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望:内心冲突的最终结果

《我们内心的冲突》作者:卡伦•霍妮

上一节,我们介绍了内心冲突对人格的负面影响。那么,在这一节中,我们来说说内心冲突的最终结果——无望。


对一切失去希望,失去兴趣


那什么是无望呢?简单来说就是绝望,就是对一切事物失去希望,失去兴趣。因为对内心冲突的人来说,他们很难长时间感觉快乐。


比如有的超脱型人格在独自一人时,会感到自由,不受约束,可以完全支配自己,可是没过多久他们又会感到孤独,没有任何人关注自己。


还有一些攻击型人格喜欢社交,他们渴望与人交流,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是当别人不够认可,他们又会认为其他人在嫉妒自己。


这些矛盾的心理让他们无法保持愉悦的心情,日常生活中只要有一点点负面的情况,都会让他们感到心情低落。


尤其是生活中的失败,比如考试没有通过,感情不顺利,与家人吵架等等。这些失败的事实都会加强他们内心的无价值感。而且,即使失败的原因是客观的,超出了他们的掌控范围,他们仍然会觉得不快乐、不满足。


更令人惊讶的是,从表面上看,有的人其实非常积极乐观,对好生活充满向往,在工作上积极进取,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但不可避免地,当他们或多或少遭受生活的打击,仍然会产生强烈的无望感。


有时候这种无望感会以比较隐晦的方式表现,比如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长时间对生活没有兴趣,对以前喜欢的东西突然失去欲望等等,这些都说明,人在遭受打击时,在无意识中表现出了无望的倾向。


尽管在很多时候,这些人面对的问题并没有那么严重,但他们仍然会表现出与现实完全不相称的无望感。


比如早恋的青少年,和伴侣分开后认为人生没有意义;又或者学生在某一次考试失利,认为自己的努力全都付诸东流。


尤其对一些青少年群体,由于年龄尚小,社会经历不够,心智不成熟,很容易产生无望感。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警惕身边那些陷入无望的情况呢?这里我们介绍几种无望的表现,来作为一些常规性的参考。


许多极端倾向都是出于无望


第一种表现,也是最激烈、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自残、自杀等极端倾向。当人遭受外来的刺激,内心产生的无望感十分强烈,又无法进行转移和消化时,他们会将发泄的矛头调转,将对他人、对社会的情绪转化为对自己的攻击。


也就是说,自我伤害其实是一种对现实状态的宣泄,他们在伤害自己时,会感到自己的情绪从悲伤、焦虑、抑郁等状态恢复到平和,甚至感觉激动和兴奋。


在一些案例中,有自残行为的患者曾经对心理分析师说:“看着鲜血流出,我会有一种莫名的快感。”


而且人们自残的形式很多,有的人行动明显,用刀割破手腕,用香烟烫破手掌;但也有的人比较隐蔽,比如,暴饮暴食,强迫自己忍受痛苦等等。


如果我们发现身边有类似的情况,应该及早引起注意,并寻求专业心理医疗机构的帮助。


第二种表现是悲观,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表现。有的人陷入困境,内心失去希望,会将失败的原因从外界归结到自身,这时就容易出现消极悲观的想法。


而这种消极悲观的想法具体的表现是,有的人会表现出信心不足,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怀疑的想法,比如, “我能行吗”“我需要更多的帮助”,“我多半会搞砸”……诸如此类的想法会消解他们的意志力,直到无法做出有效行动。


也有的人会表现地缺乏耐性,一丁点痛苦也会让他们认为,自己无法继续前进,不可能扭转局势,只能等待失败。还有的人则会犹豫不决,总觉得自己没有准备好,计划还不完善,生怕落下了哪个关键环节,等等。


第三种表现是一种慢性的抑郁,这是比较隐蔽的一种症状。受它困扰的人可能在行为方面一切正常,他们会感到开心并畅快一时。


但每天早上醒来,或者每投入一项工作,认识一个新朋友,他们都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振作起来,进入状态。


因为对他们来说,生活是一种负担,如此一成不变,他们几乎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也从不抱怨,只是精神永远处于低谷。


改善人际关系,可以改变无望倾向


那么,在了解了无望的诸多表现后,我们应该如何减少生活的无望感呢?


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改善人际关系,从外部进行帮助。因为,人的无望感,很大程度来自外界刺激,也就是“人际互动”。当我们发现有人感到无望时,可以建议他通过调整自己的人际关系,这样就可以收获到建设性帮助。


那么,具体来说,想要改善人际关系,有以下几个参考步骤:


首先要善于辨识无望。对于陷入无望的人,只要他们只想着维持现状,不肯改变,而且认定自己无法改变,那我们即使有再多的方法也无法去帮助。


因此我们要善于进行识别,并把这个道理告诉对方:只有内心渴望驱除无望感,才能慢慢远离它。


当对方转变态度,坚信自己能通过某些方法,减少无望感,我们的行动就成功了一大半。


其次,应该鼓励无望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大部分无望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不愿直面内心。


因为他们总觉得,自己已经做了很多心理建设,想过了很多办法,但现实说明,这些办法都不适用,由此感到绝望。


可现实情况往往是,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叩问内心,或者没有意识到问题所在。


很多人只是在一遍遍重复着“无望”的心理过程:寻找生活中那些负面的事件,证明自己的无能,说明自己陷入无望是有理由的,却不愿去思考自己为什么总安于现状,为什么拒绝哪怕一丝行动。


当他们缺乏自我审视,负向的思考只会形成恶性循环,剥夺改善自身处境的可能。


最后,要去调整那些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减少来自外部的压力。无望对我们来说十分复杂,不是单靠分析就能解决的。


因此我们还是要从源头上控制,避免在生活中接受到过多“压力”,这样能给人带来更多自由感,获得更多内心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冲突   内心   都会   悲观   人际关系   倾向   想法   现实   情况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