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独子:曾全世界仅剩一株!配备守卫,种子送上太空只为拯救它

您去过普陀山吗?这块四面环海,风光旖旎且幽幻独特的清静宝地,不仅有水光一色的独特景观,还有遍野的奇花异草,古树名木,其中就包括地球上独存的,早已经被国家划为珍稀濒危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

我们都知道,在自然界,大部分植物都会以它那低调朴素的姿态存在,在某些个偏僻角落里独自发育和生长,静静地经历四季的开落轮回,和那些濒危动物相比,这些濒危植物,其实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

也正因为如此,或许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又或许是它们自身独特而又奇葩的繁殖特性,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植物已经变得异常珍稀,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

在中国境内,普陀鹅耳枥也曾被称为“地球独子”,曾经在全球只剩下最后一株。

人类发现新物种的速度,有时还抵不过它们灭绝的速度!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地球上唯一的一棵普陀鹅耳枥野生母树,曾经就生长在普陀山佛顶山慧济禅寺的后门处,而许多机构竭尽全力,目的只是为了拯救它。

这株普陀鹅耳枥野生母树拥有专门的管理部门为它服务,同时日常中也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维护和记录,为防止游客对该植物的破坏,普陀山管理局还在其周围修建了坚实的栅栏,而它的种子曾经更是有幸乘载航天飞船飞往太空,全世界都在关注它的结实情况。

那么问题来了,人类为什么要不计代价且大费周章地去保护这么一株植物?而普陀鹅耳枥又是如何将自己摇身一变成为濒危植物的呢?

普陀鹅耳枥有多珍稀?

早在1930年,我国植物学家钟观光教授在前往普陀山考察的过程中意外的发现了这种植物,被发现是因为它非常特别。

普陀鹅耳枥是典型的雌雄异花同株,也就是同一株树会开两种颜色的花,且差距比较明显,比如它的雌花为浅红色,而雄花为黄色,也正因为如此,吸引了钟观光教授的注意力,他首次将这种植物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但囿于当时的条件,钟教授并没有对其物种进行判定。

钟教授的记录引起了另外一位植物学家的注意,他的名字叫郑万钧,1932年,郑教授准备对其进行鉴定,在翻阅了大量资料之后,首次判断出它是桦木科鹅耳枥属的一个物种,由于其生长在普陀山,所以就有了普陀鹅耳枥的名字。

到现在为止,研究人员还没搞明白普陀鹅耳枥到底什么时候分化出来的,当下可以作出判断的,是这株植物已经有了250多年的历史。

它为何会沦落为“地球独子”?

普陀鹅耳枥在最初被发现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关注,一方面是那时国内处于特殊时期。

另外,就是在当时的普陀山上生长着很多这样的植物,身份不够尊贵凸显,自然就没有人去珍惜它。

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20世纪30年代到21世纪初,短短的几十年时间,普陀鹅耳枥就剩下了唯一的一株。

这株“地球独子”静静的矗立在普陀山佛顶山慧济禅寺的后门处,植物学家已经从其身上日渐衰老的痕迹,无法做到每年都开花结果。这就意味着,在台风经常光顾的舟山普陀山,一次大风,都可能将这株普陀鹅耳枥彻底“摧眉折腰”,然后其整个种族都会在地球上销声匿迹。

另外普陀鹅耳枥本身就拥有灭绝体质。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它已经进入了无法自力更生的进化死胡同,它的濒危,不仅仅是因为人类的生态破坏,更多的是在于遗传和进化方面存在巨大的弊病。

首先作为雌雄异花同株的普陀鹅耳枥,花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给普陀鹅耳枥带来了授粉难题。

比如它的雄花一般都是出现在每年四月的上旬,而雌花出现在四月的下旬,虽然中间隔离的时间不长,也就十天左右。

但别忘了,位于我国东部的普陀山,四月份的天气非常糟糕,经常狂风大作,普陀鹅耳枥的授粉窗口期很容易这被糟糕的天气所干扰甚至被打破,也就是说,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洋猛风等级提高很容易就把繁殖效率打下来了。

更为奇葩的一点,就是普陀鹅耳枥的雄花一般都开在较高的部位,而雌花总是开在较低的部位,通过风进行自然授粉的几率本来就不高,这就相当于把繁殖后代的可能完全寄托于自然界的其他帮手。

