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并非“挤占民企空间”

不要把国企和民企之间定位成“零和博弈”,其实,国企、民企是一个相互依托的生态,国企要深化改革发展,但并不是要建立在民企的“退让”上。经多年观察笔者认为,国有企业的定位一定是基础性的、长期性的、资源性的,因为要承担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责任,而全球的产业竞争不靠大体量是竞争不过别人的。西方发达国家靠的是财阀,已经发展几百年了,欧美发达国家大型企业产业化跨度特别大,所以,中国企业参与国际性综合竞争主要定位于国企,而民企主要的定位已很清楚,就是大力发展“专、精、特、新”。

笔者不赞成把民营跟国有对立起来,或者说国有的空间大了就挤占了民营空间。换角度看,国有和民营其实是相互依托的,尤其是国企其实也是民企企业家的“孵化器”——很多民营企业创始人原先都是在国家事业单位或企业,在某个技术快成熟了、快市场化时,他带着团队出来自己干,这种情况非常多。一项技术真正离市场化比较近,马上要收割了、变现了,这时往往是民营企业的优势了。当然,要解决好知识产权问题,不要引起法律上的纠纷,不能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所以,不要把国企和民企之间定位成零和博弈,其实是一个生态。

国有企业目前突出存在的三个问题

简单地把这几年服务国有企业的实践及笔者的观察说一说。

第一,能不能顶格应用政策意见?根据实践经验看,国家层面对国企改革的意见基本上都涉及到了,但每个地方能不能顶格应用以及愿不愿意这么做,具体到国有企业领导班子,有没有这个意愿很关键。如果不去顶格应用就造成了动不动就谈人力资源机制的创新、国企组织的激活,而不能解决真正问题。

第二,国企效率问题仍然较为严峻。国有企业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载体,生产力问题是一个严峻挑战。从宏观看国企效率问题仍需提升。不过也有一些国企做得非常好,比如海康威视、广州工控等,它们的活力和效率都不错,但这种企业还没有在国企中成为“现象级”,目前还都是零星的。

第三,对于发展的思考不够。现在一些地方的问责制对于国企经营运行带来一定影响,很多国企运营基本上都是围绕问题来,对发展思考不够。必要的问责是需要的,但如果一个企业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问题上而不去思考发展,只思考所谓的纠偏,就不能解决更重要的发展问题。

破除发展阻碍从用人市场化入手

然后来看国企破除发展阻碍从哪里突破?从本人较熟悉的国企如云锡股份、广州工控、京东方、中国航天实践看,为什么它们能做得好?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京东方的王东升把一个产业做起来了,做出了LED屏,我们不再受制于韩国三星、LG。同样是国企,为什么王东升能带着京东方坚持十几年把这个产业做起来?

再比如,对中国航天印象特别深的,就是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初大胆启用一批年轻人,他们后来都成了将帅之才。从治理来讲,航天讲究“技术民主”,这也符合数字化时代的特点,突出了决策的专业性。还比如广州工控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市场化机制,在他们看来,不要老说机制创新,政策都有,就看敢不敢顶格用,强力推进市场化机制,首先就是用人机制的市场化。云锡股份也是这样,一把手带头,有企业家精神,就是要改革,哪怕改革阻力特别大也要干点事。

笔者认为,目前国企发展的突破口一定在于两个方面的突破。第一个突破口,是用人必须市场化,尤其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第二个突破口,是国企上级管理部门的态度。举个例子,现在广州工控的任何改革首先要取得上级部门的认可,笔者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搞特派员制度,上级部门派一个特派员到企业来,因为企业要市场化就要有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而这样的人肯定有个性,需要包容;另外关键的一点,就是上级部门能不能顶住压力支持市场化。当然,每个地方不一样,这两个方面怎么协同起来非常重要。

体制机制改革取决于人

进入深水区以后,国企怎么去改革、怎么去发展。根据笔者观察,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把手的作用。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往往一把手越年轻改革意识越强,如果这个一把手变成了养老或是补偿机制,比如提高收入或干一届就退休,那基本上就会求安稳,不会改革了。所以,如果要想突破,一把手最好选择比较年轻的干部,他锐意改革,也敢政策顶格用。

第二,用人问题。云锡控股就是坚持内部一定是市场机制、业绩导向,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一个突破口,也是一个技术活,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很多人搞不清楚一个概念,实际上所有制并不是问题核心,而怎么去控制这个企业,用人的市场化机制,其对企业效用超越所有制。现在大家一谈到改革,总是为所有制所困,其实可以跳出来,不要完全被这个条件所束缚。

第三,内部导入用人的市场机制。举个例子,广州工控是国资委控制薪酬,只控制核心的一两个人,其他人完全逐步推进市场化,这就没问题了。内部用人市场化机制的问题矛盾点在于,并不是都不让搞,而是针对主要干部。在广州工控有的人为了避免受体制束缚,辞去公职再返聘回来,自己不要国有身份,就是一个社会人才,再招聘时按市场化机制操作。广州工控作出了一个表率,很多人为了干事情,不要国企身份了,先辞职再返聘,这样就是市场化的人了,办法是有的。

总的看,国企改革表现出来的阻力主要是各种负面干预仍然存在,但只要一把手敢干又比较“干净”,上级部门又帮助屏蔽了很多压力,改革就没有问题。如果一开始设计改革方案时,就把负面干预有效屏蔽掉,改革仍可进行,上述几个改革比较成功的国企给了我们信心。


文/陈明

编辑/莘然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22年11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民企   京东方   国企改革   广州   国企   国有企业   用人   上级   把手   笔者   机制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