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观影,连华为都看好的新战场

过去一年,厂商们接连发布了多款 AR 眼镜,包括华为、OPPO、小米、谷歌、Nreal、雷鸟、Rokid、联想、亮亮视野等,价格都在 2000-3000 元区间。但在这轮 AR 眼镜的发布热潮之中,大屏体验忽然成了新的突破口,撑起了厂商和整个行业对消费级 AR 眼镜的信心。


12 月 26 日,华为 Vision Glass 智能眼镜正式开售,定价 2999 元。按照华为终端 BG 首席运营官何刚的介绍,华为 Vision Glass 最大的特点就是观影体验,采用两块 MicroOLED 显示屏,提供一块最大 120 英寸的虚拟巨幕。


华为 Vision Glass,图/华为


观影,还是观影。AR 眼镜似乎一下子变成了单纯的显示设备,这和几年前 AR 概念大火时截然不同。


在 HoloLens 和 Magic Leap 之后,AR 眼镜就陷入了长时间的沉寂,一方面是受限于技术实现,交互、光学显示、性能发热……这些难点要如何在尽可能轻的 AR 眼镜产品中实现依然是一个难题,苹果也受困于此,更不用说现阶段就将产品价格打下来;而另一方面更为迫切的是,很多消费者也困惑于:AR 眼镜到底能做什么?


厂商们在 2022 年找到了——AR 观影。


大厂小厂都在做,AR 观影成了突破口


从今年伊始,「观影」已经成为了 AR 眼镜的主要宣传卖点。在华为 Vision Glass 发布之前,雷鸟和 Nreal 分别推出了旗下 AR 眼镜产品。其中雷鸟 Air 1S 采用 Birdbath+MicroOLED 技术方案,宣称可为用户打造 130 英寸高清巨幕体验,覆盖观影、游戏、办公、无人机、智能座舱等多个场景。


Nreal Air,图/Nreal


Nreal Air 更是号称「巨幕化潮流生活的 AR 眼镜」,对外宣传中着重强调 AR 观影体验,还联合蔚来打造了车载 AR 眼镜——NIO Air AR Glasses,主打车载影院概念,最新发布的蔚来 ES8 还进一步标配了 N-box 主机,支持同时连接 4 副 NIO Air Glass 设备,提供 4 块最大 201 英寸的虚拟巨幕。


AR 眼镜就用来看电影,如果放在 2015 年一定会觉得大材小用,但 AR 眼镜看似有无限的前景,实际到落地在过去几年却一直面对技术、产品和场景结合等方面的大量问题。


微软 HoloLens,图/微软


从逻辑上看,「AR 观影」的合理性在于,主打虚拟大屏显示大幅降低了 AR 眼镜的性能需求以及 AR 交互的复杂设计,以有线为主的连接方式更是让 AR 眼镜聚焦到「光学显示」方面,从而减轻了技术难度和重量;而在佩戴体验接近普通眼镜的同时,AR 眼镜的近场显示相对其他显示设备理论上又能提供更具沉浸感的观影体验,2D 的电影资源也足够丰富。


总得来说,这一轮 AR 眼镜做了大量减法,功能聚焦在显示,使用场景集中在观影,产品设计接近普通墨镜,更重要的是厂商们都看到了 AR 眼镜主打「观影」在消费级市场落地的潜力。具体到消费者的使用上,穿戴体验和显示体验就成了两个关键要点。


首先是穿戴方面,各家今年新推出的 AR 眼镜都在往墨镜靠拢,包括设计和重量。前者主要出于用户心理考虑,以墨镜设计降低产品的违和感和用户使用的心理成本,后者很好理解,考虑到佩戴体验,AR 眼镜本身就在不断追求重量的降低,即使对于近视眼镜,普通消费者也尤为在意这一点。


Rokid Air,图/Rokid


「观影」的使用场景对重量要求更高,一般的电影时长都在 90 分钟-120 分钟,超过 2 个小时的电影作品也不在少数,像《阿凡达:水之道》更是超过 3 个小时,AR 眼镜的重量一旦过重,只会严重影响到用户的观影体验。


根据各家官方提供的数据,Nreal Air 重 79g(不含线缆和鼻托),雷鸟 Air 1S 的裸机重量(去除线与前挡镜片)为 82g,华为 Vision Glass 机身重量达 112g(含线缆),比起日常的近视眼镜或墨镜还有一定差距,但相比之前的产品方向在重量已经有了很大的优势,Magic Leap 2(不含主机)重 260g,HoloLens 2 更是重达 566g。


而在显示上,各家现阶段基本都采用 Birdbath+MicroOLED 方案,Birdbath 光学方案能让从顶部发出的屏幕显示画面经过一系列偏振片、分束器及透镜等过最终汇入人眼,可以在较小的体积下实现较长的光程,使得 AR 眼镜在形态上更接近普通眼镜。


Birdbath 方案,图/Karl Guttag


同时 Birdbath 方案带来的亮度衰减问题(实质是光线),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小尺寸 MicroOLED 的高亮度显示优势所抵消,这也是 Birdbath+MicroOLED 方案在这一波 AR 眼镜中大行其道的原因所在。


