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微信里有这样的人,你一定要珍惜

新年伊始,万物更新。

过去的一年,我们与无数人擦肩而过。

能交心的圈子,越来越小;能深夜推心置腹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微信的好友列表里,90%以上的对话框,不过是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甚至一年里从未打开过。

但不可否认,微信里,永远还有那么5类人,是虽平凡却又很独特的存在。

他们让我们在寒冷的冬天,依然倍感温暖。

这是人生难得的情分,也是我们此生宝贵的财富。

无论多晚都会一直陪你聊下去

高冷大叔王志文在不惑之年接受《艺术人生》采访时,被问道:“40岁了,为何还不结婚?”

王志文说:“因为还没遇到合适的。”

“那什么样的女子算得上合适呢?”

王志文的回答,简单而中肯:“能随时随地聊天的。”

的确,如果一起生活的人,没法与自己同频地谈天说地,那么婚姻将会是一场彼此孤独的见证。

幸运的是,多年以后,王志文终于找到了那个心仪的她。他们结婚生子,幸福地共度余生。

图片来源:unsplash

微博上看过一个热搜话题:

“夫妻两人,一天下来不超过10句话,这样的日子怎么过?”

下面超过90%的网友跟帖表示:“无法忍受。”

好的婚姻,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情,离不开一次次彼此合拍的唱和。

你聊的内容,我都关心;你关心的事,我都看重。

有人说:“人生四大难熬瞬间:吃饭吃一半等菜,洗澡洗一半等水,看视频看一半等广告,聊天聊一半等回复。”

微信上看似简单的家常话,一来一往之间,却能筑起细水长流的感情。

找爱人,要找无论多晚都会陪你聊下去的人。

婚姻里,只有两个人能聊到一起,夫妻关系才不会冷场。

会时不时和你分享日常的喜怒哀乐

同事小李,和女朋友之间的感情一直很好。

有人和他讨教经验,他笑着回答:“分享彼此的生活。”

一次公司出差,飞机着陆已是深夜,小李还没来得及取出行李,就赶紧掏出电话,打给女朋友,边走边说:“我落地了,你早点休息,不用担心。”

小李的微信里,置顶的也是他的女朋友。

女朋友爱美食,他每去一个新的城市,发现了当地的特色美食,都会在第一时间拍照或录视频发给她,如果可以,还会带回去让她品尝。

而每当遇到有趣的事,小李也会第一时间和女朋友分享。

如果,你身边也有一个时常和你分享日常喜怒哀乐的人,那么恭喜你,那是在乎你的表现。

他不是不忙,只因心里有你。

爱情如此,亲情、友情亦然。

图片来源:unsplash

当我们厌烦父母的关心,开始对父母设置朋友圈分组时,却不知血浓于水的亲情,正慢慢演变成目送背影离去的渐行渐远。

当我们因为工作忙碌,不再与儿时的伙伴联系,就不得不面对再见面时,物是人非的隔阂尴尬。

一杯100 的水,从来不会在顷刻之间变凉。

一段冷却的关系,不过是一次次不经意的搁置积累。

再深厚的感情,当分享欲消失的时候,终将难逃相背而行的一拍两散。

一段苦乐同享的关系,一段“我的生活里有你”的羁绊,才能让两人相伴始终,越走越远。

和你聊天时从不敷衍

苏岑说:“所有因果,不过是场互动。”

一段关系的维护,需要你来我往的反馈,双向奔赴的熟悉。

俞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作家余华和歌手李健,就是现实版的“伯牙与钟子期”。

每次聊起两人的交情,余华都会感觉心里暖暖的,他说,李健总能做到事事有回应,让人倍感心安。

余华发现了一首好歌,会用微信发给李健。

下次见面时,李健就会告诉余华,那首歌已经听过了,感觉很好。

余华读到一本好书,也会分享给李健。

一首歌可以随便听听,但是一本书,读起来却并不容易。

但等到两人再见面时,李健不仅把书读过了,还会和余华认真讨论书中的情节。

图片来源:网络

一段长久的感情:一个人用心说话,一个人暖心回应。

热情给了对的人,相处自然不累;真心遇到了珍惜,必将细水长流。

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写道:

