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究-常州:新能源之都的打造与思考

钱运春

编者按:在“双碳”政策背景下,通过产业链的创新、升级、重构,江苏常州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已崛起成为全国产业高地。在近期举办的2022世界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博览会(以下简称“工博会”)上,常州提出要打造“新能源之都”。本专题选取了政界、学界和企业界方面的文章,以彰显出新能源产业为常州新发展的持续赋能。



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有这样一个说法: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常州,显示出常州在中国乃至全球新能源动力电池领域的实力。与动力电池相关的,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新能源储能设备的研发等一系列产业链在常州培育并形成竞争力,成为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的底气。


一、冲击万亿GDP靠什么?

2021年全国有24个城市GDP超过万亿,常州以8807.58亿位列第25位。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9.0%,其中6月当月增长11.5%,自二季度疫情影响以来首次恢复两位数增长。新兴产业的增长十分显著,有可能扮演重要的增长发动机角色。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常州生物医药行业规上工业产值增长37.8%;机械和电子行业也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分别增长14.3%和11.0%。最为重要的是,新能源产业增幅更加亮眼,规模以上新能源整车制造业、动力电池产业和光伏行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198.1%、91.8%和35.2%。今年1—9月,常州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动力电池、光伏行业产值分别增长204%、125%、36%,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90%,预计全年新能源领域产值超过5000亿元。从这些数据看出,新能源产业应该是年度增幅最大的产业,也可能成为对万亿GDP目标贡献最大的产业。

常州的新能源产业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个赛道,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已经形成了“发储送用”新能源产业闭环。其中新能源发电(太阳能光伏、风能、氢能)、新能源存储(动力、储能电池)、新能源输送(输配电装备)以及新能源利用(充电、新能源汽车、能源互联网)领域,占据产业制造高点。

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五的企业中,常州拥有四家,其中两家为中国总部。2021年数据显示,常州车用动力电池产量跨越57GWh,在江苏省内占比三分之二,在全国占比三分之一,位列全国第一。中创新航的4C快充电池系统、One—Stop电池系统等为独家产品,其中OS高锰铁锂电池为业内首发,该产品大幅降低了贵金属的用量,在达到更高能量密度的同时实现了更高的安全性,并且具备了可维修、可拆解的特点。7月底,中创新航还获得中国证监会关于其H股上市申请的正式批复。

今年上半年,常州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产值超110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省二分之一。新能源整车产业链无论是整车还是动力电池、电机及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集聚了300多家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企业,链式发展态势已经形成。目前,理想汽车、比亚迪等车企,从微轿、货车到重卡,基本形成了新能源汽车生态圈。

常州光伏产业增长势头良好,今年1-6月完成产值421.5亿元,同比增长23.6%。光伏产业位居省内及全国前列。天合光能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导研发的高效PERC电池产品,能量转化效率达到24.5%,再次刷新该领域世界纪录。充分说明常州新能源的竞争力。

在智能电力装备领域,常州基本覆盖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各环节,在变压器产业享有“世界变压器之都”的称号,市场占有率居国内之首。星星充电已在全国累计投建充电桩超过15万台,保有量占国内市场18%以上、位列全国第三,日充电量排名全国第一。


二、为什么是常州?

在2009年国家“十城千辆”工程启动的两年后,常州迈出了新能源产业发展步伐。十余年时间,新能源产业发展迅猛,在近两年更呈现爆发态势,成为新晋的“动力电池之都”。一个产业便可以改变一个城市的命运。

1.厚实的产业基础

一百多年前,常州就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祥地。改革开放之初,常州“第一个崛起”为全国“工业明星城市”,创造了“中小城市学常州”的辉煌。新世纪以来,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要求,大力实施有效投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提升区域竞争力,全市工业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快较好发展。

常州主导产业不停调整的底气,是经济长期发展所形成的产业基础、大量成熟的产业工人以及不断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当常州于新世纪开始发力新能源产业时,上述的基础和优势给予了极大的支撑,技术水平、物流渠道、产业工人、生产潜能、管理能力、产业配套,都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仅配套能力而言,新能源产业的600多个小分类常州就占了500个。而常州拥有动力和储能电池生产及配套企业80余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5家,涵盖上中下游30个关键环节,产业链完整度达94%,居全国首位,由此可见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潜力。

2.政策支持

一是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二十一世纪初,面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常州产业结构转型,新能源产业开始探索。2010年,常州发布《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对骨干企业上年度新建的创新平台进行奖励,其中就包括新能源产业。当年新能源产业全年完成产值301.1亿元,天合光能成为全市新兴产业中首家销售超百亿规模的企业。