低清巨幕不如高清小屏,撬不动消费者


厂商常以「口袋巨幕」来形容现在的 AR 眼镜,无非是想要强调两个产品特点:便携和大屏。


所谓「巨幕」「影院级」从开始就存在一定误导。以 Nreal 为例,所谓 130 寸实际要在投屏模式下等效 4 米距离才能实现,201 寸更要在 AR 空间(主机端性能要求较大)下等效 6 米实现。


1080P 级别的显示分辨率也决定了大屏的清晰度上限,而相比厂商宣传的「xxx 英寸巨幕」,视场角更能体验 AR 眼镜显示画面覆盖用户视野的比例,以华为 Vision Glass 和 Nreal Air 为例,前者约 41 ,后者 46 。


由于近场显示的特点,AR 眼镜确实能提供不同于电视和手机的观看体验,但同样作为便携设备,今天的主流旗舰手机提供了素质更高的屏幕和观影体验,还包括 HDR、杜比视界、全景声等效果。无论是用户习惯还是便利性,当下用手机屏幕观影的优势都远远超过 AR 眼镜。


此外,现在的 AR 观影设备,如 Nreal Air、雷鸟 Air 1S 和华为 Vision Glass 都需要有线连接手机或电脑作为画面输出的主体,并且仅有部分兼容设备才能连接使用,大大限制了用户群体。


Nreal Air 需要有线连接,图/Nreal


而有线连接的方式注定对用户不友好,每一次使用都要连接后再在手机端/电脑端进行一系列操作,使用结束后也要再断开收纳。


大量因素影响之下,导致这些 AR 眼镜更多被视为一种新奇的观影体验,然后被繁琐的操作方式和体验拦住,就被放在一边吃灰。


VR 设备的演变已经证明了分体式道路的错误,整个行业转向一体机设计后,VR 的销量才迎来一轮爆发,Quest 2 上更是历史性地突破 1000 万台的大关。事实上,消费电子行业的无线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这不是厂商的一意孤行,而是消费者「用钱投票」的结果。


AR的两种路线:MR和轻量化


罗永浩笃定 AR 将是「下一代计算平台」,库克说未来没有 AR 将没有办法生活,就如同今天我们无法离开手机。AR 被赋予了巨大的想象空间,科技巨头和创业公司都将其视为智能手机一般的机会。


但即便技术实力和资金雄厚如苹果,现在也造不出成熟的AR产品。多个消息源指出,苹果预计要等到 2025 年才能发布首款 AR 设备,整个行业始终无法在眼镜形态上解决性能、发热、电池等问题,实现理想形态下的 AR 眼镜。作为技术过渡,苹果也预计将在今年发布一款 MR 设备。


根据 The Information 的最新报道,除了目前最大的 120 视场角、自适应瞳距和单眼 4K,苹果 MR 还有一些可能是为了 AR 「准备」的技术和特性,比如 MagSafe 磁吸充电方式、语音控制、磁吸式定制近视镜片、眼球追踪等。


此外,报道还指出苹果团队创建了允许用户拖动 Mac 屏幕的 Map 地图应用,并以混合现实模式显示城市 3D 模型,另外还有一系列 AR 应用。


苹果公司,图/pxhere


苹果的野心毫无疑问更多在 AR,但苹果选择从技术更简单成熟的 VR 头戴的产品形态出发,以兼顾 VR 和 AR 的 MR 体验作为主打,再逐步接近 AR 的未来。


但更多的 AR 厂商等不了,它们没有苹果的大量现金,高企的研发成本又必须尽快找到一定的变现路径。Nreal 创始人徐驰透露 ,「我们之前融到的钱,基本都全用在研发上了。」


以观影为代表的「显示」方向成了一个出口,更容易的产品实现和更明确的需求场景,都在让厂商们投身其中,接连推出主打「观影」的 AR 眼镜。但现阶段的 AR 眼镜仍然面对使用不便、显示不佳等问题,只有新奇的观看体验并不足以支撑一个成规模的市场。


可以说,今年集体推出的 AR 眼镜形态一定不是未来,这样的 AR 也一定没有未来。不过,轻量化的产品方向和对垂直场景的探索,并不是一条死胡同。


谷歌在今年 I/O 大会也推出了一款「平平无奇」的 AR 眼镜,主打翻译对话场景,国内的亮亮视野也选择了同样的方向。米家眼镜相机和李未可科技推出的 Meta Lens S1 则瞄准了户外运动场景,后者主打摄像和语音导航。


OPPO 在本月举办的科技未来大会 2022 上还展示了旗下新一代 AR 眼镜 Air Glass 2,重量仅为 38g,基本接近日常眼镜的重量,主推翻译、导航等场景。


OPPO Air Glass 2,图/OPPO


智能手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初代 iPhone 的使用场景除了传统的通话交流同样并不广泛,甚至还没有 App Store 和应用生态的概念。之后的十年,iOS 和 Android 不断进化,再加上手机厂商和供应链技术的持续发展,智能手机才变成今天的样貌。


AR 眼镜也是。微软和 Magic Leap 倾向从上往下,在完整 AR 功能的产品中试图解决重量、性能发热和电池的矛盾。而包括谷歌和华为在内的其他厂商,则希望由下而上,先保证基本的佩戴使用,再从有限的功能和场景不断开拓,最终实现 AR 眼镜的理想形态。


题图来自 Nreal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华为   雷鸟   战场   重量   场景   眼镜   厂商   苹果   用户   产品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