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丨福建屏南90后姑娘返乡种粮 撂荒地里寻稻香

东南网1月12日讯(本网记者 叶伏国) “种植紫云英不仅可以充当绿肥,还能在花开时,吸引游客到村里观光旅游。”眼下,正值冬闲时节,白晓洋却忙着在田间地头四处查看紫云英生长情况。到三四月份犁田种水稻时,这些紫云英将成为上等的绿肥。

白晓洋,1990年出生于屏南县代溪镇玉洋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白晓洋”是她为自己取的艺名,创意来自屏南著名景区白水洋,而她本名叫邱桂敏。

原本白晓洋过着许多人眼里光鲜亮丽的生活:投资文化传媒公司,承接商演,漂亮装扮,登台歌唱,享受掌声……但一次偶然的机会,白晓洋发现村里上千亩梯田悉数撂荒,令其尤为震撼与心痛。于是,她决定放弃现有的生活,返乡种粮,想着要让撂荒的田地间重新涌起金色的稻浪。

白晓洋在田间收稻谷。受访者 供图

说干就干,白晓洋放弃了自己打拼的事业,和妹妹邱桂英回乡创办了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挽起裤脚,戴上斗笠,走进田间,白晓洋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躬耕者,开启了她“寻找稻香”的创业之路。

2020年,在屏城乡南湾村,她以每亩每年80元的价格,流转了222亩荒地,由于是第一次种粮,首轮她只开荒了50亩种植水稻。“当时心里很忐忑不安,生怕干不好被人笑话。”白晓洋说,做农业很辛苦,做农民更辛苦,返乡务农做不好,更痛苦。

白晓洋查看稻穗生长情况。受访者 供图

开荒复耕,劈草、整地、引水、打田埂、选种、育秧、插秧、收割、晒谷、碾米……白晓洋全程参与着,但就在那年秋收的时候,白晓洋沮丧地说,“种了个寂寞,不赚钱反而赔了不少。”

“由于山垅田难以开展机械化操作,加之我第一次种粮,缺乏经验,成本投入大,亩产又相对低。”白晓洋悻悻道,现在真的是切身体会到,之前父母对她说的“种地不赚钱”。

为了找到失败的根源,白晓洋积极与省农科院开展技术对接,并将前沿农作物防治技术运用于生产中。2021年,借着全县“党员领导干部认领一亩田”活动的东风,白晓洋的150多亩稻田,还没插秧就找到了买家,并提前拿到了购米款。

白晓洋在田间举办音乐节。受访者 供图

白晓洋还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在田间举办音乐节、搭建观影平台、举办插秧节……一时间吸引了很多外地的游客关注。她希望以农田为素材,通过策划文化项目,让村庄获得外界更多关注,以此带动本土农产品销售,并为日后发展农旅融合等新业态埋下伏笔。

政策支持、科技服务、社会关注,让白晓洋有了更足的种粮底气。

此外,白晓洋还积极搭建创业平台,鼓励创业青年、大学生回乡创业,动员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产业,以“土地流转+务工”让周边村民成为“双薪族”, 南湾村也因此焕发新的活力。

撂荒地有了新主人,“巴掌田”变“连片田”,“望天田”成“希望田”。凭着一份执着,短短几年,白晓洋从曾经的种粮“小白”,成长为了如今的“领头雁”。

“似乎没得到什么,又似乎得到了什么。”白晓洋说,虽然还没开始赚钱,但她却得到了一些更宝贵的东西。近年来,她先后被评为屏南县乡村振兴特聘指导员、宁德市“天湖人才”、CCTV农业农村频道乡村振兴观察员,荣获农业农村部2022年度农民教育培训“百优保供先锋”、福建省农村创新创业明星等荣誉。

一路探索,一路前行,正是有了无数像白晓洋一样愿意扎根乡村的年轻人,撂荒地里才重新荡起了稻浪,不可能才会有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屏南县   绿肥   紫云英   屏南   受访者   音乐节   福建   田间   水稻   新春   基层   乡村   姑娘   农民   农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