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拉、磨蹭,三等父母发脾气,二等父母不停催,一等父母...


看到一个视频,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妈妈的无奈。



孩子起晚了,妈妈担心他上学迟到,就在路上吃早饭。


到学校门口,孩子手上的油条还剩一大截,牛奶也没喝几口。


看他一口饭嚼老半天都咽不下去,妈妈干脆把他手里的早餐抢走吃了下去。


妈妈说,孩子平时也很磨蹭,这次是给他个警醒,看以后能不能长个记性,吃饭快一些。


看到这个场景,网友们纷纷表示特别理解妈妈的心情,因为家里也有同款娃。


“对,对,对,我家孩子就这样......”


“简直不能太同意,分分钟都想给他一巴掌。”


“孩子拖延到带个口罩都能带两分钟,急得妈妈火烧眉毛了她还在发呆。”



生活中,孩子拖拉、磨蹭是很多父母头疼的问题,吃饭磨蹭、穿衣服磨蹭、写作业磨蹭、上学磨蹭......


明明可以完成的事情,孩子总是一拖再拖。


有的父母着急,催一遍又一遍,孩子再不听,就打一顿,最后孩子闹情绪,搞得亲子关系也很紧张。


心理学家说,孩子拖拉、磨蹭只是行为的体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行为,追根究底,父母不同的应对方式,造就了孩子不同的发展方向。



01.父母越催促,孩子越慢


“起床啦,喊几遍了,还没起?”


“刷牙能不能快点,饭都要凉了。”


“再磨蹭就要迟到了。”


以上这些话,多少父母都说过,但不管怎么催孩子快点,他就是催不动,甚至越催越慢。


前段时间,孩子周末作业总是拖到周日晚上10点多才完成。


为了让孩子早点完成作业,从周五晚上我就开始催作业。


刚开始,孩子听到催,还能好好说作业有多少,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完成。


再后来,听到我催,就不耐烦地说:“知道了。”


最后,任我怎么催,孩子干脆直接躺平。


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


当一个人受到的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内心就会滋生急不耐烦或反抗的情绪。


想想也是,如果是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别人催,心里也烦,甚至想“摆烂”。


孩子也一样,父母过多地催促,让他产生了反感,从而故意跟父母唱反调,越催越磨蹭。


法国儿童精神专家克里斯丁·弗拉维尼曾做过一个研究,她发现:


经常被父母催促的孩子,长大后要么成了“极度依赖型”,事事不主动,全凭家长安排;要么成了“极度反叛型”,专门和父母的意见对着干。


在父母看来,催促是为孩子好,不想让孩子走弯路。


然而,在孩子看来,父母的催促,让他们感觉处处被控制、被约束,没有自由。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拖拉、磨蹭,以此来对抗父母不合理的安排。



02.父母越打骂,孩子越差


很多妈妈深有感触,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


《超级育儿师》中的的男孩灏灏,平时写作业磨蹭,必须妈妈盯着才能完成。



妈妈上班很忙、很累,回到家看到灏灏没写作业,就会忍不住对他拳打脚踢。


就如妈妈说:“打了这么多年,孩子没有一点改变,反而更加恶劣。”

我们往往简单粗暴地认为孩子拖拉、磨蹭,是故意跟父母唱反调。


殊不知,也许孩子慢,只是因为没有时间观念,结果他还没学会怎么管好自己,却被父母劈头盖脸的一顿打骂。


日复一日的打骂,孩子不仅不会变好,反而朝着糟糕的方向狂奔而去,甚至丧失自我认同感,放弃自己。


广东12岁的男孩龙威,学习拖拉、磨蹭,一放学就沉迷网络游戏,老师几乎放弃对他的管教。


妈妈很着急,所以每次龙威写作业,她都会全程在旁边“陪”着。


当整个辅导下来,妈妈都是从开始的指责,到用手打,接着用绳子打,最后,把龙威逼到墙角不断地用绳子抽打他。


妈妈的长期指责、打骂,让龙威变得越来越内向、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教育专家尹建莉曾告诫父母:


“对孩子发的三分脾气,会对他造成七分伤害。”


当孩子被打骂时,他感受到的并不是来自父母的爱,更多的是愤怒与恐惧,以至于,孩子心理压力变得越来越大。


同时,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就越难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变得越来越差。



03.智慧的父母都是这样做


有句话说:“孩子磨蹭不是病,催促的家长最要命。”


看到孩子拖拉、磨蹭,父母的第一反应很重要,“打骂、催促”不仅不能让孩子变优秀,反而变得更糟糕。


想要培养孩子自觉、主动的好习惯,智慧的父母大都是这样做。


1.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


心理学研究,成人和孩子的节奏是不同的,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我们觉得穿个鞋子、穿件衣服也就三分钟的事,但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可能需要10分钟,甚至更长时间。


有时候,不是孩子太慢了,而是我们太着急了。


《亲爱的安德烈》里这样写道:


“正确对待孩子成长的节奏,才是对生命的尊重”。


既然磨蹭是孩子成长一定会出现的“问题”,那么与其费力去催促,不如让我们慢下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按照孩子的成长节奏,陪他慢慢长大。


2.建立时间观念,学着合理安排时间


“时间”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不太容易理解。


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小工具,如计时器、沙漏,让孩子直观地感知时间的变化。


做事之前,和孩子一起定好闹钟,慢慢地,做什么事用多长时间,孩子心里就有数了。


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可以带着他们认识时间。


时间观念一点点建立后,尝试让孩子将一整天需要做的事,进行合理安排,帮助建立规律的生活秩序。


这样,不仅让孩子知道到点应该做什么,减少磨蹭;还能给他带来安全感,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


3.给予孩子自主权,承担“自然后果


蒙特梭利曾说,没有体验过自由的人,不可能知道什么是自律,一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简单地说,想让孩子自觉、主动去做事,就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他一些自主的机会。


比如:放学回到家,是先玩10分钟,再写作业,还是先完成作业再玩,由孩子来决定。


不用担心作业会不会拖到很晚,因为,当孩子能够自己决定自己行为时,他反而会更积极、主动,学会为自己负责,承担后果。


当他尝到迟到、饿肚子带来的“自然后果”,渐渐地,他就会总结教训,调整节奏,做出自我改变。


4.学会适当放手,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人格教育》中说:


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人。


父母看到孩子吃饭慢,干脆端起碗喂着吃;看到孩子要迟到了,直接上手整理书包。


正是父母的事事代劳,让孩子丧失了锻炼的机会。


久而久之,孩子的做事能力越来越弱,变得拖拉、磨蹭,事事依赖父母。


所以,父母适当放手,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他才能学会独立。


孩子也是在不断地尝试中,觉得“我能行,我可以”,逐渐地建立起了自信心。



04.


《游戏力养育》一书中写道:


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条蜿蜒的河流,有自己的方向、速度和力量。


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节奏都不同,养育孩子就和种花木一样。


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育。


愿每一个父母,都能带着理解和尊重,多些耐心和鼓励,允许孩子按照他们自己的节奏,幸福快乐地长大。


作者简介:昕麦,育儿先育己,希望用文字滋养自己,温暖他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拖拉   父母   孩子   作业   事事   节奏   自觉   主动   妈妈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