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抑郁、双相康复后考上编制!父母怎么让孩子康复,变得优秀?

本文字数约:6005 字

阅读时间约:8 分钟

本文章节:

01、孩子拼命地学习,父母能不能支持?怎么引导?

02、性格和气质是难以改变的吗?未必!

03、父母这样做,有利于孩子康复得更好更快

04、孩子患病后过度依赖,该怎么办?

昨天,我们分享了抑郁症/双相患者小虹所写的自述文章。

小虹曾被诊断为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症,甚至有大夫怀疑她是精神分裂症早期。在病情严重的时候,小虹一度休学在家、无法上学,还有过强烈的自杀念头。

经过系统化的深度心理干预后,她康复得非常好,不但大学毕业、考到了教师编制,还变得更加睿智、成熟!现在的小虹比同龄人更加优秀,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

可能很多家长想知道:我的孩子也患病了,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也像小虹那样康复得那么好?

以下我从小虹的康复经历中总结一些经验和干货,并分享一些家长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帮助孩子加快康复的例子,希望能帮助更多患者家庭。

01、孩子拼命地学习,父母能不能支持?怎么引导?

小虹自述文章里提到,她去年曾有一段比较“功利”的拼搏阶段,不社交、不娱乐,就是埋头学习和考证,每周都要参加考试。

她自己也说,在抑郁症/双相障碍康复期做出这样的决定和行为,很多人都会觉得有风险,会不会压力太大了?会不会导致复发?当时小虹的父母也有点担心。

但她心里比较淡定,因为她认为这个目标完全是她自己的选择,目标带来的压力她非常愿意接受,她觉察到自己当时的心身处于最好的状态,她能把握好度,承受住这种压力,并将此转化为动力。

她也做好了心理准备,如果努力后成功了,这段有压力的日子会有回报;就算不成功,她也能平和对待,后续等到合适时机,她总结经验教训再继续努力。而且她心里清楚,无论如何,她不会让这种紧张、高压的生活不会一直持续,最终的考试结束后,她肯定会留有时间放松自己,恢复元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良好心态。所以小虹没有出现精神心理危机,最后也成功实现目标,实现了“弯道超车”。

在我看来 ,她的选择是理性的、正确的。在面临能对我们一生造成较大影响的重要关头时,比如高考、考研、考编等等,只要心身能保持平稳,我们都应该全力以赴,争取把握住机会,提升自己,不留遗憾。

就算没有成功,但如果我们能平和、理性对待,积极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升短板,那我们的努力也没有白费。在这过程中,我们的逆商能得到提升,这是非常宝贵的人生财富。

那么,如果有的患者也在某个阶段给自己设立了具体的目标,非常努力、拼命地学习,甚至显得有点“自我封闭”,眼里只有学习的话,父母是否应该鼓励和支持?

父母怎么判断孩子的心身是否能承受得住,会不会引起病情恶化?

父母又该如何引导孩子把握好度??

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如果患者的病情还没有得到明显缓解的话,父母要对这种情况高度重视,甚至需要提高警惕!

小虹是在接受了我们的深度心理干预后,病情大有好转,处于康复期才做出这个决定的。换言之,她所遭受的大部分叠加性心理创伤都得以修复,情绪趋于稳定,认知也比较理性。

再加上,她结束心理干预后,我持续地跟踪、及时介入,她能及时得到专业的引导并自我调整。

比如她工作后,有一次在微信上联系我。她说自己忙得连轴转,很疲惫,但一直坚持着,并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多的精力,“何叔叔,我之前听Lucy姐姐提起过一种药物,能够快速缓解疲劳,恢复精力充沛的状态。我现在非常需要这种药物,让我能够重新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工作中。”

我马上意识到小虹这种状态和想法是不妥的,她将工作看得非常重,在不断透支自己的精力、体力。若持续这样下去,她很可能会累垮而无法工作,不得不请假,然后工作落下进度,面临重大的打击,并再次出现情绪波动。

我没有严肃批评她,而是用开玩笑般地善意提醒她,“你是不是工作上瘾了?你现在可不能再吃药维持工作状态了,而是要好好休息。”

我引导小虹意识到,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都要懂得劳逸结合,停下来休息也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她这么不理性地拼命工作,背后的心理活动可能还是急于证明自己,渴望得到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尤其是领导及同事的夸奖与肯定。

她要保持“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心态,更要学会自我肯定,不能过度寻求外界的认可,从而失去理性。

小虹听从了我的建议,及时调整了心态,放慢了工作节奏,保证好休息,才成功了化解这次小危机。现在的她仍然会努力工作,为达到目标而付出,但不会再盲目地拼命。她对事情的结果抱着“积极努力,顺其自然”的心态,而且有意识地觉察自己的心理状态,及时调整,将心身健康放在工作的前面。

但很多患者并不具备小虹这样的条件,他们在努力、拼命学习的时候,很容易遇到挫折与困难,但他们不懂得理性面对,父母也可能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不能及时与他们共情、倾听和积极引导,那孩子就容易形成新的心理创伤,导致病情加重。

父母还要判断孩子是否对学习存在不理性的执念,比如,他们过分看重成绩、名次,甚至可能把学习成绩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有的则执着地认为“一考定终身”,上不了好的高中、好的大学,人生就毁了。

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有这些不理性的认知,父母首先要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反思自己是否也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学习压力,导致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过分重视成绩。

如果有,父母最好真诚地向孩子道歉,修复对孩子造成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并深入跟孩子探讨学习的真正意义。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从一生的角度去看待当下阶段,不要再持着“一考定终身”的落后观念。

02、性格和气质是难以改变的吗?未必!

