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影像节搬进奉天工场,填补了沈阳艺术市场的空白

(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东北,作为中国的边疆,既有广袤无边的原始林海,也有写满百年沧桑的边城远落。近年的“东北热”在各大财经新闻、旅游推荐、快手短视频和文艺作品中可见一斑。大家对这片独具风情的秘境,既熟悉又陌生,更是没想到能把“东北”和“当代艺术”联系在一起。诚然,说起中国的当代艺术,脑海中先浮现的城市是北京或上海。

谁说艺术就只能集中在一线城市?第三届国际在地影像节(以下简称为“影像节”)已于2022年12月28日在沈阳盛大开幕,因反响热烈,本次展览延期至本月底。

展览海报

此次影像节更集结了多个“首次”!20个“一带一路”摄影家协会主席的作品首次集中亮相中国;作为国内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规模最大的摄影展览活动之一,66年来首次在沈阳展出……

国际单元《“一带一路”二十国摄影家机构主席联展》缅甸摄影师Kyaw Kyaw Winn作品

国际单元《“一带一路”二十国摄影家机构主席联展》印度尼西亚摄影师Kyaw Kyaw Winn作品

国际单元《“一带一路”二十国摄影家机构主席联展》新西兰摄影师彭炯新作品

本刊邀请到此次影像节的发起人张怡谈谈影像节团队这三年来,从隐匿于贵州的世外桃源开始,到“盛京”沈阳,如何通过影像节为当地注入艺术活力。

01何以沈阳?

说来也是巧妙,按照三年前的规划,团队其实是打算把影像节永久设立在贵州的。前两届的举办地点分别在贵州的隆里古城和黄平。

谈及原因,张怡表示:“贵州不仅有游不完的山,看不完的水,而且是‘正宗的中国山地部落’。在距离省会贵阳176公里的黄平县就聚居了40个民族,苗岭横亘,岗阜绵延,因地理造成的封闭性,让其在保存民族记忆和延续民族情感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当地文化生态的丰富性和多样化,超乎大家的想象。所以我们也希望通过和当地政府的合作与驻地项目的展开,让影像节的举办,为当地带去‘人文反哺’。”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杨元惺在观看张怡摄影作品《黄平人》

三年时光,正如呱呱坠地的婴儿,已逐渐成长为可独当一面的“小大人”。影像节在此期间完成了从0到1的蜕变,逐步扩大了品牌影响力,创造了影像艺术的新价值。与此期间,还完成了地域的更迭,从南方转移到了北方,而且极北。如果说,落地隆里、黄平是探讨人类与空间关系的在地实验,是沉浸山、水探究生命本源的艺术实践。那么沈阳在历史范畴中的重要意义就成为了影像节团队北上的原因。

在地单元《不失之相》翟军作品

对于此,张怡谈道:“整个东北与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社会状况紧密相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北’,成了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其实就现在来说,人们对东北的印象也比较片面。再往远了说,数千年来,从洞穴到古村落、从古河渠到古道、从蛮荒到古文明……多个民族在辽河两岸的大地上交流交融,创造了丰富而又别具特色的辽河文化,而沈阳作为辽河平原上的重要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辽河文化在这么多年的研究中被低估了,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影像节让大家重新看到这座城市,看到它的过去和现在,也为它的未来出一份力。”

在地单元《不失之相》孙小川作品

“地域性是中国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的特点,是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重要表现。藉此,通过在西南和东北的影像节实施情况,以点带面,串起对中国‘在地性’的深入探索与有效研究。

作为辽沈地区规模最大的国际影像节,为沈阳的艺术版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近几年的观察可知,中国当代艺术在南北方城市的格局差异越来越明显。沈阳截止至2021年,只有一座美术馆,每年的展览数量有限,大展更少,在中国当代艺术版图上不算有亮眼的表现。

城市拥有的美术馆数量 图源:Hi艺术(2021年)

近年来,影像艺术收藏逐渐走向大众,坐落于沈阳的鲁迅美术学院是中国高等艺术院校中第一个摄影系的诞生地,见证了中国摄影教育三十余年的发展面貌。以此为契机,第三届艺术节在沈阳举办,颇为应景。

进一步来说,大家能如此近距离地看到国际上这么多知名艺术家的摄影作品,既有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摄影师作品,同时也兼顾到了来自匈牙利、格鲁吉亚等发展中国家的摄影师作品,以沈阳为据点,链接到世界。艺术面貌之齐备,不仅在辽沈地区,而且在国内都极其少见。

在如此艰难的大环境下,能成功举办这样一场高规格、高级别的国际在地影像节,吸引众多海内外艺术家参展,对于艺术爱好者和收藏家来说,都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为大家注入了一剂有力的“强心针”。

02“难”与“韧”

张怡坦承,回想过去的三年,出行的范围逐渐缩小,“在地性”呈现出一种停滞的状态,要办好一个展览,做好学术研究,只能充分地利用碎片化时间,不是易事。

因此,他其实动了放弃的念头,幸好身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大家一起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的感觉,让他稍有宽慰。加之为了保有一种延续性,背靠地方政府和品牌的支持,再运用强大的远程技术,他咬咬牙,筹备起了第三届国际在地影像节。

