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需要被关注的人,到底怎么了

你有没有发现,生活中,有些人特别需要被关注。


这些人会不惜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自己的外表上,总觉得自己很独特;只喜欢和有身份地位的人交往,普通的人他都不爱搭理,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按理说,爱美、虚荣是很多人的天性,注重自己的外表也无可厚非,适当地表现自己也很正常。


然而,有些人却明显有些过了,每天化妆时间不低于半小时,甚至不化妆不出门。更有甚者,如果她们的妆容得不到别人的称赞,就会感到特别失落。


事实上,这些人在内心从来都没有认同过自我价值,他们完全活在外界的评价中不能自拔。


在心理学上,这些人有些自恋型人格的倾向。表面上看,具有这种人格特质的人很“独特”,事实上,他们的内心特别痛苦,因为他们非常害怕得不到别人的肯定。


《母爱毋伤》一书中,美国作家布兰达.史蒂芬斯,为我们深入剖析了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表现和成因,帮助我们重拾身份认同,从内心深处重新认识自我、认同自我。


爱自己,从认识自己、认同自己开始。


01、自恋型人格有什么表现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自恋型特质,只是有些人的自恋程度已经给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怎样判断是否属于自恋型人格障碍?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如果我们满足以下五条便可以确诊为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我价值感太高;整天幻想成功、权利、才华、美貌或者理想爱情;认为自己很特殊、独特,只跟那些地位高贵的人或者特殊的人交往;期待得到过度的赞美;想掌控一切;有压迫别人的表现;缺乏共情能力;嫉妒他人,觉得他人嫉妒自己,自高自大,自命不凡。


具体来说,生活中有些自恋型人格的妈妈,因为自己缺乏共情能力,所以她们会压迫自己的女儿,让自己的女儿服从自己。


比如,女儿喜欢学舞蹈,妈妈偏偏让女儿去做律师。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状况?


原来,妈妈年轻时就希望自己成为律师,然而,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于是,妈妈希望通过女儿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梦想。


妈妈希望通过控制女儿,来展示自己的权威,然而,妈妈们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总的说来,具有自恋型人格的人,会表现得冷酷无情;活在自己的理想王国中,与现实脱节;喜欢操控他人;妒忌心比较强 ;很有优越感;自命不凡;看重物质;没有同理心等等。


生活中,自恋型人格的类型很多。


有些人属于合群自恋型,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善举,获得别人的赞赏或认可,以此来满足自己虚弱的内心。


隐秘自恋型的人,常常通过吹嘘自己的经历,或者扮演受害者角色,来获得别人的关注。


恶意自恋型的人,在童年时受到的伤害最深,他们的共情能力非常弱,控制欲很强,又偏执又残忍,他们往往把自己造成的后果甩锅给别人。


如果我们的周围有自恋型人格的人,哪怕这个人是我们自己的妈妈,我们都要及时识破她们这种心理,千万不要被她们带偏,更不要被她们PUA了。


被别人PUA的人非常不幸,他们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毫无是处,他们为了讨好P A自己的人,会乖乖顺从PUA自己的人。


生活中,很多母亲就会P A自己的女儿,因为女儿好控制嘛。


要摆脱被母亲控制的烦恼,我们只有和母亲划清边界,做正确的事,走自己的路,做真正的自己就好。


02、自恋型人格是怎样形成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童年是缺失的,他们没有自我意识,感到自己不重要,于是他们会努力讨父母欢心。


举个例子,某个孩子在学校中表现的很好,回到家把这个喜讯告诉了父母,父母只是应付的嗯了一声,或者敷衍一句很不错嘛,诸如此类的话。


孩子心里会想,难道我表现的不够好吗?难道我是哪里不讨父母喜欢的?我得表现的更乖巧,更优秀一些才好,要不父母就更不喜欢我了。


这样的逻辑一旦形成,孩子便没有了自我意识,他们会认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父母的感受才重要,于是他们拼命表现自己,从而讨好父母。


