伟大在于电影工业的发达,可以流水线式的生产类型片,生产出一系列的英雄人物。我乐意看到,吴京的《战狼》系列在以后能打造成一种类型片,促进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生产出更多的冷锋,生产出更多的具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英雄,不失为吴京为中国电影开创的巨大贡献。

《战狼2》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那些精彩的打斗与激烈的枪战场面,还有冷锋在华资工厂人员撤离前,人们为了谁先撤争的不可开交时冷锋的表现。本以为这又是个赞美祖国无比强大的桥段,但是当冷锋喊出那句“让妇女儿童先撤”时,影片中塑造冷锋在危难中展现的果断与纯粹的人性光辉,让我对影片的立意,对吴京开始刮目相看。而冷锋被发现感染病毒时,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冷锋,医生RACHEL,吴刚演的老兵,工厂老板的表现都是戏,影片这一段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透出在绝境中对人性的拷问与挑战,对人性的追问与考验在这一段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点来说,让影片的高度已经在简单的爱国主义之上。

我特别想说说张翰演的工厂富二代这个角色,一个典型的有着超现实英雄梦,反世俗,反父权的一个富二代形象。其实,某种程度的本色出演倒正好把角色身上的二逼劲儿表现得十分到位。影片中战争,血与火对于他来说可能是不经世事的浪漫,对于冷锋与“达康书记”吴刚饰演的老兵是残酷与曾经的荣誉,对于更多的人是无止境的苦难。血与火中有的人死去,有的人成长。对于战争开始站在反思的角度,对于中国战争片来说也是个值得肯定的突破。 在影片中的很多细节,包括女医生,陈博士,非洲小女孩,冷锋的非洲干儿子这些角色塑造的让我感动。虽然非常的套路化,但表达出来和平主义,表达爱与理性的时候,反应了我们中国人内心是接纳普世价值的,这一点让我真的想起立鼓掌。

《战狼》系列相信还会继续,《战狼3》的预告片彩蛋已经在片尾处出现,至于怎么拍,表达什么,且看后续发展。 史泰龙的《第一滴血》系列从1982年一直到现在被人们喜欢了40多年,一共出了5部,从《第一滴血5:最后的血》这个片名看得出来,这个系列应该已经结束了,兰博这个孤胆英雄用37年的时间完成了《第一滴血》最后的一站。对于曾经在录像带时代看着这个系列长大的我们来说,看《第一滴血》感慨万千。兰博的热血厮杀和奋起反抗,是那个时代很多男孩的英雄启蒙。

很多外媒在介绍票房超过50亿元的中国电影《战狼2》时,形容其是“中国RAMBO”。表面看起来,说得挺像回事。而且吴京也确实主动和史泰龙比较过,他在央视《开讲啦》栏目说过,“国外有汤姆·克鲁斯、史泰龙、阿诺德·施瓦辛格,咱中国荧屏上也应该有这样的纯爷们,我要拍一部纯爷们的电影。在超级英雄形象上,吴京本人表示:“中国的观众憋得太久,我们太需要在银幕上看到一个中国的超级英雄了,我只是恰好点燃了观众的爱国热情。”

然而,这些相似性只是指浅层次的艺术手段,也仅此而已。除此之外,两者的时代背景、英雄个体的价值观,都没有可比性。

《第一滴血》的本质不是“反战”而是“反反战”

对《第一滴血》的评价,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观众存在严重的对立,原因在于对其中坏警察、沙文主义和偏僻地区的愚蠢居民等复杂内容各自管中窥豹,难以达成一致。唯一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越战作为第一场通过电视为世界所目击的战争,这种大规模的炫耀武力和军事暴行引发了强烈的反战运动。

《第一滴血》影片结尾,我们可以看到兰博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独白:“我曾经为了胜利竭尽全力,但是有人不想让我们取胜!当我重新回到这个世界以后,我发现这些寄生虫在机场等着我,他们把我当成一个罪犯那样群起而攻之,他们用各种下流话辱骂我,他们叫我"屠夫"。他们有什么资格谴责我?他们曾经像我那样身处丛林吗?他们对我评头论足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在说些什么。”

兰博嘴里的“有人”、“寄生虫”、“他们”是谁?是指美国国内反战的和平主义示威者,也指向来反对好战倾向的民主党政客。我们在此处可以清楚看到,电影隐约地勾勒出了意识形态方面的意图:为备受嘲讽的越战英雄们昭雪,恢复军队和国家的荣誉,并且赋予美国神话和帝国主义以新的生命。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指出,这部电影是为越战失败寻找借口,矛头直指国内的反战派,将后者斥为“背后插刀”。克鲁格曼说,承认失败总是很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很多德国人认为德军被软弱的平民领导人“背后插刀”,同样,越战后美国人也开始接受“背后插刀”理论。换言之,有些美国人存在一种心理幻想认为,如果不是被文官束缚了手脚,军方原本可以赢得战争。

因此,兰博才会在电影中高喊,我拼尽全力去赢,但有人不想让我们赢。此后,好莱坞又推出了幻想拒不从命的军人打赢战争的《越战先锋》、《长驱直入》和《第一滴血2》等——电影迎合了美国国内的好战情绪。

总结起来,《第一滴血》是反反战,而非反战;是对侵略越南失败的国家颜面进行矫饰,把责任推卸给国内反战民众和文官“背后插刀”;是保守派意识形态的服务工具,而非纯洁的国民英雄;从兰博这个个体来说,是对个人声誉的撒娇行为,试图把自己塑造为国家英雄,摆脱战争屠夫的指控。

对比之下,《战狼2》主张的,是制止战争尤其是制止雇佣军无差别杀戮暴行,是人道主义,是对有些国家搅乱人类文明起源地非洲的正义指责。主角冷锋从来不是为个人声誉而战,而且也不是狭隘的爱国主义,他既保护本国公民也保护被欺凌的他国公民人身安全。冷锋原本为爱复仇,但在国家需要和人道主义灾难面前义无反顾地承担起军人(尽管已经不是军人)的职责,高举起人性的光芒,维护世界秩序的道义。相反,兰博不是承担起军人的职责,对外幻想为侵略和屠杀行为正名,对内大肆杀戮本国的公民,暴露军事机器的冷酷残忍。

有意思的是,即使在爱国主义和超级英雄这个仅有的相似性上,国内有些人的分裂态度也是非常值得玩味的,他们指责吴京把爱国主义当成一门好生意,但他们绝不会指责上世纪80年代红遍中国的史泰龙。而且,中国观众在当时对《第一滴血》的热捧和不吝赞词的表现,绝不像今天美国人用定势思维把《战狼2》视为教条政宣片加以排斥那样狭隘。经历过封闭的中国人彼时表现出开放的热情,而长期开放的美国人此刻表现出封闭的冷漠,这真是绝妙的讽刺。

所以,我希望,在《战狼》面前,我们忘了兰博吧,我们从来就不是一路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9

标签:冷锋   中国   非洲   越战   爱国主义   美国   路人   抱歉   观众   影片   战争   英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