在地单元《旷野无垠》苏里作品

这次的影像节没有总策展人,全靠大家分头来进行组织和策划,各单元层层分配和落实,凭着多年的默契,硬是把这届影像节给办起来了。就拿“旷野无垠”这个单元来说,策展人邬树楠在策划展览时,虽然知道对面展厅会有一个关于东北影像的展览(“不失之相”单元),张怡虽有和他介绍过展厅的整体布局,除此之外,邬树楠并不知晓过多的细节。

在地单元《旷野无垠》王轶庶作品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工作更多聚焦于自身策划的单元本身,不受外部影响。选择西北作为一个地域空间,更多的是考虑到这个空间的特殊性,与在地影像节的“在地”形成一个呼应,西北同样是中国传统纪实摄影的福地,虽然近些年对于纪实摄影的关注在减退,但无论是西北题材,还是从西北走出的摄影家,都深深地影响着一代“直接摄影”人的观看。

“西北”给摄影师提供了一个舞台,它荒芜的质感和颗粒恰好被摄影师所钟爱,作品很好地呈现出人与土地的关系。“不失之相”与“旷野无垠”两个单元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遥相呼应,横生妙趣。

在地单元《不失之相》王乃功作品

在地单元《不失之相》王天抒作品

“物身之外”单元的策展人陆祎炜在洛杉矶生活,全程通过远程策展。在执行上虽受到限制,但得益于大家的团队协作和技术支持,这个单元最后得以顺利实施。

国际单元《“物身之外”》科索沃摄影师雷泽塔·韦利乌作品

本单元集结了四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其中就有《绯闻女孩》的导演。为了让中国观众有更好的观展体验,双方在装裱方式、图纸选用、作品审核等方面不断进行实时沟通,每个艺术家都录制了介绍视频并配上了中文字幕。

国际单元《“物身之外”》加拿大摄影师杰里迈亚·切契克作品,他曾担任《绯闻女孩》导演。

国际单元《“物身之外”》秘鲁摄影师克里斯蒂安·福克斯作品

另一方面,通过这次影像节,也让更多人知道“沈阳”这座城市,许多海外艺术家都是首次来中国参展。

国际单元《“一带一路”二十国摄影家机构主席联展》马来西亚摄影师HARRY WOO HONG SANG作品

国际单元《“一带一路”二十国摄影家机构主席联展》罗马尼亚摄影师Ovi D. Pop作品

国际单元《“一带一路”二十国摄影家机构主席联展》西班牙摄影师Antonio Aragon Renouno作品

03成为沈阳一张崭新的艺文名片

作为一个从“影像”出发的艺术节,团队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在二三线城市的艺术“突围”。张怡说:“影像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比起其他艺术形式,更易于人们理解,因此也更有利于传播,扩大影响力。

《和光同尘·院校影像展》单元 李瑞林《新名画》

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这项艺术盛事,团队用航拍、拍立得、vlog等在年轻人中深受欢迎的方式进行推广和传播,还会在官方公众号上发布沈阳旅游攻略,致力于成为一个好玩的平台,更好地为当地文旅助力。

展览所在地奉天工场本身也是当地有名的文旅地标之一,经过多年的精心改造,目前,这里常年举办各类展览、学术讲座、影视赏析、艺术沙龙等活动,也因为独特的建筑风貌成为网红和摄影爱好者的必去打卡地。

奉天工场 图源:福尔摩奇de日常

因此,张怡表示:“这次的展览地点选在奉天工场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有其深意的。沈阳是中国重要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有“东方鲁尔”的美誉。这座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始建于1928年的工场,承载了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命运。现在也是铁西区老厂房中保留最完整、占地面积最大、建筑风格最具复古工业风的文创园区,深受本地人和游客欢迎。选址于此,能很好地达到将艺术空间置于承载着新中国工业发展命运的文化名城中的目的,能更好地完成以‘在地性’介入文化认同、文化传播这件事。”

展览现场

张怡相信,艺术在改变一座城市的气质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相信通过这些镜头,沈阳能被更多人所喜爱,吸引更多品牌入驻进行艺术扶持项目。

奉天工场 图源:福尔摩奇de日常

同时,影像节还筹备了音乐表演节目,邀请到一些国内的先锋乐队在此进行演出。每场演出的气氛都十分热烈,成为了推动影像节与年轻人之间互动、交流的有效手段。

和光同尘·院校影像展海报

此外,影像节也十分注重对青年艺术家的扶持。院校展览单元是每届影像节的必备单元。

从首届的尝试,到第二届有十多所院校参加,再到本届有35所院校加入,覆盖的规模大大增加,张怡对未来的发展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他相信这永远不会是终点,而是一次新的起点。

今后也会进入更多的院校,通过开展各类讲座、论坛活动,不断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创造性与思想性,为艺坛培养新鲜血液。

《和光同尘·院校影像展》单元 侯炳旭《春和景明》

另一方面,他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集结几组成熟的艺术家,进行3~5年的田野调查,让每组艺术家分别进行不同方向的、充分的、深入的在地性研究,进一步提升影像节的学术性

《和光同尘·院校影像展》单元 廖宇鸿《流动》

古语有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相信走过了三届的国际在地影像节,未来也会在各地“生根发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此一游,成为每个办展所在地亮眼的文旅名片!

受访者 | 张怡、邬树楠、陆祎炜资料、图片 除特殊标注外,其余图片来自2022 沈阳国际在地影像艺术节

(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奉天   辽河   影像   艺术   摄影家   工场   摄影师   中国   单元   空白   作品   国际   市场   沈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