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不一定得经历剧痛”,全面无痛分娩还有多远?

或许,分娩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有“噩梦般”的剧痛。

2022年,全国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进行到第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以下简称“卫健委”)消息显示,4年里,全国先后有913家医院设立了分娩镇痛试点基地,无痛分娩率分达到53%,多地也已将分娩镇痛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

分娩镇痛的概念也开始逐步被大众接受。媒体最新的调研数据显示,有82%的调研者愿意在生产时使用分娩镇痛。但这组调研数据同时指出,目前,全国范围内分娩镇痛的整体普及率只有30%。这意味着,近70%的女性仍在承受着分娩疼痛。

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麻醉科主任徐铭军说,国内的分娩镇痛已经是成熟且安全的技术,受来自观念、人力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制约,我国分娩镇痛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推动分娩镇痛的全国普及需要多方合力。”在徐铭军看来,我国无痛分娩率的提升是个缓慢爬坡的过程,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普及与推广,3—5年,无痛分娩率就会有10%的增长。

被误解的“无痛分娩”

“撕心裂肺”“像是一颗巨石从胸口向腹部猛烈撞击”……多数女性在谈及分娩的疼痛感时,都会将它比拟“噩梦”。在医学疼痛指数中,产痛接近烧伤带来的痛感。

从专业医学的角度来说,分娩时的疼痛来自于子宫肌肉阵发性收缩,疼痛感从产妇的下腹部沿着腰、骶丛神经传递至脊髓,再上传至大脑痛觉中枢。

“这种疼痛感不仅会给产妇带来强烈的痛苦感,也会在分娩过程中增加产妇甚至是胎儿的健康风险。”徐铭军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当前,全世界的专家学者都公认分娩镇痛是安全有效的,不仅可以解除产痛带来的危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女性对生育的恐惧心理。

分娩镇痛,又被称为无痛分娩。早在1847年,英国人辛普森就用麻醉剂乙醚和哥罗芳开启了世界上首例无痛分娩的尝试。1853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也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无痛分娩。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无痛分娩已经逐步成为美欧等国普遍推广的产科工作。

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末,英国产妇的无痛分娩率已高达90%以上,美国已超过80%,法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无痛分娩率也已达到或超过50%。

相比之下,国内的无痛分娩则起步较晚。尽管中国的第一台无痛分娩手术是在1963年完成,但直至2000年前后,这项技术才在国内缓慢推开。徐铭军记得,在当时,大多产妇和家属对无痛分娩持质疑的态度,到了2004年我国的分娩镇痛率还不足1%。

至今,对产妇和婴儿是否留有后遗症仍是大众对无痛分娩有所担忧的点。在前述提及的调研结果中显示,有21%的受访者认为打无痛会影响胎儿健康和成长发育,还有21%的受访者认为打无痛会给孕妇留下后遗症,且这些受访者中,有36%的人不了解或仅听说过无痛分娩,存在认知空白。

对于质疑声,徐铭军早就“不以为奇”。2008年,他和团队发起了康乐分娩镇痛全国推广计划,每年去3—4个城市的不同医院,向医护人员普及、推广无痛分娩。在他印象里,开展普及活动的初期,医护人员中对无痛分娩存有误解的也不在少数。这些传统生产观念下的偏见是分娩镇痛推广过程中的最难越过的一道坎。

徐铭军告诉记者,只要是规范的镇痛,都不会给腰部带来特别的后遗症。有些产妇分娩之后,会有腰疼的情况,一般是产妇本身怀孕以后激素分泌发生变化,原本就会产生韧带松弛的情况。而分娩镇痛的针一般是在后腰进行操作,因此容易被误认为会引起腰痛。

“实施分娩镇痛能够降低无指征剖宫产比例。”他补充道,全世界的学者一致认可,规范的镇痛对母亲、婴儿都没有不良影响,甚至对新生儿还是有好处的。新生儿在宫内生存,主要依靠胎盘血运供氧,打镇痛会导致胎盘血管产生轻度的扩展,有助于胎盘血供,为胎儿提供足够的血氧。

人力稀缺的现实困境

在中国无痛分娩推进的进程中,2018年被业内普遍认为是个关键节点。这年11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开展分娩镇痛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2018—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定数量的医院开展分娩镇痛诊疗试点工作。

通知中还提出,医院应当为分娩镇痛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人员、设备设施和必要的政策支持,调动医务人员开展分娩镇痛工作的积极性。

徐铭军是试点工作专家团队的一员。他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很长的时间里,分娩镇痛不仅是产妇的痛点,同时也突出了医疗服务的痛点。这份鼓励试点无痛分娩的文件发布之前,全国无痛分娩率不足10%。

