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一年的开局财富思考:2023年,关于投资方向的几个风险分析

#财经新势力新春季#


这篇文章,不谈宏观,不说行业,站在个人微观的角度,和大家聊一聊关于2023年在中国现实经济环境,价值语境,以及趋势风向大背景之下,关于投资和资产配置的一些风险前置性思考和观点。

开篇先抛3个基础性观点:

利用信息差,忽悠别人买房,鼓吹楼市房价会有反弹行情的,必然背后是利益驱动;

绝大多数人有100%赚钱共识的方向和渠道,100%是不赚钱,还有伤害本金的风险;

永远不要把“能不能赚到钱”这件事,和大环境和时代这样的宏观条件联系的太密切,任何时候,财富的获得,只有容易艰难,效率高低的区别,而和能不能赚到,没有必然关系。

特别是最后一个观点,很有哲学思维,值得大家多看几次,加深理解。

没有什么铺垫和前戏,这篇文章直入主题,和各位读者朋友,聚焦这么一个话题:

2023年,在中国的经济环境中,有哪些值得前置认知和警惕的风险和陷阱?

做什么能赚钱的话题,在没有利益关联的前提下,就是标准的韭菜收割模型;

在依旧被不确定性迷雾充斥的当下,看的准,看的远,很难,但是至少能够从现实和逻辑出发,提前发现一些风险和陷阱。

规避风险,行稳致远,就是这篇文章的主线,希望每一位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看完以后,都能有所收获。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2023年,最值得警惕和远离,是加密数字货币领域


2022年是加密货币的灾难之年。从稳定币项目terraUSD到加密交易所FTX接连暴雷,比特币价格暴跌60%,超过1.3万亿美元的市值被抹去。

看几张行情图:

图片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网络

加密货币市场遭受了引人注目的破产,包括 FTX 崩溃,以及因利率快速上升和对经济未来的担忧而引发的更广泛的避险情绪。

比特币 (BTC-USD) 作为普通大众对加密市场的图腾,在 2022 年下跌了约 65%。

冰冷,枯燥的图表和数据的背后,实际上是无数参与者的真金白银,灰飞烟灭的过程。

不用先入为主,直接一棍子打死全球加密数字货币市场,实际上,从行情表现,交易背景,以及货币关联的角度出发,完全可以把各类加密数字货币交易的市场,看作是一个投机性极强的虚拟资产炒作市场。

这就是一个赌场,而赌场,永远不缺赌徒和庄家,对于很多不去参与赌博的群体来说,去讨论赌场和赌博玩法,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你情我愿的事情,争个对错真假,是真的没意思。

对于加密数字货币,有一个很重要的认知,那就是从计价货币,要看到本质:

全世界所有的存在和流通加密数字货币,都是以美元计价的。简单来说,以比特币为例,本质上就是数字美元。

当然,里面的门道和故事太多了,写本书都说不完的那种,这里就不多展开讨论了。

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看清主流数字货币就是数字美元这个本质就够了,而且,西方资本主义的套路和狡诈在这个事情上面的表现非常极致:虽然用美元计价,但是美国和美联储,在明面上不为这个虚拟资产,提供任何的信用背书。

没有国家明确信用背书的虚拟资产,这个本质看清楚了,那么,对于实际上的数字美元的真正基本面,也就是美国,在2023年高利率和明确持续加息趋势之下有明显的衰退风险。

本质,逻辑,背景三大要素之下,大家认为2023年,全球加密数字货币市场,有没有盈利的确定性?

当然,这是说给理性的群体的内容,并不是想和赌徒交流感情。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资产投资,要看周期和环境:2023年,中国的房产投资,最大的风险是什么?


刚刚过去的2022年,实际上对于中国的楼市和房价而言,是一个能够摆上台面去吐槽的魔幻年份。

作为一个房地产认证的自媒体,看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劝人买房,天打雷劈”。

当然,不仅仅是情绪面,就连市场层面,2022年中国的房价行情和楼市成交,也是非常的糟糕:

图片来源:见图

图片来源:见图

克而瑞预估,2022年全年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额分别为13.6亿平方米和13.3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4%及27%。

从微观层面来看,有足够的理由和情绪驱动,能够看空中国的房产,但是从宏观层面出发,或许会有新的看法:

经济上行的阶段,市场和民众最大的财富担忧,是通胀,所以配置房产很大程度上,是对冲经济繁荣必然带来的通胀冲击。

而经济处于相对静止,低迷,或者是复苏前期,实际上就会造成资产承压,价值缩水的必然结果。

回到2023年中国的房产和楼市来看,其实最大的风险,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价格下跌还是什么房产税这样的政策风险,而是“流动性”。

经济上行,发展过程,实际上对应的是一个货币和资产高流动性的环境。

而在2023年,中国的楼市和房产是一个什么环境?