二是加强人才引进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常州没有985、211高校,也没有国家级科研院所,新能源要走科技创新之路,困难不小。常州把目光投向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此搭平台、引项目、聚人才。先后出台“创新政策20条”“产业政策30条”等重磅政策措施,将新能源先发态势转化为领跑优势。“龙城英才”计划实行了十多年,包括出台《“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实施细则》,从不同档位给予青年人才实打实的现金补助;启动科技攻关“揭榜挂帅”,面向国内外张榜招贤,张榜总额近1亿元;筑巢引凤,大力推进人才公寓建设,目前已开工6万套(间),入住率超77%……统计显示,2021年常州引进人才10.6万人。

三是高素质干部成为企业重要参谋。常州各级干部知道,要领跑产业主赛道,必须补齐产业短板,利用世界范围内产业格局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常州发展薄弱的产业,尤其要注重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入驻,使之成为常州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在重点企业入驻后,常州干部利用自己的经验和能力,给企业当好参谋助手,提出了诸多产品升级甚至改变赛道的建议,对企业产品迭代产业升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后发优势

金坛区因为发展相对较慢,拥有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也因此形成了后发优势,为一些大型企业投资提供了生产用地,典型的就是引进中创新航。因为在苏南,能提供大的整块工业用地的城市少之又少。2015年,金坛引入中航锂电。此前,中航锂电的总部设在洛阳,是一家典型的河南企业。而随着股权关系的调整,中航锂电的大股东变更为金坛区政府,中航锂电也改名为中创新航,其产能和总部也随之迁入。没有先天的资源优势,当地政府协助企业深耕产业,立足江苏、面向长三角建立产业集群,并逐步形成华东、华南、华西、华中等产业集聚区;没有云集的科研人才,政府出台重磅政策加持企业招才引智,建立金坛首个锂电行业研究院,近两年招引专业人才数量突破1600人,该企业2021年创下了江苏创投圈最大单笔融资纪录,并于今年成功在港股上市。

中创新航动力电池异军突起,与地方政府支持密不可分。为了吸引更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在金坛落户发展,金坛区打造新能源汽车特色产业园,无论是在空间、载体还是产业配套上,均把最优的资源和营商环境提供给新能源汽车产业。

4.产业领军人物

改革开放以来,常州人的创新创业精神再度被激活,涌现了一大批产业精英和领军人才。新能源产业在新世纪出现蓬勃发展态势,比如常州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是2006年9月才成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当时因为是第一家做此产品,周围充斥了许多反对和质疑声,经过短短5年的时间,亚玛顿已经成为国内高效减反射光伏玻璃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

今天的常州新能源产业在“发储送用”环节出现了很多成功的企业和一批类似的企业领头人及行业领军人物,他们在创业过程中,均遇到没有经验可循、专业人才不足、缺乏技术支撑、资金压力居高不下等困境,但是这些领军人才发挥了自身独特的优势,将企业和行业带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


三、还要做点啥

尽管从“发储送用”角度定义常州为新能源之都,但是其核心仍然是产业概念,是新能源产业聚集的地方。作为经济总量排在江苏第五,拥有500多万常住人口的都市来看,如果从一个城市功能城市发展理念来定义的话,“新能源之都”还应该在其城市理念、城市文化、社会生活方面,进行一些超前的研究和规划。

城市发展理念和文化的“新能源化”。在城市发展理念上,有哪些体现新能源发展特色的理念?在生活方式上,是否可在全国率先作为新能源生活、绿色生活的引领城市?包括衣食住行,新能源全方位覆盖。比如新建住房新能源化或旧房的新能源改造;居民出行的新能源动力化,城市充储电的新能源化和内部循环。在人才培养上,建设更高水平大学的专业设置、研发人才支持、产业工人成长上,如何与新能源产业进一步配套?

服务全国和长三角的新能源化。常州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条完整,规模位居全国前列,电池片及组件产能占全国10%左右。是否可以在长三角率先建设新能源之都,实现低碳化的新能源生活?在服务全国方面,是否可以在西部搞一个新的新能源三峡(相对于目前的水电三峡、煤矿类比的火电三峡、风电类比的风电三峡),为东部输入更清洁更安全的电力能源?

新能源产业对新苏南模式有哪些贡献?现在新能源产业无论从体量、技术、现代化程度、市场覆盖等方面,“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传统苏南模式下的个体私营经济都难以望其项背。常州新能源产业的高速发展,在何种程度上扬弃了传统苏南模式?比如传统苏南模式是政府推动型经济发展模式,新苏南模式具有“资本+创新”特征,形成现代智造业和生产服务业比翼双飞的产业格局,政府和市场关系在“新能源产业”下被重新定位,各自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与国际大企业的运行机制相比,还有哪些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钱运春

(转载自《长三角观察》2022年第11月号(总第122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6

标签:常州   新能源   苏南   金坛   产业   城市   汽车   全国   动力电池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