然而,全国913家医院无痛分娩试点工作开展4年后,试点医院整体镇痛率达53%,综合性医院的试点基地,分娩镇痛的比例已经达到40%以上,在妇幼专科医院,分娩镇痛的比例已经达到85%以上。

北京病院的一位麻醉大夫正在为孕妇打“无痛”。

徐铭军观察到,随着试点工作的开展,我国无痛分娩技术愈加成熟,来自传统观念的阻碍也逐渐减弱,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生孩子不一定得经历剧痛”。

但令徐铭军和专家团队担心的是,无痛分娩的开展对麻醉行业的人力需求不小,对于这个原本就人手紧缺的行业来说,“负担会更重。”他直言,就近几年国内无痛分娩的情况来看,国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的差距较为明显,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实施分娩镇痛的比例远高于综合医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麻醉医生的短缺。

拥有10年妇产科从业经验的温廷如也对此认同。在她现就职的妇幼私立医院里,无痛分娩率达到90%,多数情况下,产妇会自己提出无痛分娩的要求。她介绍,产妇从分娩到结束多则需要20余小时,时间漫长,而麻醉医生在为其做镇痛之后需要持续做留观工作,就目前公立医院的麻醉医生体量来看,“随时”“24小时”进驻产房的需求很难负荷。

对于稀缺的麻醉医生,《2017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给出过数据,2016年中国约有7.66万麻醉执业(助理)医师,每万人拥有的麻醉医生仅为0.5人。而美国和英国分别是2.5人和2.8人。多位业内专家曾就此作过测算,目前国内麻醉医生缺口约30万人。

温廷如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人力的稀缺很容易造成无痛分娩全流程的不规范,增加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风险。

除此之外,成本与收益也成了一些综合医院缓慢推行无痛分娩的客观原因。徐铭军说,尽管现在收费价格有所提高,但对于医院而言,从投入的麻醉医生、护士等人员以及他们提供的长时间监护来看,无痛分娩仍是“赔本的业务”。

徐铭军坦言,开展无痛分娩,最佳管理模式是麻醉科医师24小时进驻产房。实施分娩镇痛的产妇越多,麻醉科医师24小时进驻产房的效能才越高,但这样的良性循环往往卡在人力不足上。

“中国无痛分娩时代已经到来”

尽管推行过程中的阻碍仍清晰可见,但包括徐铭军、温廷如在内的多数专家都认为:如今,“中国的无痛分娩时代”已经到来。

今年8月,国家卫健委等17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专门提出要扩大分娩镇痛试点、提升分娩镇痛水平。在业内看来,这是无痛分娩推广进程中的积极信号。

徐铭军说:“无痛分娩不能仅停留在医学界的讨论,还应该有政策和社会媒介的呼吁,这样才能在社会大众之间更好地普及开来。”

更为直接的体现是,近几年,多地卫生部门相继推出配套措施促进无痛分娩的推广。其中就包括将无痛分娩的费用纳入医保——这被认为是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

在前述媒体调研数据中,经济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无痛分娩的普及。15%的受访者认为经济可承担对无痛分娩普及十分重要,呼吁包括纳入医保、科学普及等多种举措。

在海南海口,一名男士通过专业仪器体验女性分娩期间的痛楚。

纳入医保后,无痛分娩的费用能减少多少?以上海为例,今年1月17日起,包括分娩镇痛在内的48项医疗服务项目正式纳入上海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媒体此前报道显示,在纳入医疗支付之前,原分娩镇痛价格为2000元,全部自费。纳入医保后,产妇实际支付只要几百元。

从全国来看,目前,上海、广州、贵州等地已将分娩镇痛专项收费纳入医保支付,浙江省则是将分娩镇痛纳入DRGs单独收费。

徐铭军告诉记者,目前,国内20多个城市陆续出台分娩镇痛专项收费标准,部分地区已将其纳入医保,这些都是有益探索。

“纳入医保项目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提高生育险总额或者增加分娩镇痛医保专项收费。”若生育险的总额没有提高,将无痛分娩项目纳入医保就是一句空话。

作为多年的无痛分娩呼吁者,徐铭军清楚地认识到,分娩镇痛在国内的发展任重道远,当前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普遍推广到全国各级医院,让我国更多的产妇享有分娩镇痛。但同时,他也提醒,推广无痛分娩不能只关注分娩镇痛率,还应关注分娩镇痛质量的提升,全面提升我国分娩镇痛服务能力。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邱慧

图片来源:新华网、中新网

责编:徐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麻醉科   受访者   产妇   剧痛   医保   中国   试点工作   医生   我国   医院   全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