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整体逻辑梳理

由于我非医药专业背景,单个药企的判断不在我能力圈范围内,我主要看的是医药行业的整体逻辑和商业模式。

和以往的文章略微有点不同,以往基本上是一篇一篇独立开来,本次的文章力求描述整个逻辑和框架。


一、老龄化,医药行业的良方?

对于医药行业,大部分普通投资者认为的利好,就是老龄化。

包括著名民间投资人林园,也反复提到老龄化

“未来三十年最大的确定是与健康相关的行业”

那么老龄化真的是医药行业的一剂良方吗?我们的邻国日本,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的素材。

日本在90年代以后,经历了大型经济体中最惊人的老龄化,65岁以上人口从9%提升到目前的27%,同期美国65岁以上人口是从12.5%到15%。

光从人口结构来看,日本比美国和欧洲经历了更为严重的老龄化,但是不是日本的医药行业发展更迅速呢?

由下图可以看出,日本1995-2000年医药市场规模不升反降,一直到2000、2001年以后市场规模才重新进入扩大趋势。

从医药市场增长率来看则更为明显。

日本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并且在1990年-2010年老龄化人口迅速上升,从常识来理解,药品的消费量应该也会有巨大增加。

那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使得医药市场增长一下子放缓甚至衰退了呢?

最大的原因,是控费

逻辑其实很容易理解,日本是一个全民医保的国家,覆盖了接近98%的国民,公费医保的支出超过80%,老龄化给医保费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医保收入没有大幅增长的前提下,日本政府不得不控制医保费用。

控制费用的方法也很简单,因为随着老龄化药品使用量不可能减少,只会增多,那只有降价一条路了。

这一点和目前我国的政策思路也比较类似。

同时,由于日本医保也是医药支付的绝对核心,可以利用单一采购主体这个优势,来向上游医药公司进行议价。

具体的举措主要有两条:

第一条和中国的一致性评价类似,目的是缩小仿制药和原研药还有仿制药和仿制药之间的区别。

举个例子,外国公司开发了一种药A,这种药可以有效治疗肝炎。随着A专利到期,各家药厂开始生产仿制药B、C、D,效果方面A>B>C>D。

那这个时候其实根本无法在众多药品中实施集采,因为效果根本就不一样,而一致性评价是把仿制药与原研药同质化的一个评价过程。

评价完成后,仿制药之间还有仿制药原研药之间就能顺利地互相替代,进而可以通过鼓励企业相互竞争降低药价。

在我们国家,这个过程叫带量采购

当然一致性评价的过程估计会比较长,像日本、美国基本上花了10多年才完成了药品的再评价。

目前中国4000多个待评价的药品也就通过了5%左右,预计也得10多年。

第二条就是降价

可以看到,日本从1988年开始,每2年就对国家医保目录制定强制性的药品价格调整政策。

价格管理的总体原则是按照用量和效果来计算对医疗保险的贡献度,贡献大的一般不讲价或者少降价;

基础价格较低的必需药品可适当提高价格;

与国外药品价格比较,国内销售价格高于国外两倍或者低于国外一半时,要对国内销售价格进行调整。

另外政府会确定药品零售价,医疗保险会根据政府定价补偿药品费用,医疗机构为了获得更好的价格,还会组团进行采购。

除了仿制药,日本对于专利药的定价也很严格。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日本仿制药和专利药的价格均低于外国同等发达国家。

从民生角度,日本政府做得很成功,此举也将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控制在8%-10%左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要知道这可是在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而美国老龄化虽然没有日本严重,卫生支出却占到GDP的接近15%。

反过来说,严格的降价政策也影响了日本医药行业的发展。

日本制药行业生产总值,1990年占到全球23%。而2008年已经下降到只有12%。



二、降价,医药行业的灭顶之灾?

通过前面的医药政策,日本实现了3大目标:

1、大大挤压了流通环节的利润

1986年,日本医药的平均进销差率为23%,大部分利润被流通环节所吃了,而到2004年,进销差率已经下降到6.3%。

2、药品医疗支出占比下降

90年代初,日本药品支出占医疗比例接近23%,而到2000年,已经下降到了18%,节省了费用给医疗环节。

3、民生得以改善

从1980年到2008年,公费医疗支出的比例由71.3%提升至81.9%。大家都能享受到便宜的医疗产品。

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政府确实做得不错。而相比于美国,我国政府更有可能效仿日本。

毕竟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不像美国本身经济实力就很强,可以给民众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医疗保障,我国肯定以普惠民众为首要目标。

这时候很多人肯定会开始恐慌了,医药行业这不是迟早要完么?

但相反的是,日本的医药指数,依然跑赢了大盘。

其中topix指的是东京交易所股价指数,topix pharmaceutical指的是医药行业指数。

尤其是1995年之后,医药行业指数走得更为强势。

那这又是何原因呢?