小虹在自述文章中提到,“我当时得抑郁症,除了心理创伤外,还有部分原因是我自身的性格气质类型所致,而这些方面,是我自身固有的一部分,不能轻易改变。”

所谓的性格气质类型,其实也是我们常说的人格类型。小虹接受我们深度心理干预的时间大概是5、6年前,当时我们的心理干预技术还不如现在成熟,对人格方面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再加上当时对她的心理干预的时间也不是十分充分,我们未来得及引导小虹进行人格方面的提升。

但现在,我们通过更丰富、更深入的临床心理干预发现,性格/人格并非像小虹所理解的是不能轻易改变的。我们在临床中曾遇到很多青少年患者,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内向、胆小、怕事,父母和他们自己都觉得这是天生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我们在深度催眠下“破案”了:他们的这种性格并非天生的,而是与在婴幼儿阶段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有关,比如父母不经意的教育失误、简单粗暴的教育,或者是幼年时期遭遇来自学校的心理创伤等等。

我们将这些心理创伤修复后,患者的性格也能随之发生较大的改变。所以,性格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更多是后天形成的,主要还是心理社会因素。

还有,很多心理咨询师认为,人格的完善需要一生去完成。可从我们上面提到的临床心理干预经验来看,当患者性格弱点背后的病理性记忆精准化得到修复,再加上理性、深入的认知干预和提升后,他们的人格能得以快速完善,根本不用花一辈子。

只是,我们这个临床发现还不被大众所认识和理解,大部分人都未意识到性格与后天的病理性记忆有关,甚至仍然认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从我们的临床实践出发,实际上“江山易改,本性更易移”。

希望小虹看到我的这篇文章时,能够在这方面加强意识,这对于她自我提升和幼教的工作都有帮助。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天真、单纯,不擅长伪装,容易将真实的情绪、性格等都显露出来。若小虹能够及时察觉到某些学生情绪、性格出现异常,可以试着与其父母沟通,并判断其是否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

如果她发现部分家长总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还能及时提醒父母,引导父母改正教育方式,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

小虹也能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们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心理活动的理解能够逐步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防止孩子们在校内遭受校园欺凌等叠加性心理创伤,提高逆商,更加心身健康地学习、成长。

从这个角度看,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实是描述了一个这样的现象: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期形成了某些心理问题,后续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话,确实会对他们未来的性格及心身健康有着重大影响。而小虹作为幼教,她的工作也极其有意义,决定了孩子是否能拥有一个尽可能幸福的童年。

而且,我在心理干预的过程中,也跟小虹分享了不少学习障碍的相关知识,若小虹能够充分领悟、利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内驱力,养成良好的学习自律性,当孩子们上小学后,更容易形成高效学习的状态。

如果以上情况能实现的话,我相信小虹教出来的学生肯定能够拥有更好的性格品质、更优秀的学习能力,所谓“幸福的童年能够治愈一生”,这将是孩子们一生的财富,可以抵御人生道路上的很多波折。

如果再推而广之,小虹也会因此实现更大的工作成就,为祖国培养出心身健康的下一代,获得更大的成就感,感受到自己工作的巨大价值。

所以,小虹的患病、康复经历其实也正在转化为她的人生财富,对她的工作、生活、精神都有很大益处。

03、父母这样做,有利于孩子康复得更好更快

很多父母看到小虹康复得这么好,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到底父母该怎么做,孩子才能尽快康复?如果没有办法接受我们机构的深度心理干预,孩子还能像小虹康复得这么好吗?

这当然有可能。我们机构的深度心理干预只是提供了其中一条高效的、快速的康复路径,但肯定不是唯一一种。

就算孩子无法接受我们的深度心理干预,但如果父母懂得“自我家庭治疗”,孩子照样有望加快康复。所以,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先找对康复路线,方向对了,慢就是快!

那么,父母具体该怎么做呢?