幼年时养成的逻辑思维,在成年后很难被打破,于是在成年后我们变成讨好他人,希望从他人口中听到赞美,哪怕不是出自真心的也无妨。


如此一来,别人赞美这些人,他们当然很开心,很有价值感和成就感,然而,一旦他们听不到别人的认同,内心就会产生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嫌弃。


多残忍的逻辑思维,对吧。


也许你会认为,被父母过度关注的孩子肯定很幸福了。


事实刚好相反,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过度宠溺,父母不分情况,经常夸赞他们,他们很容易养成自私自利的性格,且没有共情能力,他们会觉得自己很特别,一般的人根本不值得自己关注,只有和自己一样优秀的人才值得关注,如此一来,自恋型人格也就形成了。


除此之外,书中认为过度批评、长期受到虐待、看到他人被虐待、受到不合理指责、期待过高等等也会导致自恋。


我们看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其实童年非常不幸,即便在成年后他们的人格也是缺失的,一旦有人关注、称赞他们,他们就会很满足,然而,如果得不到别人关注和称赞时,他们的自我价值便消失了,他们会感到更加空虚,甚至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自己是最大的受害者,更大的受害者则是女儿。女儿们常常因为没有获得妈妈的认可,选择转向其他渠道求认可和接纳,比如,低自尊、过度追求物质、容易被其他男人P A等等。


如果很不幸,我们就是那个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母亲,那么我们就要学着给女儿,无条件的爱,随时关注女儿的感受,及时回应女儿。


03、怎样走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阴影


事实上,不管是我们的亲人还是我们自己属于自恋型人格障碍,都非常不幸,也很痛苦。


如果我们自己属于自恋型人格,那么我们周围的人将会很痛苦,同时也会因为自己没有共情能力而搞不好社交关系;如果是我们的妈妈属于自恋型人格障碍,那么我们自己也没有价值感可言。


该怎样走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阴影?


如果我们是那个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妈妈,那么我们就要学会爱自己,从自己身上得到满足,而不是要借助他人,包括女儿的认可和赞赏。


如果我们是那个自恋型人格障碍妈妈的女儿,那么我们要学着认可自己,我们脑袋中不认可自己的声音,是妈妈在小时候留下的,她们的回应是不正确的,他们对待我们的方式是由于他们自身的人格缺陷导致的,而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书中认为,要修复自恋者造成的伤害,我们要探索自己,认识到什么对自己而言才是重要的,什么时候自己感觉到不舒服,然后,相信自己的直觉,让直觉成为我们的守护天使。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有情绪是不好的,事实上,情绪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才是重要的。试着聆听内心的感受和渴望,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身份认同。


学会处理情绪,并不是让我们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让我们面对更真实的自己。


那么,当我们处在不好的情绪中时,该怎样处理?


1、命名。


人的基本情绪有几种,喜悦,惊讶,悲伤,厌恶,愤怒,恐惧和幸福。


我们要识别自己的情绪,永远把自己的情绪放在第一位考虑。


举个例子,如果妈妈让我们和他住在一起,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开不开心,而不是妈妈高不高兴。


2、正念。


所谓正念,就是不带主观判断的意识。


练习正念时,我们可以观察身边的具体事物,观赏一朵花,聆听鸟儿的歌声,闻一闻食物的气味,都可以将我们带到当下。


3、接受。


不管我们的妈妈如何对待我们,事实上我们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也许你会说真希望妈妈明白当时她给我造成了多大的伤害,然而,这种期待只会给我们徒增烦恼,因为妈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她的行为会伤害我们。


时刻告诉自己,妈妈不是不爱我们,也不是我们不好,只是因为妈妈自己都没有得到过爱,她又怎么能给出爱。


04、结语


天底下,没有哪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女儿,如果母亲意识到她的行为会伤害到我们,那么,相信不管如何,她也不会那样对待我们。


如果我们自己是一个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母亲,那么相信我们看完这本书,就会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因为孩子需要无条件的爱。


每个人都有价值,每个人都值得被爱。


如果我们在童年没有被母亲爱过,那么从现在开始爱自己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人格   障碍   事实上   内心   情绪   女儿   父母   母亲   妈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