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有出息”的孩子,父母往往都做了这5件事


最近干了一件事,我扒了一遍众多家长眼中“有出息”的00后学霸的资料。


我发现,真正有出息的孩子,都不是死读书、很听话、求完美的那种,而是有主见、有热情、好奇心强、自驱力十足的孩子。


尽管他们因好成绩而被关注,但我觉得,成绩只是他们专注实现自己想要的人生过程中,顺便收获的副产品而已。


这些孩子的父母,从不担心他们失去目标,被“空心病”困扰;也不会担心他们精神内耗,做事拖拉又自卑敏感,生怕被别人超越。


他们——


在挫折面前,仍然能看到自己的优势;

在知识面前,有强烈的好奇心,坚持学习;

在焦虑面前,依旧能朝着自己的理想奋进。


说白了,他们是内心富足的孩子。


若是你也希望孩子能这般内在丰盈坚韧,建议从做这5件事开始:


可以不满足孩子的要求

但要看到孩子的需求


前两天,朋友跟我聊天,说自家二年级的女儿跟她哭诉了一番。


那天晚上,她着急赶报表,就没陪女儿玩。


女儿不乐意,一直在她耳边嘟囔:“妈妈,你什么时候干完工作啊?半小时够不够?赶紧干完陪我玩啊!”


老板在线上催,女儿在身边磨叨,朋友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冲着女儿大声说:“别磨叽了,你让我安安静静工作不行吗?”


女儿被吓呆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一声不吭回到自己房间,整个晚上都没出来。


到了第二天,朋友叫女儿起床,女儿对她爱搭不理的。


一看女儿的样子,朋友气不打一处来:“妈妈昨天有工作你不是不知道,真没时间陪你玩,你怎么不懂事呢!”


让她没想到的是,一向温和的女儿哭着冲她嚷道:“昨天你先答应陪我的,后来你要工作我也没闹,我就想等你工作完陪陪我!你老是嫌我磨你,可我只有这一点点要求啊!”


朋友说,听到女儿的心声,她眼泪差点掉下来,她问我:“孩子要求一点儿也不高,可我不但没满足,还嫌她烦,我是不是个坏妈妈?”


朋友的情况不是个例。


我想,我们当父母都有个共识:孩子的要求,能满足的尽量都满足。


可现实是,孩子的要求不过分,但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父母就是无法满足怎么办?


其实,满不满足孩子的要求是次要的,谁都有无能为力或分身乏术的时候。


重要的是——


有没有看到孩子提出要求背后的真实需求。


孩子非要缠着你玩,是不是需要你陪伴?

孩子哭着要买根本不缺的玩具,是不是想引起你的关注?

孩子坚持要去某个地方玩,是不是除了他,所有的朋友都去过?他担心自己不合群?

……


我们有条件满足当然好,如果没有条件,也不必焦虑,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抱持的环境,诚实地跟孩子说出无法满足要求的原因,坦然接纳孩子因此产生的不开心和失望。


不管他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们不评判、不否定,全然接纳他的感受。


《为何爸妈看不见我》的作者高岚曾说:


“在儿童的成长期,如果心灵没有成长,你再聪明,学习再好,总有一天要弥补回来,你的心灵在哪儿,你就会回到哪儿寻找属于自己的灵魂。”


当一个孩子被父母真正地看见和涵容,即便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如愿以偿达成愿望,他也不会产生匮乏感和执念,只会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


做有松弛感的父母

允许孩子慢慢来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有位妈妈为了让刚刚一岁半的孩子口齿清楚,天天用小饭勺调整孩子的舌头,训练孩子发音。


你猜结果怎么样?


本来已经会说话的孩子,突然不再开口说话了。


这位妈妈被吓坏了,以为孩子得了“自闭症”,幸亏孩子奶奶凭感觉断定是小饭勺惹的祸,及时阻止了她的训练,坚持不让她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也不让她在说话上再和孩子纠缠,过了近一年,孩子才又慢慢恢复说话的能力。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在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中,刘涛扮演的妈妈苏醒,为了不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把孩子送进以高强度学习闻名的培训机构。


除此之外,苏醒把儿子的时间表安排得满满当当,哪怕是玩,也要捎带着做道题。


如此鸡娃,确实让儿子的成绩大幅度提升,但孩子也因压力过大,得了抽动症,肩膀总是抖动,而且眨眼睛,抽鼻子,说话都结巴了。


医生说,最好不要让孩子陷入紧张焦虑的情绪中,就连稍微累点儿都不行。


好好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变成这样,谁不说声可惜啊!



孩子的成长,有其特有的规律,如果以孩子的求知欲、心理承受力、专注力为代价,换取短暂的领先,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我们需要做有松弛感的父母,不打扰孩子的自我发展,帮他在生命的前半程积蓄足够的内在力量,他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


正如黑幼龙先生所说:


"慢养,不是时间上的慢,而是心态上的松弛。允许孩子做属于自己成长阶段的事,就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自己的事

父母多赋能,少参与


问个问题:你是希望孩子在学习上自我驱动,还是希望他遇到一点挑战就放弃?