高流动性的一线大城市核心好房子,有高价格的门槛;

正常流动性的普通城市的房子,对应的是价格横盘;

而低流动性,有价无市,并且基数庞大的中小城市,直接就可以看作是财富粉碎机。

流动性,才是2023年中国房产和楼市,最大的风险,市场没人买房,土拍没钱买地,让子弹飞一会呗?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对于金融投资的理解:短期只是货币现象,而2023年,要看清决定性的主线


金融市场,短期是情绪主导,中期是业绩干扰,长期受到基本面制约。

更重要的一点,是金融市场的行情波动,很大程度上,完全是货币现象。

这很好理解,国家货币宽松,管控放松,那么股市就会涨,反之亦然。

这一点,对于中国的金融市场,尤其重要。

那么,2023年,对于中国的金融市场,不谈什么短期的波动,板块轮动,情绪炒作,实际上想要实现牛市行情的两个关键,一个就是国家金融政策的放松,一个就是市场监管和干预的减弱。

别说两个了,明眼人实际一看就知道,一个条件都实现不了:

先说金融政策,外围美联储2023年的加息动作和高利率强美元没有发生转向以前,中国是不可能从低效率的精准滴灌转向开闸放水的;

在看市场监管,这个需要一定的金融常识,给大家分享一个动态:

202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12月30日)晚间,华泰证券公司拟按照每10股配售3股的比例向全体A股股东配售股份,募资不超280亿元,所募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公司资本金和营运资金。该募资规模与2021年中信证券并列,达到A股券商配股之最。

2023年1月3日,华泰证券低开逾6%,盘中跌幅一度超过8%,截至收盘报11.89元/股,下跌6.67%。不只是华泰证券,2022年以来,上市券商融资步伐加速,已有包括中信证券、兴业证券等在内共计8家上市券商完成再融资,且其中多家通过配股实现再融资。

一个原本就被主力庄家反复收割,狼多肉少的生态环境,又冲进来一群食物链上游的豺狼,会是一个什么效果?

吃相是不是太难看了。

难道作为在信息和资金,包括市场地位等等关键维度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散户群体,能够以为自己能够相对轻松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吃到肉?

看清这条主线和逻辑,2023年,对于中国金融市场里面的机遇和诱惑,也应该有必要的谨慎和理性了吧?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4

银行理财VS保险理财:底层逻辑发生质变的关键年份,该怎么看?


2022年,长期稳健盈利,高信用背景的国有大银行的理财出现亏损,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只不过很多普通人,并没有这样的意识。

同样,站在2023年启动的这个时间节点,问大家两个问题:

第一,返本型保险,也是俗称的储蓄型保险,如果年限到了,条件符合了,投保人能够像合同约定的那样,拿回自己的本金吗?

第二,国有银行和保险公司,从公信力和安全性上来看,谁更值得信赖?

这是两个好问题,也是这个中国理财市场底层逻辑发生质变的关键时刻,值得大家去思考和关注的关键问题。

问题留给大家去查询思考分析,不多展开,点到为止。

直接给结论:2023年,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群体来说,从本金安全性的角度来看,国有六大行,受到存款保护条例保障的定期,活期,大额存单这样的存款产品,是最理想,最省心,也是最靠谱的选择,而且没有之一。

中国六大银行,是指六个大型国有银行,包括: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

过去的理财,底层资产不是高信用的各种债券,就是房地产经济直接关联,2023年,底层资产的逻辑发生了变化,不要用自己的真金白银和时代去对赌。

2022年,很多案例都不用展开,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那就是投资者教育和风险提示。

不然,中国国家为什么从2015年就开始通过各种资管规定和法令法规的持续出台,去打破高信用金融机构的刚兑承诺呢?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5

债券市场:如果具备风险评级的能力,不仅仅是2023年,而是长期的安全方向?


