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老泉井的故事·鹿奉俊

老家的村西头有一口老泉井,它陪伴过村里几辈辈人,养育着村民的子子孙孙。

在我记忆中,老泉井旁有一棵很大的核桃树,树高近20米,树冠覆盖面一亩多地。它高大挺拔,苍翠葱郁,如伞如盖,浓郁遮天,伴随着树干内中少有枯空且有脱落现象,新生枝叶充满勃勃生机,在粗树干的裂纹中刻下了岁月的痕迹。这眼历史久远的老泉井,丰雨年间四季有水,夏季顺着井沿汩汩外溢;干旱之年夏秋两季依然有水,水面离井台一米半左右,井口直径呈一米圆形,井深三米多,上细下粗,石头砌成。

因人们长年累月立于井台取水,故而井台的石板被踩得锃亮,井沿的石块也被铁桶磨得十分光滑。水从井内西北边的石缝中缓缓流出,人们称其为裂隙泉,从该泉流出的水约有桔杆般粗细,泉水潺潺,清澈晶莹,甘味甜美,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所以常被乡民们誉为“神水”,流水量每天约十几方,若将一枚分钱硬币轻轻平放水面,可久时飘浮不沉。

每当在西坡溜梯田里劳作的人们,累了就凑在树下泉边休憩,打上一桶井水,“咕咚咕咚”来上几口,顿感热气消散,清凉至极。也有刚从瓜地里摘来西瓜的瓜农大叔,把西瓜放入从井泉取来的水桶中连转三五圈,逗引得眼馋的孩子们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伸手去抢西瓜,那水花声和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混在一块,演奏出一曲优美的乐章,随风飘向远方。这是我儿时的欢乐和记忆,也是我心灵的归宿。

到了晚上,更是别有一番惬意在心头,劳作一天的人们会陆陆续续地从家里走来,拿着板凳,聚拢在泉井边,海阔天空地叙说着各自所见的奇闻轶事:“上午在半山腰碰到了一只野鸡,费了好大劲也没捉住它。”“我在收工时看见一只野兔,跑了好几圈都没有追上它,白忙活了,哈哈哈……”那开心的笑声,消除了一天劳作的疲惫,完全忘记了生活的烦恼。

当然,老泉井也有遇到暴雨天的时候,每当此时,井水就会变得浑浊起来,村里辈分最高的老人便会组织大家淘井。通常有八九个身手矫捷的大叔一人一根扁担,挑着两个铁皮水桶,从井底一桶一桶地往上提水,直到把井里的深水和井底的淤泥全部清干净,才能算是大功告成。同时,老人还不忘教导嬉闹的孩子们:“别往井里扔东西,要爱护它”。淘井对我的影响很大,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就像种子一样,在幼小的心里扎根发芽。老泉井就这样滋润着村里的孩子们一代一代成长起来。

如今村里各家各户都用上了自来水,老泉井也自然而然地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却一直铭记我的心中,我留恋老泉井,想念那段时光,记住那些乡愁。

作者简介:1956 年2 月出生。淄博市博山区池上人。1988 年 6 月毕业于山东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1975年2月参加工作,曾先后历任公社团委书记,党委常委;公社纪委书记,公社副书记;镇长;乡党委书记;市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党组成员;淄博高新区法院院长,党组书记;淄博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党委委员;市政协常委;高新区关工委副主任;2016年6月退休。先后在《淄博工作》《淄博日报》《经济社会发展》《人民与代表》《淄博社会科学》《淄博晚报》《鲁中晨报》《淄博政法》《夕阳红》《关爱》等报刊,以及微信平台发表文章近 600 余篇,出版过《沉重的天平》《瞬间四十年》两部个人丛书。

壹点号博山区作协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井台   齐鲁   淄博   井底   井水   水桶   村里   高新区   西瓜   公社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