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可提出哪些建议?

安徽省规划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落实县域主体功能定位,强化要素支撑,加快经济特色化、产业集群化,分类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结合省政府文件精神,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以期为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一、加快区域合作发展,实现县域内外联动

要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实现要素资源的配置,“各自为政”的县域经济使得生产要素不能合理的流动,由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流动成本的增加会使得先天的资源分布问题形成后天的马太效应,因此,需要政府合理引导,通过县域联动方式,降低生产要素交易成本,使各种要素能够按照市场需求实现高效率利用。区别于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带有明显的行政区域含义,经济运行状态带有显著的行政区域利益特征。

目前,县域经济合作较多还停留在浅表层次,很难越过行政区域达到深层次的合作,因此,需要以完善长效机制为出发点,制定具体的利益共享政策,将县域间的合作程度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提高县域合作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真实效力的合作审查机构协调处理合作中产生的事务,必要时,可以提请上级政府进行协调,强化县域经济合作基础。

学习先进的发展理念,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优势提高县域资源的可得性与市场占有率积极发挥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强与周围经济圈的合作交流,积极融入周边经济圈,具体而言,安徽省整体上依靠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各县能够有效的与处于同一区域的县级实现联动发展。

在此基础上,皖北部分地区加强与淮海经济区的合作,皖江城市带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实现跨越式发展,皖南地区能够借鉴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先进的发展经验,发展本地的特色产业,努力实现要素流动。县域之间实现有效的内外联动,加快双赢甚至多方共赢的局面的实现,不断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二、优化城镇空间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城镇化使是实现县域经济良好发展的基础,从县域这一单位所处的位置而言,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县域地区处于城市经济的末端,城市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转移到县域地区,不断接受城市经济和发达地区的辐射,同时,县域又处在广阔的农村腹地的头部,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又为这些地方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形成了新的辐射源和增长极。

正是处于城市经济和乡村经济的结合处,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县域经济的良好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从城镇经济的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来看,安徽省城镇经济体系有着明显的差异化发展特征,处于不同经济地带的城镇呈现出不同的聚集方式,经济圈、城市带、城市群地区的城镇聚集方式分别呈现出中心城镇聚集、连绵式城镇聚集、点状城镇聚集的方式,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禀赋状况和发展程度,制定相应的城镇发展模式和政策。

另一方面,从县域经济发展对乡村地区带动作用来看,需要推动行政管理体系改革,强化县级行政管理职能,完善县级功能定位,权责明晰,县级政府横向部门与纵向层级间始终保持合理的权责界限,打破县域间由于行政区划导致的利益格局的限制。

三、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产业跨越发展

对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而言,处于不同区域的县域单元可以根据本地的特有资源和发展政策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安徽省规划中对县域产业做出了“一县一产业、一县一集群(基地)”的表述,按照这一新思路,应大力建设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工程,突出特色经济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加强与示范性城市产业互动,不断细化产业体系,提高分类考核标准。

皖北地区面临着资源枯竭的现状,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皖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消耗性产业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皖北地区应积极借鉴转型成功的资源型城市的经验,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找准经济发展新趋势,但对传统制造业和原有产业结构并不能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应循序渐进地实现传统制造业升级和城市转型;

皖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水果、中药材、种植和养殖资源,应大力培育特色农业体系,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特色农业的高附加值,将皖西北地区打造成为安徽省乃至华东地区的重要粮仓;

皖中地区凭借省会合肥近年来发展的优势,不断利用“创新高地”带来的技术创新优势,实现经济要素的高效利用,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合理有序的向第三产业转移,作为承接南北的核心地区,皖中地区应通过中心辐射效应,积极实现地区间的产业融合;

黄山、宣城、池州地区依靠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业,注重旅游产业内涵,加快数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打造属于自身的旅游经济名片,从而提升影响力,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各地区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可以实现不同地区的产业融合,优势互补,有效的利用空间溢出效应带来的经济效益。

四、大力实施人才战略,注重专业人才培养

人才是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战略性要素,从综合国力的竞争到地区经济实力的发展,人才的决定性意义越来越明显,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当今,人才问题依然是地区尤其县域地区面临的最大难题,教育发展不平衡、专业人才少、人岗不匹配、人才流失问题依然棘手。

为此,各县级区域应高度重视人才培育问题,根据上级发布的人才战略文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人才措施。在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上,应制定有效的教育补偿机制,设立专款专项资金用来支持贫困地区的教育产业的发展,并设专业岗位加强对资金的管理,最大限度的减少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资金流失和不作为问题,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提高教育行业从业者的积极性,实现县级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人才流失问题上,应制定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提高专业性人才和技术性人才待遇,完善人才激励和保障制度,增强引进人才的获得感,留住人才,才能使之为本地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在人才结构问题上,根据县域产业布局,按照区域统筹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原则,加快调整人才结构,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优化人才合理布局,发挥人队伍的整体功能。在此基础上,加强人才交流,不断进行专业性意见交换,为培育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人才的跨区域流动,加强人力资本的空间关联性,通过发挥人才带来的溢出效应,实现人力资本高效利用。

五、完善财政支出制度,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县级财政支出对本地经济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对周围地区的溢出效应很弱,较强的本地效应削弱了县级财政间的空间联系,因此有必要在本地效应不断强化的同时增强溢出效应。下放财力至县级层面,在保持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财政局面总体稳定的基础之上,新增财力下放重点项目,向县级层面倾斜,使得县级以下的乡镇、街道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够得到充分的财政资金支持。

提升财政预算的利用效率,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促进县级财力支出的朝着更加均衡、高效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财政资金分配绩效;统筹县级政府间财税治理体系,逐步建立起网络化、系统化、跨区域的财税治理体系,确保县级财政结算的规范性和便捷性,增强县域间财政政策的空间关联性和溢出效应,确保县域间财政实现联动,使得在改善县级地区教育条件、完善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能够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为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持续赋能。

六、创新县域金融制度,加强金融资本支持

县域金融深化程度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还未完全释放出来,因此亟待挖掘和激活县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不断完善县域金融制度,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金融资本支持,激发县域民营企业的活力。

一是加强政策指导,建立完善金融信贷机制,经济部门与金融机构间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加强对本地金融发展分析研判,充分发挥金融资本的作用,支持银行和金融机构向县域地区支行下放贷款审批权限。

加强金融机构与县域龙头企业、支柱产业、数字经济企业等合作力度,积极引导小微企业树立正确的信贷意识,加强县域中小企业的抗风险意识,积极设立信贷补偿基金,出台相关文件鼓励县域企业上市挂牌。

二是加强信贷投入,本地产业发展过程中,不仅可以与本地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而且可以与周边县域的金融机构加强合作,满足重点领域产业建设的资金需求,同时加强各部门之间互动联系,防止出现因失信造成的资本封锁。

三是加大县域金融创新,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向各类县域经济主体提供多元化的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充分发挥金融资本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0

标签:安徽省   县级   城镇   效应   建议   产业   地区   人才   城市   经济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