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阿坝一:清冷的晨风中进沟满藏寨了解藏族风俗

8月10日凌晨6:30分,带着宾馆准备的简单早餐,登车向川西的康巴藏区阿坝州若尔盖进发,全程大约有180公里。从距离上看,路程不远,晚上还能早到宾馆休息。但没有想到的是,等到达若尔盖县城时,已是华灯初上的时分了。

说起康巴藏区,其范围大体是指的是位于横断山区的大山大河夹峙之中的四川甘孜、阿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和青海玉树等地区。藏区分有三个部分,即:法域"卫藏",马域"安多",人域"康巴"。而我们进入的若尔盖大草原,则充满和内地不同的康巴风情。

心目中那巍峨挺拔的高山雪岭,奔涌千里的江河大川,清澈湛蓝的高原湖泊,牛羊遍布的绿色草原,剽悍粗犷的康巴汉子,婀娜多姿的藏族姑娘,以及那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无不引我梦幻暇思,无不让我倾情神往。。。。。

大巴车出了迭部不大的城区,左转驶入了S313公路。走了不远,就进入了很烂的沙石路段。虽说313公路是条国道,但因年久失修,路上大坑连着小坑,车辙很深,大巴车缓慢行驶,还常被刮着底盘;再加上久晴无雨,汽车开过,尘土飞扬。

就这样,大巴车慢慢缓行约几十公里后,拐入一条小道。前行100多米后,来到一处座落在青山脚下的藏寨。打开车门,走下大巴车。一阵晨风袭来,冷得我不由自主拉紧了身上的衣襟。出来的这几天,才深感甘南的温差很大:早上冷飕飕,中午热昏牛。

车门前,站着一位漂亮的藏族卓玛。卓玛手臂上搭着十几条白色的哈达,为每位下车的游人带上一条哈达的同时,说句:“扎西得勒”!“扎西得勒”是藏语“吉祥如意”的意思。听到这句祝福的话,我则回应“扎西得勒吽”,同样是对卓玛的祝福。

看了看手机,已是上午9:25分了。在等人的时候,我信步来到一家藏民门前,紧闭着房门的门楣上,钉着一块写有“腊子沟村07号”的门牌。在村口,有一两开间的店铺,屋檐下悬挂着书有“热烈欢迎三秦贵宾来沟满藏寨”的红条幅。

从条幅的新旧程度和内容上看,大慨是前不久挂上去的,让我们这车也是来自三秦大地上的游人,心中有一丝丝的暖意。我们同车的40多人,脖颈上挂着洁白的哈达,尾随在卓玛的身后,在她的带领下,进入飘着酥油香味的村寨之中。

听卓玛在前面边走边讲:这座藏寨只有29户人家聚居,大多从事畜牧业生产。为了更好地向过往的游客展示浓郁的藏族风情,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有7户藏家,被政府确定为游客接待家庭,并由政府出资统一装修,她家只是其中之一。

藏寨中的藏民住房,大多是外观简陋的两层干打垒的房子。一楼基本上是堆放杂物,二楼住人。卓玛家的条件还好,虽然也是两层楼房,但却是一砖到顶。接待游人的客厅很宽敞,约有40平米,三面以玻璃壁柜为墙,里面陈列着铜器,金器和银器。

随意坐下,听卓玛介绍:藏人对钱财看得很淡,一生约有三分之二的收入都捐献给了寺院;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磕长头到达圣城拉萨,亲自在布达拉宫向佛祖祈祷并超度来生。因藏族传统是政教合一的管理方式,所以寺院的喇嘛说话比政府人员管用。

烤着铜火炉,喝着卓玛从铜壶里倒出的烫烫酥油茶,听着卓玛说了很多有关藏族的风俗习惯。我虽然听得比较认真,但仅半个多小时就想将一个神秘的民族了解透彻,也是不可能的,只能满足一下自己的好奇心而已。

当然,卓玛介绍的重点则是她们沟满藏寨匠人亲手打造的纯银制品,如银碗筷,银梳子,银腰带,银手镯及银饰品等。并现场用银梳子为一名有炎症的女游客在脖颈上刮砂治疗,将银品理疗作用说的天花乱坠,让人怦然心动,激发出了强烈的购买欲望。

最后,卓玛将我们带入村寨中的银品店,大家凭个人的财力和喜好,自由选购柜中陈列的各式各样金银饰品。据我暗中观察,只有五六个游人采买了银梳子。大约在中午11时许,大巴车载着购买不力的我们,驶离了沟满藏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藏族   金器   若尔盖   哈达   阿坝   村寨   藏民   脖颈   晨风   条幅   梳子   清冷   游人   风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