中国的债券市场,和绝大多数普通群体实际上没有直接关联的,更多的是在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交易流通,当然,衍生出来的各种金融产品也有,不过算不上主流投资渠道和产品。

2023年,在债券投资领域,最值得重视的,应该是风险评级。

以安全等级最高的国债举个例子:

国债属于R1低风险产品,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一般称之为“无风险收益率”,目前三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8%左右。

风险大小:国债<存款<银行理财(低风险产品)<黄金(波动风险)<基金(分散投资规避单个产品风险)<股票<期货。

债券可以分为国债、企业债和金融债,记名债券和无记名债券,抵押债券和信用债券,固定利息债券、浮动利息债券、零息债券。

这其中,在2023年尤其值得提醒警惕的,是地方债,主要以各类城投债为主。

地方债本质上也是国家和政府信用背书的官家债券,国债是绝对安全,那么地方债,就要打一个问号了。

不仅仅是地方债本身,实际上只要底层资产穿透关联这个东西的一切金融衍生品和投资渠道,对于2023年的可能风险和变数,值得提高警惕。

当然,暴雷的风险不大,最大的风险,是技术性违约和发债主体借助公信力进行的展期和拖延。相关的案例最近我也写了文章进行了分享和研究。

2023年,即使在债券市场,也将成为一个并不以收益作为优先考量因素的风险市场。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2023年,关于财富,投资,行动的几点独家思考和建议分享


文章最后,和大家分享交流几个独家的思考观点和行动建议,不一定对,权当抛砖引玉,供各位读者朋友们讨论和参考就好:

1,从结构上看,2023年欧美经济陷入衰退风险已逐步显现,外需回落几成定局,内需或将成为2023年增长的主要动力。

一是制造业投资有望明显加力;

二是基建投资政策力度不减;

三是经济、就业回暖带动居民部门信心修复,叠加防疫政策优化后消费场景复苏,消费端也有望迎来明显修复。

走短线的,这几个结构逻辑值得保持关注。

2,从过程成本和时间需求来看,2023年中国的经济的复苏过程,有两个时间节点值得关注:

由于基数效应,2023年二季度可能是经济增速最高点,四季度也有望形成一个小“翘尾”。

重点关注年中阶段,特别是5月份小长假的复苏情况,如果5月份复苏顺利,那么5月份就是很多领域和资产最好的入场机会,如果5月份恢复不及预期,那么,现金为王。

3,流动性方面,全年仍有望维持宽松,但需关注下半年货币政策转向风险。但发达经济体继续收紧货币政策的风险和掣肘依然不容忽视,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窗口期有限,预计或仍以结构性工具为主。

简单来说,指望货币宽松,大水漫灌,能够在普涨行情里面解套或者套利的想法,就不要想了,没有浪里白条的水性,就不要想着在大风大浪中轻易脱身。

4,站在当前时点看,关注方向可以2023年美国经济陷入温和衰退下美联储货币政策开启转向为分界点。

上半场以美联储继续加息和国内经济回升为主线,优先关注国内金融资产。

尤其是主线,具备出口竞争力优势的产业和方向。

下半场,以中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主线,回归基本面,一些城市的房价会因为挤压效应出现躁动,甚至局部升温,都是有可能的。

这个现在说还太早,关键一个底层逻辑,中国的房价,要看国家态度和脸色的。

2023年下半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恢复流动性的一个关键窗口,但是非常脆弱,一个搞不好,贪婪和欲望哄抬房价的动作,很容易招致政策铁锤,甚至是房地产税的落地。

2023年,房产投资,抛开烂尾风险,相对安全,但是对于什么回报,市场行情,流动性表现,还是要清醒一点。


大概就说这么多吧,新年开工,保持思考,提升认知,和大家聊点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最后,顺祝所有中国同胞,新的一年,身体健康,财富安全,稳中求进,行稳致远。

赚钱发财这个事,越是不确定性迷雾充斥,越是复苏共识之下,更是需要耐心和谨慎。经济社会,谈钱不俗,把握本质,远离风险,这是最靠谱的祝福和善念。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风险   国债   流动性   债券   开局   中国   货币   资产   来源   财富   数字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