第一,父母要尽量拓宽认知边界,掌握高效的、科学的精神心理学知识,尤其要了解孩子所患疾病的真正病因。

主流的精神医学认为,抑郁症、双相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病因主要是生物学因素。但我们在临床心理干预中,对抑郁症及双相障碍的病因有了突破性发现:

抑郁症的主要心理根源是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及患者长期的自我否定所致;

典型双相障碍的主要心理根源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占了主要比例;另一部分是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通常是患者曾反复接受过度夸奖。

另外,有些孩子虽然被诊断为双相障碍,但其并没有明显的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而是出现了大发脾气、打人砸物的激越行为。从多学科诊疗(MDT)角度出发的话,我们认为这一类患者更应该被诊断为“抑郁症伴激越状态”。

父母在了解了这些知识后,能够减轻焦虑、恐惧的情绪,对精神心理障碍保持理性、客观的认知。

第二,父母要有意识改善亲子关系,当能够与孩子平和、深入沟通后,再跟孩子一起根据病情、学业情况、家庭经济等现实因素,找到适合孩子的康复路线图。

图片来源于网络

目前,最适合大部分患者的治疗方案是精神科药物治疗,在这基础上,父母可以试着寻找一些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甚至是类似于我们这样的临床心理干预,再结合运动疗法、营养支持等方式,加快孩子的康复。

第三,父母一定要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持续地改善家庭氛围与亲子关系,这是“自我家庭治疗”的核心,能够在一定程度疗愈孩子所遭受的心理创伤,改善孩子的病情,其作用甚至不亚于一般的药物治疗及心理咨询/治疗。

父母要学会利用良性沟通三步曲——共情、倾听以及积极引导,与孩子进行交流,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够改善亲子关系。

父母若发现自己曾对孩子造成心理创伤,还可以真诚地向孩子道歉,并付出持之以恒的改变,让孩子改变对父母的看法。

第四,父母要暂时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值,也要引导孩子不要在意一时的落后,要从一生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患病经历。

孩子生病了,很可能在学习上会暂时落后于同龄人,但这并不代表一生都会比别人落后。

父母要先放平心态,避免继续对孩子施加心理压力,目前最重要的是先帮助孩子康复,只有病情好转,孩子后续才有弯道超车的基础。

第五,孩子在患病期间,很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难题,父母要懂得科学地应对。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父母一定要有底线思维,不能看见孩子生病了,就一味顺从孩子,想着让孩子开心一点。

适当给孩子减压、尊重他们的意愿是必要的,但要把握好度,否则孩子很可能过度放纵,养成爱逃避、骄纵任性、贪图享乐的性格,这也不利于孩子的康复。

当然,父母希望劝阻孩子某些行为时,不能用粗暴的手段,也不能指责,而应该更加理性、冷静,保持情绪的平稳。

04、孩子患病后过度依赖,该怎么办?

另外,有些父母可能觉得孩子患病后过度依赖,很希望孩子能像小虹那样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这该怎么办呢?

其实,父母应该先反思自己以往是否过于强势和包办,几乎为孩子解决和铺平了一切,没有给孩子足够的选择权,更没有意识慢慢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很多父母可能觉得只要学习好就行了,以后读大学了再学习独立自理也行。可其实,个体的独立能力与自信心有很大关联。一个孩子如果在生活上有一定的自理能力,遇到一些生活问题能够解决的话,这有助于建立自信,并也是逆商的来源之一。

而且,很多孩子觉得父母几乎帮自己决定了一切,自己没有发言权,慢慢地就干脆不说了、不参与做决定了,直接听父母的就行了。他们的心态会从一开始的被迫服从,逐渐转变为习惯性的、主动的依赖,缺乏做决定的意识、能力。

所以,希望这部分父母要深刻地反思。若想孩子更加独立,父母及时改变教育方式,学会聆听孩子的意见,与孩子一起分析每种选择背后的利弊,最后给孩子提供一些选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然,父母不能盲目地提供选择,而应该设立底线,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给予孩子选择,如果最坏的结果发生了,父母也能确保不会发生灾难性的后果。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才可以引导孩子大胆地作出选择,同时引导孩子对可能出现的结果做好心理准备。万一最坏的结果出现了,一家人再一起想办法解决、面对,父母会成为孩子的坚强的后盾,我们还可以吸取教训,下次做得更好,孩子不用过于焦虑和害怕。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可以慢慢摆脱依赖,遇到事情也懂得如何思考、面对,逐渐向不需要父母出主意和兜底的完全独立状态过度。当孩子慢慢变得更独立时,父母还要逐步引导孩子要为其作出的选择承担责任和后果。

以上引导和孩子改变的过程,其实也是孩子的康复过程。

最后,希望小虹的康复经历能给其他还没康复得患者、父母带来一些希望。曾被诊断为抑郁、双相、强迫症,甚至是精神分裂症早期的小虹,如今都能康复,患者及父母也要拥有康复的信心,这些疾病不是不可治愈的。

曾有一些患者父母认真学习我们公众号的推文及视频后,深入地进行自我反省、改变及提升,最后帮助孩子顺利撤药,并成功复学。

希望父母们要尽早降低焦虑,从其他患者的康复经历中得到有用的经验,并持续地努力,帮助孩子摆脱疾病,回归到正常的成长轨道,甚至变得更加出色!#双相障碍# #关注抑郁症# #精神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父母   心身   创伤   抑郁   患者   理性   性格   努力   优秀   孩子   心理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