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心理学:个体在接触暴力媒体后会产生什么心理反应?

随着世界的飞速发展,当今全球已经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因而我们的周围随之也充斥着各类互联网产品,诸如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这些互联网产品将世界与我们联系更为紧密,我们也体验到了“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乐趣。

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带给这些中学生极大的学习和生活便利的同时,其产生的副作用也不可小觑。

对于初中生而言,这种影响最为严重的则是媒体暴力接触,媒体暴力接触是指初中生通过接触一些具有暴力性信息的媒体,从而导致初中生产生敌意性偏差,并最终诱发初中生产生非适应性行为的不良现象,甚至会诱发青少年出现严重的暴力攻击行为。

以往的研究表明,长时间接触暴力媒体会促使个体出现各类偏差行为,也会诱发个体出现网络欺负行为和网络攻击行为,这些不良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长时效应和短时效应。

网络欺负是指个体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平台,通过一些电子产品对他人发起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具有可重复性、跨时空性和伤害性强等特点。

因而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更严重,受害者会因为遭受重复性的伤害而出现各类认知和情绪失调的现象,诸如抑郁、焦虑、注意缺损等不良症状。

基于大学生的样本发现,暴力媒体接触不仅可以显著的预测大学生网络欺负现象,而且还可以显著预测中学生的攻击行为,暴力媒体接触是个体非适应性行为出现的根本原因。

然而,在以往的研究中,诸多研究的被试都集中于大学生群体,大学生群体是我国网民的主要群体,而对于初中生这一潜在的网络使用群体的相关研究则相对较少,并且网络欺负也是个体攻击行为的一种特殊形式。

因而,我们据此可以推论,既然媒体暴力接触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欺负现象,那么对于长时间接触暴力媒体的初中生,也应该存在这种预测规律。基于此,提出本研究的研究假设:媒体暴力接触对初中生网络欺负有着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

此外,以往的研究同时发现,个体媒体暴力接触与焦虑呈显著的正相关,媒体暴力接触对个体的焦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关研究也表明,大学生社交焦虑程度越高,其出现网络偏差行为的概率也就越高。基于中学生群体的研究发现,中学生社交焦虑程度越高,则越容易遭受来自其他个体的网络欺负。

国外的研究表明,个体接触媒体暴力的次数与社交焦虑呈显著的正相关,接触暴力媒体次数越多,社交焦虑越严重,并且暴力媒体接触通过社交焦虑可以显著预测同伴友谊质量,即社交焦虑在暴力媒体接触与同伴友谊质量之间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

因此,基于以往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媒体暴力接触、社交焦虑以及网络欺负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媒体暴力接触可以显著预测社交焦虑,而社交焦虑可以预测网络偏差行为、网络欺负行为等。

因而,我们可以认为,长时间接触媒体暴力的初中生,他们的社交焦虑程度也相对较高,当他们在使用网络的时候,也容易出现网络欺负行为。研究拟以初中生为被试,拟考察媒体暴力接触对初中生网络欺负的影响机制,以及社交焦虑起到的中介作用。

一、社交焦虑在初中生媒体暴力接触与网络欺负之间的中介作用讨论

研究发现,初中生暴力媒体接触对网络欺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并且社交焦虑显著的部分中介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的中介机制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初中生网络欺负出现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其一,初中生接触的暴力媒体信息,按照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初中生网络欺负的出现与习得和模仿他人的暴力行为有关,而媒体暴力是初中生暴力图式学习的主要源泉,故初中生接触到的暴力媒体源是其网络欺负出现的根本原因。

其二,初中生社交焦虑也是网络欺负出现的间接原因,社交焦虑程度越高,其出现的暴力行为也就越大,按照广义紧张理论的观点,初中生因为体验到社交焦虑,这就导致他内心的一些矛盾冲突无法得到有效地解决。

他们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释放这些压力,因而他们则会选择一些非适应性的方式,也就是说,他们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出现的网络欺负是释放其内心社交焦虑程度的结果。

此外,社交焦虑的中介作用也证实了一般攻击模型理论的观点,初中生网络欺负的出现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是个体因素,一方面是环境因素。

在研究中,初中生接触的暴力媒体就是环境因素,而社交焦虑则是个体因素,环境因素间接影响个体因素,两者同时作用于个体的行为,导致初中生出现网络欺负行为。

二、教育实践启示

研究发现的初中生媒体暴力接触对网络欺负的作用中,社交焦虑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这对于未来初中生网络欺负现象的预防和矫治提供了新路径。具体来讲,有3个方面可以进行考虑:

首先,务必减少初中生上网的时间,阻断与暴力媒体接触的渠道。初中生是学习的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最主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初中生也面临着各种人生冲突,如果冲突解决不好,初中生有可能走上歧路,这对于初中生的成长极为不利。

而网络信息对于初中生有着巨大的诱惑力,特别是一些暴力性的信息,初中生会因为感到好奇而陷入误区,因此,学校和家庭要加强初中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加强思想教育建设和培养,让初中生自动形成屏蔽暴力媒体信息的机制。

并且要鼓励初中生举报具有暴力性信息的媒体,形成强有力的奖励机制,并且家庭要减少初中生使用网络的时间,让初中腾出更多的时间去阅读书籍、参加活动、认真学习,提升自我,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形成稳定的对社会有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这样的方式,阻断初中生与暴力媒体接触的渠道,减少上网时间,他们的网络欺负行为也会随之降低。

然后,增加初中生社交活动,降低初中生社交焦虑水平。初中阶段是个体发育最剧烈的阶段,也是性格形成的稳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校和家庭务必要注重初中生的心理现象,根据心理现象制定适合初中生自身发展的策略。

针对具有社交焦虑倾向的初中生,学校应当展开更多的集体活动,比如团体辅导、才艺展示、让同学们彼此之间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接纳自我,与陌生人可以正常交流。

班级自身也要组织一些活动,比如演讲比赛,才艺比赛等,这样就会扩大初中生的人际交往圈,不会再有所限制,初中生在展示自我的同时,也交到了知心朋友,也不再会产生社交焦虑。

此外,家庭也要针对具有社交焦虑倾向的初中生制定一些策略,比如家长可以带初中生参加较为大型的比赛,进而认识更多的朋友。

鼓励初中生与不同阶层的人进行交流,分享感悟,学习心得等,尽量减少无谓的社交,争取在每一个社交活动中都会有所收获,提升自我。

而对于一些具有严重的社交焦虑障碍的初中生,学校和家庭首先要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在治疗一段时间后,再和咨询师共同商议制定适合其降低社交焦虑的策略。

通过这样的方式,初中生的社交焦虑水平降低,他们在使用网络的时候出现网络欺负的现象也会随之降低。

最后,社会和政府应当加强网络立法机制和监督机制。目前互联网的信息泛滥,网络中各类信息都有,良莠不齐,这对初中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定时炸弹。

他会时时刻刻影响着初中生的认知和行为,并且目前对于互联网的立法并不完善,许多网络中的不良行为并找不到相应的法条,这就导致许多个体在使用网络的时候钻法律的空子,因为法律惩罚不了他。

更为严重的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并没有提供足够的道德线索,一定的道德线索提示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唤醒个体的良知,阻止个体出现不良行为。

而互联网恰好对于道德线索的提示有所忽略,完全靠个体的道德修养,而一些道德修养欠缺的初中生,会凭借这个几乎肆意地在网络中欺负他人。

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不良行为感到内疚羞愧,反而会出现一种畸形的“自豪感”,甚至成为日后与他人炫耀的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暴力   个体   媒体   网络   初中生   社交   焦虑   心理学   现象   因素   作用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