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 问道崆峒山

伟哉!崆峒山, "中华道教第一山"

曾祥裕 曾海亮

从赣州出发寻访天下崆峒山祖庭,当我们登上平凉崆峒山山巅时,眺望远方,云蒸霞蔚,层峦叠嶂,气象万千。

伟哉!崆峒山, 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望驾山前,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间,垂直高度为667.5米,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总面积83.6平方千米。

传说,被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秦皇、汉武亦慕名登临;司马迁、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笔下多有赞誉。

我们行至黄帝问道处,不禁浮想到一幅天地大美图。古仙人广成子驾玄鹤来到崆峒山,只见林木葱茏,幽谷滴翠,泾河与胭脂河如两条素练环山而流,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便住下来养神化气。

让崆峒山流芳百世的是黄帝二次问道经历。

相传,有一天,广成子、赤松子二位仙师正在对弈,早有玄鹤童子急匆匆来到洞中,用鸟语向广成子说:"禀仙师,轩辕氏,在山下。"广成子早知黄帝来意,含笑说:"真荒唐,不去治国,却来求仙。待会儿我去看看。"赤松子起身告辞后,广成子一挥拂尘,一只丹顶鹤便落在身旁,他跨上鹤背,飘然出洞,一群五彩仙禽翻飞追随,发出悦耳鸣声。广成子在云端出现,黄帝等人欣喜若狂,全都跪倒在地。黄帝以极崇敬之语气,朗朗陈述:"弟子一片丹诚,前来求教,敢问仙师,至道是什么 ?"广成子乘鹤在黄帝等人头顶盘旋三匝,然后停在虚空,语意深长地说:"治理天下者,没有见积云就想下雨,没有到秋天就想草木黄落,哪里能谈至道呢?"说毕,拂尘一扬,仙鹤凌空;隐入云霞之中。黄帝怅然若失,望望崆峒山,想想仙人的话,不由一阵心酸,泪水夺眶而出。在黄帝落泪的地方,后来生出一眼清泉,泉中小石碧绿晶莹,据说那就是黄帝的泪珠,后人把这泉叫做凝珠泉或琉璃泉。

黄帝毕竟悟性高,回国后勤劳焦思,忧国忧民,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在一批能人的帮助下,造宫室、舟船、弓箭,创天文、历法、书契,等等。嫘祖教民养蚕缫丝,黄帝还根据自己的经验,写出一部医书《内经》。后来在阪泉战胜炎帝,在涿鹿擒杀蚩尤,统一了天下。真是文洽武功,显赫彪炳。

黄帝虽贵为天子,但还是很尊敬道术高超的广成子。他一百岁时,悄悄离开轩辕之丘,开启了第二次问道旅程,单独一人再次上崆峒山拜师问道。路上,黄帝见前面过来一位赤发赤须的长者,便恭立道旁,施礼让路。长者微微一笑说: "学会谦恭,始能求真。好,好!"黄帝赶忙上前说:"请问长者,哪条道可通崆峒仙界?"长者把黄帝略一打量,随口吟道:"仙凡本无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诚百道通。"说罢倏然不见。原来这长者正是赤松子,他是怕黄帝放不下帝王架子,吃不得苦头,广成子不向他传授至道,才这样指点的。

一路上,黄帝不断思索那长者的四句言词,直到鞋磨穿、脚磨破,寸步难行时,才恍然大悟,决心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所过之处石子都被鲜血染红了。至今在去崆峒山的路上,还能看到这种石子,人们把它叫做"血儿石"。

黄帝再次来问道的事,早有玄鹤童子报与广成子。当他膝行到山下时,广成子立即派出金龙把他接上山去。黄帝见到广成子,稽首再拜,请教如何修身养性,才能达到长生不老之道。广成子赞许他问得好,随即以平缓的语气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心,无摇汝精,存神定气,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将守形,形乃长生。"广成子说到这里,略一停顿,接着又讲了他如何修身,已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等等。黄帝一字一句牢记在心,只觉心明眼亮,豁然开朗,称颂说:"仙师真是天生的圣明之人!"再拜而退。就在这天,从轩辕之丘赶来接驾的群臣,已登上峡口山头,等候黄帝出来。这座山后来就叫"望驾山"。


经考证,文献《大宗师》篇曾称黄帝是独自“得道”的圣王楷模;而《在宥》篇中的黄帝在求道方面表现出一个谦卑的学徒的模样。

黄帝做了天子十九年,刚好完成了一个统治周期,又向崆峒山上的广成子询问至道之精,这情节似乎暗指他又复归于混沌本源去寻找生命力之根。

如果把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的治理业绩视作“有为”,那么广成子教给他的一番道理恰好相反是“无为”,也就是老庄所醉心体悟的浑混哲学。黄帝聆教后,果然迷途知返,他“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再去拜见广成子。这一次的场面颇具有戏剧性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日:“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闲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广成子曰:“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昬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崆峒驾鹤游,鼎湖乘龙去。"这是悬挂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管理所翰谱堂的一副书联。寥寥十字,却含容着黄帝问道广成子得道后乘龙上天的动人神话故事。

黄帝问道,情系苍生,彰显出 黄帝虚为若谷的气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对于有道明师的礼敬,并不是做做样子给世人看的,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诚、和、平、忍四元素都较为齐备的德礼。

谦恭之心,成就伟业。《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黄帝,居五帝之首,与三皇时期的伏羲共为中华人文始祖。黄帝与臣造文字,定干支,作甲历,作音律,带领先民开发原始农业,研讨医药经典,发明指南仪,制造干戈、战车,烧制陶器,冶炼宝铜,立铜为币,使官有官室,民有定居,集五行之大成,对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

我 们反思“黄帝问道”的精神,当下我们对大自然应有敬天畏地的谦恭之态。人性,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你我如此。 遗憾的是现代人追求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没有善待朝夕相处的大自然环境,对天地缺乏恭敬心,砍伐森林,排放污水,导致自然灾害频繁、气候异常加剧,人类社会的健康与稳定遭受空前未有的挑战。生态恶化、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威胁着人类社会的生存,严重破坏了人类的健康和阻碍了经济发展。


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就要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爱默生认为“自然是精神之象征”,他说,“在丛林中,我们重新找回了理智与信仰”“人不仅要远离社会,还需远离书房,方可进入孤独的境界。”梭罗更是声称,“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在他们眼里,荒野也寄托着人类的情感,因为心灵格外需要野生自然的滋润。追求老庄哲学中崇尚的大自然,我们才能体验空灵与超逸,享受大鹏展翅,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快乐与逍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赤松   崆峒   道教   仙师   轩辕   稽首   谦恭   黄帝   长者   中华   天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