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对话青少年:做科学的人大多是喜欢美的人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杨洁

在攻读硕士期间,杨学明曾尝试制作玻璃仪器,运用到分子光谱的研究之中。那时他对科学仪器的研制并不成功。如今已是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他回忆青年时光,“这种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让自己很有成就感,过程也非常有趣。”

近日,在“科学点燃青春——2022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对话青少年”系列活动上,今年8月获得2022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的杨学明告诉青少年们,做科学的人一般都是喜欢美的人。艺术跟科学是相通的,都在追求美和创造性。

多年来,杨学明研发出新一代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量子态分辨的交叉分子束科学仪器,揭示了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共振现象和几何相位效应。“在实验科学领域,科学仪器做不好,很难超越别人,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把科学仪器做好,掌握核心技术。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国际上真正成为一个科技强国。”

“科学点燃青春——2022未来科学大奖获奖者对话青少年”系列活动。组委会供图

据他观察,目前在中学教育阶段,部分的学生还没有见识过高端科学仪器。但科学仪器的创新对科学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如果可以让学生尝试拆卸仪器,再重新组装回去,会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和原理的理解,对实验教育以及未来科学发展也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来自云南省小官市小学的科学老师王雪芸也颇有感触。她曾看到,在科学课和航模社团活动上,孩子们乐意耗费两个月的时间完成模型的构建。如果科学实验与活动可以增加更多模型搭建的活动,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感受到科学之美。

“除了刷题,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数学成绩?”在活动中,一位中学生站起来向2022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获奖者莫毅明教授提问。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莫毅明与合作者创立了VMRT理论,并用其解决了代数几何领域的一系列猜想。面对青少年的提问,这位学者笑道:“刷题可能不是很有趣的一件事,玩游戏是比较好的方法。如果喜欢数算的话,可以相约志趣相投的小伙伴一起出一些题,看谁算的又快又准,一起分享数学的乐趣!”

在活动现场,莫毅明向青少年们解释近代数学理论的发展,分析了欧几里德《几何原本》、高斯的奇妙定理等数学知识的奥秘。他鼓励同学们在数学学习中建立信心,充分释放对数学这一基础学科的好奇与探索。

这一场科学家和青少年的对话是一场思想的碰撞。未来论坛机构理事高层代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杜兰提到:“让青少年与大科学家们面对面交流,激发起了很多同学对科学世界的热爱。希望通过未来科学大奖周系列活动,能够在同学们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奋斗的种子以及快乐的种子。”

据悉,未来科学大奖设立于2016年,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目前设置“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三大奖项。

责任编辑:原春琳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中国科学院   青少年   科学   获奖者   几何   科学家   大奖   数学   未来   喜欢   系列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