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三坡的兴起源自北京晚报


本文来源:发现涞水

1986年7月11日,北京晚报头版刊登了题为《京西新辟综合性风景区》的报道,让位于国家级贫困县涞水县的野三坡景区首次出现在北京乃至全国人民的视线中。几天后,上万名北京游客纷至沓来,野三坡景区人满为患,成为当地发展旅游扶贫的转折点。 32年过去了,记者再次登上前往野三坡的绿皮火车,与景区管理者和旅游从业者一起追忆老故事、寻找新故事时,发现景区与新闻媒体合作的佳话,仍在当地流传

山区贫困县走上旅游路

1983年夏天,时任涞水县文化局长的王宝义在下乡检查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时,被突如其来的风景吸引了——僻静的山区公路旁出现不少游人,目标明确:

哪里僻静就往哪里钻。

这个与涞水县接壤的山区小镇,正是北京房山的十渡。

开拖拉机的农民告诉王宝义:

“这些人是城里下来‘流油’(‘旅游’)的”。

王宝义和拖拉机师傅感慨,为什么我们不开发旅游呢?

王宝义挎着相机,冒着危险走遍了当地每个景点,酝酿出《野三坡旅游管理总体规划》。

他告诉村民:

城里人来旅游,不仅会带来金钱,还带来知识和先进的理念。

大家开旅店开饭店,山上的野菜和河里的小鱼都会变成钱。

就连它——王宝义指着蹲在他脚边的看家狗说:

“游客来了,拉着他照相也会给钱的”。

老乡们大笑起来:

“你就吹吧!王大吹。”

涞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旅游要起步,政府却没钱扶持。

“有钱打酒谁不会,没钱把酒打来才是能耐”,王宝义拿自己的工资当办公经费,招聘了第一拨工作人员,他四处找领导推销景区、招商引资,鼓励村民自发盖房、修路,组织专家论证野三坡开发的价值,可到了1985年底,客房和餐厅落成时,拉来谈合作的公司却被查封了。

到了1986年,市场经济大潮初露端倪,王宝义也在思考一条规律,投资者永远跟着市场走。

一个无人光顾的景区,谁会投一分钱呢?

景区只有大批游客到了,才会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他决心,一方面让百姓布置“家庭旅馆”,做好卫生交通等工作;

一方面下定决心:

加大宣传力度,让野三坡全面“开山”。

王宝义在《往事如烟》一书中回忆,1986年7月,他邀请北京晚报记者任欢迎来到野三坡,经过考察和采访,一篇豆腐块大小的文章在头版发表,这使他初次感受了“信息爆炸”的威力,而且被“炸”得“伤情严重”。 两天过后,虽然当地人还没看到报纸,但北京的5000多名游客已到景区。再过一天,上万游客涌入。

今年60岁的村民张志敬告诉记者,当时村里人无论男女老少都站到车站门口或街头巷尾看人,这是祖祖辈辈没见过的阵势。

“他们到这来干啥啊?”“来旅游”,“啥叫旅游啊”,“就是玩呗”。

如今在野三坡投资旅游有限公司担任党支部书记的耿德京,是王宝义招聘的第一批景区员工。

他向记者回忆,当时野三坡度假村那十几间客房瞬间客满,就连200多平方米的餐厅也改作客房。

食堂里只能出售馒头、粥和简单的菜,但端上来就被一抢而空。

找不到客房的北京人甚至聚集在河滩里,数千人在河里戏水游乐,夜间圈起篝火载歌载舞,困了就趴在河堤上眯一会儿,第二天接着上山玩。

来自铁路方面的消息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永定门火车站前人山人海,售票窗口前排起长龙。

京原线是上世纪60年代修的战备铁路线,自建成之日起还没出现过这种人满为患的情况。

数千名有票和没票的人挤在一起,问问他们,90%都是去野三坡的。

为缓解运力不足局面,北京铁路局召开紧急会议,1986年7月16日,也就是本报刊发报道的第五天,永定门火车站专门开出一列至野三坡苟各庄站的专列,到景区拉人去了。

耿德京回忆,“野三坡”这个名字首次出现报纸上还曾引发争议。

有人认为“野三坡”的野是落后、乡野的意思不好听。

但“野三坡”这个名字已经叫响,“野”字更强调出“登野山、观野景、住野舍、挖野趣、食野味”的新内涵,野三坡就这么命名并沿用下来了。

发展三十年已成国家级名胜

野三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常务副经理李金生告诉记者,景区开发建设三十多年来,经历了初期开发、二次创业、灾后重建、精品景区建设和景区提档升级等多个阶段。

从以前的小山沟,已经发展为国家级名胜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5A级景区,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增。

为把旅游业发展成涞水县的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服务业,景区探索创业的管理模式,完成对景区旅游资源的整合收购,现在的野三坡景区正进行统一规划、开发、管理和运营,有力推动景区转型升级。

去年,野三坡景区共接待游客45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2亿元,社会效益20亿元。

涞水县紧紧抓住资源优势,把旅游扶贫作为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现在,野三坡正在推进农家乐厕所革命,将让旅游体验更上一层楼。

再回首,聊晚报

感谢北京晚报带来发展机遇

记者登上承载着很多北京人前往野三坡旅游原始记忆的绿皮火车,列车长孙先生说,至今每到旅游季仍有不少北京老人和高校学生乘坐列车前往野三坡。晚上8时许,记者抵达野三坡火车站,附近经营农家院的老板马翠霞夫妇已等着接待记者。

马翠霞说,野三坡的经济曾十分落后,上世纪90年代初,野三坡旅游开始火爆,她辞去服务员工作,租下三间平房开起了农家院,第一年就挣了6000元。后来,她买地后花了8000多元盖了一间宾馆,三年后,她在宾馆上加盖了第二层。再过三年,加盖了第三层,现在她的宾馆已经有48间客房了。

如今,全家的年收入在15万元左右,“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小汽车,这样的生活是以前不敢想的”。

当遇到北京晚报的记者,一种亲切感也扑面而来。

当地人至今记得,这张北京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涞水县   北京晚报   景区   北京   客房   村民   山区   游客   记者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