而无独有偶的是,普陀山授粉昆虫的数量因生态环境破坏而在不断减少,所以普陀鹅耳枥想完成繁衍下一代育种就变得异常的艰难,也可以说它是进化到了歧路上。

其次,就是普陀鹅耳枥的种子非常特别。

为了应对海岛多变潮湿的气候,普陀鹅耳枥的种子也进化出了一种类似于板栗和椰子的外壳,这种外壳可以保证他们的种子能在潮湿的环境中得到有效传播,而不至于提前腐烂,但弊端也很明显,就是如果没有充足的雨水冲刷浸泡,那么他们的种子也是很难软化,从而生根发芽的。

授粉难,再加上发芽难,这是植物繁衍最致命的两种情况,而普陀鹅耳枥却完美且同时继承下来了这两点,就这么进入了繁衍生息的“死胡同”,据植物学家研究结果显示称,自从唯一的一株普陀鹅耳枥野生母树被发现之后,它的周围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他的后代。

是时候该拯救它了,那中国人是怎么拯救普陀鹅耳枥的呢?

早在1987年,普陀鹅耳枥就被国际物种保护委员会列为了全世界濒危灭绝的12种植物之一,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保护普陀鹅耳枥的警钟就被敲响了,它的身份也得到了世人的认可和尊重。

首先是对野生母树的保护。作为唯一的一株野生普陀鹅耳枥母树,只要它还能屹立不倒,科学家就能想办法,通过人工栽培的方式扩大普陀鹅耳枥的种群。

因此,国家成立了专门部门对这株普陀鹅耳枥进行了专门的护理,每天都有工作人员时刻关注它的健康状况,并对其进行最细致入微的照顾,很快,这株年衰色暮的普陀鹅耳枥就恢复了应有的生机,能够实现每年都开花结果。

后来科学家研究发现,普陀鹅耳枥不仅可以通过授粉播种的方式繁衍下一代,也可以通过扦插的方式生根成长,经过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普陀鹅耳枥通过人工栽培的数量每年都在呈现几何式增长,到了2015年,甚至达到了惊人的4万多株。

但问题又来了,这4万多株普陀鹅耳枥都是研究人员在特殊种植基地进行人工栽培的品种,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仅在数量上存在优势,严重缺乏遗传的多样性,这样它们在野外的生存能力同样很脆弱。

在2017年时候,科学家才开始实施普陀鹅耳枥野外回归及迁地保护的研究,希望实现普陀鹅耳枥野外的大规模生长,这样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拯救。

2018年,研究人员还将它的种子送往全国各地,进行异地的保存和培育,目前也取得了成效,比如郑州一带的普陀鹅耳枥可开花结果,而山西霍州一带的可室外栽培等等。

进行地球异地保存和培育还远远不够,早在2011年,在发射天宫一号的时候,科学家已经将普陀鹅耳枥及其他三种濒临灭绝的植物的种子送上了太空,试图在太空环境中获得它们的优质变种,这也足以看出国家对普陀鹅耳枥的重视和保护程度。

为何国家要大费周章地保护普陀鹅耳枥呢?是因为它很值钱吗?

就现实来说,普陀鹅耳枥其实并没有什么非常突出的使用价值,而它值钱也是因为物种的稀缺所造成的,我们大费周章的保护普陀鹅耳枥,无外乎就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最终其实也是为了保护人类自己。

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而植物本身就是一个抽象名词,是由具体各种属性的植物所组成的,比如松树,槐树和柳树以及我们所说的普陀鹅耳枥等等。

如果你问我,如此大费周章去保护一种植物到底值不值得,这个在过去或许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但在自然灾害越变得越来越魔幻的21世纪,在各种火灾,蝗灾以及病毒肆虐的现在,这个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肯定是值得的。

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高度依赖着同生态下的其他动植物,人类要想生存也必须依靠地球生态的平衡,所以拯救一个物种不要单看它的经济价值。

来到地球上的每一种植物,生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它不会无缘无故来,它是参与我们地球的整个生态循环系统的。

它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平衡之说。保护好我们地球的每一种植物,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拯救一个物种,其实也就意味着在拯救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周章   雌花   母树   普陀   种子   地球   植物学家   独子   物种   太空   配备   全世界   人类   植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