“曾经迫切地想与一个人好好聊聊,却发现共同的话题更换了无数遍,都被无数个‘哦’‘好吧’打败。”

所谓“雪怕太阳,草怕霜;人怕冷漠,心怕伤”。

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匆忙的时代,请感恩那个和你聊天从不敷衍的人。

因为他们愿意为你有空,愿意花时间用心听你倾诉。

可以秒回你的信息

不管是现实生活,还是微信聊天,都有一条非常实用的社交法则,那就是:凡事有交代,事事有着落。

朋友老张和妻子,是大家公认的模范夫妻。

老张因为工作原因总是出差,不能和妻子见面的日子,微信就成了两人爱情的纽带。

妻子发来的消息,老张只要看见,一定第一时间给出回应。

妻子发来路上看见的小花,老张就会和她讨论下次去哪儿看花。

妻子吐槽今天的烦恼,老张一定会耐心安慰。

不管多忙,他都会在忙完后第一时间给妻子打个电话。

婚姻里,最可贵的磁场,无外乎:“你有问,他必答;你分享,他必回应。”

即便是一句“嗯嗯”,或是简单的表情符号,只要足够及时,也足以让微信那头的人安心。

图片来源:unsplash

这世上,其实根本没有看不见的消息,只有不想回复消息的人,心里有你的人,对你永远有空。

时光未老,山水一程。

记得和那个秒回你信息的人,一起细数流年。

给你发各种养生知识

相信我们身边都有这样一群人:

他们从不关心我们是否完成了新年的晋升目标,只关心我们每天是否吃好睡好,还会时不时地发来各种养生知识。

这群被我们嘲笑的人,就是我们的父母。

当我们毫不留情地批判父母又被收了智商税时,也同时忽略了一个事实:

在那些看似自相矛盾的养生知识背后,不过是一份父母对孩子单纯真挚的挂念。

遗憾的是,人总是容易忽略那些最爱自己的人,直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

16岁的小秦,本是个特别幸福的女孩,长期生活在父母的关怀下,她甚至早就把父母的爱当作理所当然。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开始愈发厌烦父母无休止的唠叨,只盼望着早点考上大学,赶紧远离父母。

于是,上天遂了孩子的“心愿”,而这一分开,便没有了再见。

小秦的父母,在她16岁和19岁时,先后因病离世。先是妈妈,然后是爸爸。

自从父母过世后,小秦就和姥姥一起生活,但一直没有从悲伤中走出来。

从考上大学,到参加工作,连续6年,她不断给离世的父母发消息,讲述自己每日的生活点滴。

伤心时发,开心时发,迷茫时也发。

“有点累,但慢慢就好了。”

“昨天打车,看到司机叔叔,很像爸爸,一直说小姑娘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唠唠叨叨的陌生人,就是听了很想流泪……”

“妈妈,我梦到你了,突然醒了,对不起啊,快忘记你的样子了,你以后多来我的梦里吧。”

每一条信息不仅是对父母的无尽思念,更是无限的悔恨。悔恨自己有父母在身边时,没有珍惜和尽孝。

但等到懂得珍惜时,微信的另一端,再也没有了父母往日的唠叨,只剩一片寂静。

图片来源:unsplash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父母离去的刺心之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

如果还有选择,请一定善待那些给你发各种养生知识的人。

因为这些信息背后,是我们此生能拥有的,最奢侈也最真挚的关爱。

写在最后

电影《侧耳倾听》里有这样一句台词:

“一生若是只为自己努力,毕竟太寂寞了。如若有个你在乎的人,在看、在等、在期待,那才不枉此生。”

这世间,熙熙攘攘,不管我们多么忙碌,只要微信那一端还有一些人,懂我们的欢喜,理解我们的悲伤,这一生就注定会过得温暖、踏实。

愿我们都可以拥有并善待这份可遇而不可求的人间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都会   女朋友   妻子   父母   感情   婚姻   来源   知识   图片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