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护航|“阳康”之后失眠,中医药为您支招

“阳康”后,有不少朋友反应,入睡困难,夜间频繁醒来,甚至彻夜难眠。

“医生,我以前睡得可好了,新冠之后,就再没能睡个好觉了、同时 还有心慌、乏力、怕冷等……”

“阳康”后的睡眠尤为重要,不仅能加强人体的免疫力,还能更快地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阳康”后失眠的原因

第一是身体的状况。虽然我们叫做“阳康”,但身体并没有完全恢复,一些后续症状如咳嗽等身体不适或多或少会干扰我们的睡眠。

第二是作息的变化。在养病期间,我们往往是卧床状态,活动较少,作息紊乱。“阳康”之后,我们的生物钟需要一段时间来调整到正常状态,很多人这个时候因为夜里睡不好就白天补觉、睡懒觉,这些行为会影响我们积累睡眠驱动力,进一步干扰我们睡眠的恢复。

第三是不良的心态。焦虑、紧张这样的情绪,容易造成我们的神经持续处在高警觉状态,进而影响到睡眠。

此次病毒以寒湿为主,病后正邪相争耗伤阳气,卫气属于卫阳,其正常循行是人体寐寤之枢机。

卫阳依靠人体元阳的温煦和水谷精气的充养。《灵枢·卫气行》曰:“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

白天卫阳行于体表,夜晚则行于体内,与营气相合,滋养五脏,神安则能寐。寒湿袭于肌表,卫阳抗邪,卫阳受损,卫阳运行失常,不能入阴故不寐。

另外高烧后容易耗损阴津,气阴不足,虚热内生,上扰心神导致的失眠。这都与机体营卫不和、阴阳失调,寒热失调所致,故建议早期干预,可避免转为长期慢性失眠。

中医药有什么好办法

①中药口服汤剂

失眠多梦,心悸不安

烦躁,咽干口燥

“阳康”后因发汗退热,导致体内津液耗损,阴虚内热,上扰心神,以致虚烦不得眠。此时应养心安神,清热除烦。

推荐用方:酸枣仁30克、知母15克、茯神30克、百合30克、北沙参30克、麦冬30克、甘草10克等,每日一剂,水煎服。

畏寒,怕风,四肢怕冷

夜间尤甚,难以入眠

中医认为,外感风、寒、湿邪易伤阳气,因此有部分“阳康”患者仍畏寒怕冷乏力,因而影响夜间睡眠。对于此类患者需要温阳散寒补气,

推荐用方:黄芪15克、细辛3g、干姜10克、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等,7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②中医外治疗法

艾灸

如神阕穴(肚脐)、气海穴(肚脐下1.5寸)、关元穴(肚脐下3寸位置)进行艾灸调节,每天艾灸15分钟可达到培元固本,温阳散寒,补气安神的作用。

穴位按摩

取涌泉穴(足趾跖屈时呈凹陷处),按顺时针方向揉36次,后用掌根来回擦36次,每日睡前一次。

以及内关穴、安眠穴、神门穴、三阴交穴按压、揉摩。

足浴

取生姜15-30克(约为中等大小的姜半块)加艾叶一小把,盐5克,共煮10分钟,加水至踝关节以上,控制温度在40 43 ,保持此温度沐足约30分钟,每日一次。

以微微汗出为宜,不可大汗淋漓。如果有心脏病,泡洗时间需要减半,切不可时间过久。必要时可根据四诊和参辩证开取中药泡脚方。

中药熏蒸治疗

利用药物蒸煮后所产生的的蒸汽,通过熏蒸机体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可以温阳益气固本,恢复人体的阳气,适合“阳康”后气血亏虚,又想尽快调整身体状态的人群。

③其它助眠保健方法

规律作息,禁忌熬夜,在“阳康”阶段可适当延长睡眠时间,可以早睡晚起,但不要日间长时间卧床,尤其不能昼夜颠倒。

适度锻炼,每天练习一到二次八段锦,逐步恢复轻度锻炼,不建议马上进行剧烈运动。

晚上减少使用数码产品,避免蓝光影响褪黑激素的分泌;

创造一个良好的睡眠环境,减少房间的噪音和光线。

④必要时就诊,针对性治疗

“阳康”后出现失眠,往往跟我们的身体状况、作息规律,还有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中医来说与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心脾两虚、肺脾阳虚、虚热内扰、心阳亏虚有关。

如果我们了解相关知识,并且积极主动地用科学的方法去应对,随着我们各项状态的恢复,失眠也会随之消失。但是如果失眠症状持续加重,感到非常痛苦和煎熬,可以到正规医疗机构的睡眠医学科或是心理科寻求专业的帮助。

潍坊市中医院脑病五科睡眠门诊可提供多导睡眠监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中药汤剂、针灸、穴位贴敷、拔罐、中药熏蒸、耳针、循经刮痧、认知行为治疗等综合性诊疗服务,纯中医药治疗率接近95%,有效率达80%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艾灸   汤剂   阳气   肚脐   机体   中医药   中药   睡眠   中医   身体   状态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