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能系是如何从资本大鳄走向没落的?

宝能系是指以宝能集团为中心的资本集团。公开资料显示,深圳市宝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宝能系的核心。工商资料显示,宝能集团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本3亿元,姚振华是其唯一股东。

宝能集团旗下包括综合物业开发、金融、现代物流、文化旅游、民生产业等5大板块,下辖宝能地产、前海人寿、钜盛华、广东云信资信评估、粤商小额贷款、深业物流、创邦集团、深圳建业、深圳宝时惠电子商务、深圳民鲜农产品等多家子公司。

宝能系有两个关键人物,姚建辉和姚振华。港交所的一份文件披露了二者关系,姚建辉是姚振华的胞弟。在庞大的的宝能系中,姚建辉主要负责宝能系旗下物业投资项目,深业物流、创邦集团、丰泰格瑞、兆都投资等,而姚振华专心负责宝能集团。

宝能集团成立至今已有22年历史了,最初主要以房地产为主业,并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正是借助于中国房地产持续20多年来高歌猛进发展的这一波红利,宝能集团的经营利润不断增长。2016年,宝能集团创始人姚振华的身价就已达到了1150亿元,位居当时富豪榜排名的第4名,宝能集团的总价值也超过了2600亿元。

宝能集团创始人姚振华1970年出生于汕头,身上蕴含着潮汕人善于经商的基因,他之所以能够在经商过程中取得一系列成功,与其的性格特点有着密切关系。姚振华一方面吃苦耐劳,勤奋努力,懂得为人处世,抱团让利。

另一方面,他精于算计,处事果敢,在处理重大决策面前,更敢“赌”。尤其是善于利用资本运作,能够把金融杠杆用到极致。1988年姚振华用170多万拿到了深圳“菜篮子”工程用地的两块土地。

随后通过土地性质变更,将地块及在建工程抵押至某银行贷款等方式,仅用170万元便撬动了一个几亿元的项目,并在2000年成立了宝能集团。

2015年,姚振华旗下企业前海人寿、钜盛华、深业物流在A股市场3次举牌万科,掀起了当时震惊中国资本市场的“宝万之争”。为了赢得这场股权争夺战,宝能系通过股权质押、收益互换、资管计划等,将杠杆用到极致,撬动了好几倍的金融杠杆,先后投入近400亿巨资收购万科股票,目标直指控股股东地位。

最终以62亿的自有资金撼动了总资产6000亿的万科,宝能系持有万科A股24.972%的股份成为了万科的第一大股东,之后深圳地铁又大举买入万科股票,持股比例达到29.38%,最终深圳地铁入主万科,完成了资产重组。

而姚振华自2018年开启了疯狂减持万科股票的套现模式,数据显示,宝能系经过5轮减持,按照最低成交价算出的资金数目,姚振华的宝能系从万科股票中获利套现估计约350亿。

由此可见,看起来是深圳地铁入主万科,保住了国有资产的控股权,取得了万宝之争的最后胜利。然而,实际上,姚振华才是万宝之争的最大赢家,成为了真正的获利者。

通过万宝之争,姚振华仅凭操控万科股票就从中获得巨额财富,这使他就此尝到了甜头,从而一发不可收,凭借其毒辣的眼光,针对上市公司股权配置中的短板,大股东缺位、股权分散、股价被低估等问题,携不同的金融市场资金进入股市,叠加高杠杆,不断上演“蛇吞象”的案例,充分展示出姚振华资本大鳄的野心。

万宝之争后,宝能系又在A股市场频频出手,采取以收购上市公司股票获得控股权的方式,在资本市场一系列掀起了阵阵波澜,从此A股便有了血洗南玻A、入主中炬高新、偷袭格力等一系列上市公司股权之争事件。

然而,姚振华的行为已经对中国资本市场起到了巨大的破坏作用,被董明珠斥责为破坏实体经济的“千古罪人”,最终引来监管层介入调查,处理结果是姚振华被禁入保险业10年。

此后,在资本市场栽了跟头的姚振华就转向实体经济,打算再干出一番事业。从2017开始,姚振华先后进入生鲜、手机、造车等诸多领域,但是,结果却事与愿违,这些投资全部以败局收场。

不过,和许家印的败局相同,导致宝能系陷入如今困境的最大败笔也是造车。2017年12月,宝能斥资66.3亿元收购了观致汽车51%的股份,之后又出资15.6亿元,增持股份至63%。

自2018年起,每年向观致汽车投资100亿用于新车研发,预计到2022年推出26款新车。这边的造车还未见起色,那边姚振华又瞄上了新能源电池,成立了聚创新能源,打算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

于是,宝能就大张旗鼓开始自建门店、扩张团队,在不到1年时间里,就开设了600多家直营店,招募员工超过万人。就此开启了盲目扩张之路,2020到2021年初,宝能汽车员工数量就达到了2.6万人。

与其在资本市场的操作手法一样,姚振华在汽车领域也显示出其资本大鳄的“野心”,贪大求全,对汽车领域展开了全线布局,囊括了其3大品牌BAO、观致和悠宝利,覆盖轿车、SUV、mini车型,燃油、纯电、混电等全系列。

不仅如此,宝能还打算收购猎豹汽车,试图通过收购获得商用车资质,但最终未能达到目的。造车本身就是一个烧钱的行业,尤其是对于行外人的姚振华来说投资更应该慎重。

但是,也许姚老板在资本市场驰骋疆场、顺风顺水惯了,所以仍然凭借其“赌”的心态,来对待实业投资。他并不满足于其在汽车领域的全线布局,还计划进军手机、生鲜等领域。

随着国家融资政策收紧,楼市遇冷,宝能的汽车资金链断裂,4S店售后无望,观致被列入消费黑名单。新能源汽车也因拖欠供应商货款,导致工厂停工,车型无法量产。

接踵而至的就是宝能系的债务危机,数据显示,2022年第一季度,就至少有63家金融机构起诉宝能,涉案金额超过700亿元。根据钜盛华年报数据,截止2021年末,其负债为4715.46亿元,而且已出现债务违约和展期。

结语

实际上,企业多元化经营存在很大的风险,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由于缺乏对所进入新领域的全面了解和知识储备,因而导致企业难以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宝能系从原先的资本大鳄到如今陷入困境的事实,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多元化经营涉及到企业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企业要想在新领域内得到较好的发展,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都必须通过学习尽快掌握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培养一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并在此基础上打造自己的品牌。

事实证明,虽然多元化经营是企业不断发展和做大、做强的一条必由之路。但是它并非适合于所有企业,只有当企业多方面发展情况都十分优异的情况下,才可以考虑多元化发展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杠杆   新能源   深圳   资本市场   股权   走向   资本   领域   股票   集团   汽车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