肯定是前者。


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父母却在无意间把孩子推向后者。


在小天妈妈看来,儿子是个天生不善于学习的孩子,要不是她每天盯着,写完作业都费劲。


为了不让小天落后太多,她费劲了心思:

提前把儿子的课本研究透,摸索出一套适合儿子的学习方法;


做遍各大习题册,挑选出最为经典的例题,装订成册给儿子做;


每天检验儿子的学习成果,只要发现没掌握某个知识点,就重讲一遍,直到掌握为止;


甚至,如果小天做题的步骤不对,也会马上指出来,一步步纠正。


小天呢,在妈妈的帮助下,赶上了学习进步,可也留下个“后遗症”:做之前刷过的题,特别自信;遇到陌生的难题,则非常慌张。


有次,他被一道题难住,就去请教老师。


老师没有直接给答案,简单讲了几句解题思路就让小天继续做题。


可想而知,已经习惯别人“投喂”的小天,最终也没解出这道题。


等到放学回家,小天跟妈妈发了好大一通脾气:“都是因为你没整理好习题集,我才出丑的,老师肯定觉得我是差生。”


小天的抱怨,让我想起尹建莉老师的一句话:


“要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这犹如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样,是以暂时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善。”


小天妈妈无微不至的干预,让小天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愿意接受“投喂”,不愿独自面对一点挫折和困难。


其实,孩子天生就具备一种自我教育的天赋潜能,无需父母过多帮扶,他自己就能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需要稳稳接住孩子的挫败感,为他“赋能”就足够了。


孩子紧张得过了头,可以说:“想一想紧张的时候你可以做什么事转移注意力?”


孩子考砸了,可以在他改正后,肯定他的进步,邀请他分享学习成果。


孩子作业没完成被老师批评了,可以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引导他想出按时写完作业的方法。


……


当孩子建立起“我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和能力把学习这件事做好”的信念,他就会生长出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源源动力。




放下强硬

跟孩子搞好亲子关系


许多父母最烦恼的一点是——


自己说话,孩子怎么就是不愿意听呢?


那么我们不妨反过来想一下——


谁说话,孩子愿意听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谁真正看见他的情绪、理解他、接纳他,他就愿意听谁的话。


有位家长说,她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脾气很不好,经常气得她发疯,明明做错了事,也从不认。哪怕她把证据摆在面前,儿子也不承认,要是逼急了,就会大喊大叫。


有一次,她实在没办法了,崩溃着吼道:“我每天这么累,你还要我怎么样?就不能让你妈妈高兴一天吗?”


孩子呢,直接用更大的声音吼回来:“我让你高兴?你让我高兴过吗?凭什么就委屈我!”


这位家长当时感觉万念俱灰,简直被气得要吐血。


但自己的孩子,也不能不管啊,只能在不断付出和深感不值之间徘徊,非常痛苦。


后来,有件事改变了母子之间剑拔弩张的关系。


有天儿子从学校打电话给妈妈,说有张重要的卷子落在家里,让妈妈给自己送来。


妈妈一听火气就上来了,可又不能不去,就开着车赶去学校。


她想着到了学校,一定要狠狠批评儿子一顿,可一到学校,看到儿子眼巴巴望着她,一副松了口气又怕被骂的样子,就心软了。


她想,儿子肯定已经被老师批评了,自己再当着同学的面批评他,孩子心里肯定很难受。


就直接把卷子递给儿子,还轻轻拍了拍他的后背说道:“别着急,妈妈给你送来了,不会耽误事的。”


当孩子确认她真的没有生气时,突然就低下头,小声说道:“对不起妈妈,让你跑了一趟,下次不会了。”然后转身就跑回了教室。


妈妈很震惊,也很感动,原来宽容的力量这么大,在她看见并理解孩子情绪的那一瞬间,竟然让一个从不认错的孩子主动说对不起。


我们要相信,孩子天生是敏感的,他能从我们的语气和眼神中,判断我们是真的看见了他,还是无视了他。


再苦口婆心的话,也抵不上一个理解、接纳的态度。


亲子关系变好,也在这一瞬间。


而平和良好的亲子关系,会成为滋养孩子的养料,让他的内心充满力量和鼓舞。



过好自己的日子

追求幸福生活


学堂后台经常能收到被育儿问题困扰的妈妈们的留言,很多人其实都在问一个问题:我为孩子考虑那么多,把所有精力和财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可他怎么一点儿都不优秀呢?


答案可能有些扎心:


对孩子来说,父母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们或多或少都曾听过这样的故事。


一位妈妈结婚十几年,每天都过得不开心,丈夫完全是甩手掌柜,除了每个月给点儿生活费,家里的事情几乎都不管,而且,只要觉得妻子没做到位,张口就是训斥。


她早就想离婚了,可一想到会伤害到孩子,就一直忍耐了下去。


她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


孩子成绩好,她兴高采烈:“妈妈以后就靠你过好日子了!”;孩子成绩下滑,她长吁短叹:“我什么苦都能吃,但你得争气啊!”


孩子非常愧疚,他知道,唯有自己的好成绩,才能给妈妈艰辛的生活带来一丝快乐。


于是,他开始加倍努力,每天都学习到深夜。


可因为太想考好,太想让妈妈高兴,孩子一到考试,就紧张到大脑一片空白,明明会做的题,也毫无头绪。


一边是妈妈殷切的期盼,一边是每况愈下的成绩,孩子生生把自己逼抑郁了。


讲这个故事,并非想要谴责这位妈妈。


而是想表达——


父母选择牺牲自己去爱孩子,孩子是不会感觉幸福的,满满的罪疚感会让他认为“活着是一件痛苦沉重的事”。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


“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如果我们无法痛痛快快满足自己、无条件悦纳自己、活不好自己,孩子又怎么能从我们这吸收到真正的爱和力量呢?


我们过好自己的生活,就是在告诉孩子——


你会像我一样,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成为最好的自己。



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说过:“成人的幸福与儿童时期过得那种生活紧密相连。”


没错,在成长这条路上,父母会逐渐跟孩子分离,但在陪伴他们成长的路上,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就从上面5件事开始做起吧,帮孩子卸掉不必要的内耗,轻装上阵,站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父母   孩子   作业   出息   儿子   女儿   成绩   能力   妈妈   老师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