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3大原因:

1、集中度快速提升

持续的降价,虽然让大企业很难受,但小企业直接面临的是生死存亡。经营情况不好的企业,要么退出市场,要么被别人收购。

1995年-2003年之间,日本制药企业从1512家减少到1062家,其中受到药品价格严格管制的处方药企业从523家减少到172家,减少幅度接近70%。

甚至连大型企业也开始合并、联盟。

2007年,日本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的制药企业,占据日本87.1%的药品市场,经营利润率为18.9%。

而中小企业的经营利润率仅为9.3%-9.6%。

集中度提升带来的结果是,分蛋糕的企业少了。

2、创新药带来的利润率提升和利润总额增加

虽然新药也受到降价的影响,但相比于仿制药,新药的竞争格局更好,因此利润率也会更高。

同时,不断推出的新药就像一块块新的资产,获批就可以装入企业。

创新带来的结果,就是分得的蛋糕更多了,并且分到的蛋糕更“好吃”了。

3、国际化

由于日本国内的医药市场是有限的,即使蛋糕再大也就那么一块,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只能选择国际化。

尤其是欧美市场。

美国的医疗制度,是在政府干预与和市场化,强制公费医疗与个人自由中选择了后者。

目前美国的医保,更多的是私人医疗保险和自费为主,国家医保占比也就40%。

奥巴马曾经艰难地推出了一个医疗法案,也随时面临被废止。

由于美国的医药行业非常市场化,创新药的价格完全不管制,因此虽然美国创新药的处方量只占10%,但是医疗支出却占了接近80%。

当然,这也使得美国创新药行业能够蓬勃发展。

日本公司吃不到自身市场的肥肉,去美国吃吃肥肉也不错,相当于从别人家扒拉蛋糕吃。

日本股价走得好的公司,越是那些能够国际化创新的公司。

所以我们看到,日本医药企业,在整体降价的重压下,依然可以通过集中度提升、创新(利润率和利润总量提升)和国家化,走出超越市场指数的结果。



三、中国医药行业的现状

IMS医药数据显示,

2018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是1.4万亿左右(零售端,不含中药饮片、保健品和器械)。主要构成是医院9000多亿,OTC2500亿,第三终端1900亿(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

百床以上医院的医药用量占全社会超过一半以上,我们以百床以上医院的药品使用金额做一个参考。13年之前,医药市场在医保迅速扩容的推动下,实现了超过20%的复合增长。

但13年后,由于受到医保控费,药品降价以及打击辅助用药、控制药占比的影响,增速持续放缓。13-14年下降到10%多,15-16年降到8-9%,17-18年增速都只有3%。

从结构看,医药消费中治疗性用药占比只有42%,大量资源被无效的药品占据。

按照专利药及仿制药等来分的话,处于专利保护期的原研药占比5%,专利过期的原研药20%,仿制药58%,中药17%。

而且从使用端中我们看到几个问题:

1、国产药质量很多都没有保证,医生和患者对于仿制药缺乏信心,这也导致过期专利药依然可以卖高价。

而仿制药缺乏一致性的质量标准,即使各家同一通用名的药品也被看做是差异化的,各个企业自己用高销售费用来做学术推广,行业非常分散,集中度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

2、过去的仿制药和创新药批的速度太慢,很多拿到批文的仿制药企业吃了很长时间的红利,而创新药等审批完早就过时了。

3、辅助用药的盛行导致了医疗负担过重,病人需要双重付费。

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一致性评价解决。

第二个问题可以通过借鉴FDA,提高审批效率解决。

像2016年中国只批了7个药,目前一年可以40、50个。

2017年一个药从上市到纳入医保药7.8年,2020年降到3.7年。

第三个问题可以通过审核处方、加强监控或集采来解决。

欧美还有一个DRGs政策,大意是对单个病种或者病种类型,按照一个预设的标准来支付医保费用,超标部分成为医院的费用,节省部分成为医院的收入。

比如假设一个疾病,行业平均治疗标准A元,超标部分需要医院自己来承担。

这个会引导医院使用性价比更高的用药以及砍掉辅助用药。一旦全面实施,医院就会成为费用控制的主动方,对行业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DRGs在美国为了控制医疗费用,是从1976年开始引入,花了20年的时间逐步成型。

它需要非常完善的医疗数据和较高和较为平均的医疗水平,把每个病种分类和建立标准治疗方案(用药,手术形式,住院天数等)。

在中国,DRGs实施预计面临较大的难度,很多病种缺乏数据而无法标准化,不同地区和医院的水平差异较大,如果强行推行可能会导致很多病人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加剧医患矛盾。

所以目前仅仅是多城市试点的状态,未来推广还需要观察。

另外从支付端来看,医保资金目前已经很紧张了,即使财政补贴了5000亿元,也才结余3000亿元。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财政补贴,医保资金已经入不敷出。

随着未来人口老龄化继续,超支的可能性非常大,所以政府控费的意愿肯定也会特别强。



四、中国医药行业未来展望

第三部分重点讲了医药行业现存的一些问题,但这不是为了讲问题而讲。

通过问题,我们可以预判未来会往哪里去发展。

首先来看整个蛋糕,也就是支付端。

对于医药,人的需求往往是无限的,唯一的约束就是支付能力。

而支付能力取决于收入,所以医药市场本质上是社会财富与社会生产力的一个比例。

老龄化会带来医疗支出占比的提升,像美国已经增加到17%左右了,而中国16年占比也就5%左右,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当然天花板可能也不会超过10%。

日本在1990年开始,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这才导致医疗行业这个蛋糕并未明显增大。

而中国,即使目前GDP增速下滑,整个经济依然处于前进中,所以整个蛋糕还在变大。

换一个角度也可以印证这个事实。

和大家预想的不同,支付端有三种方式,不仅仅只有医保,还包括商保和自费。

医保、商保和自费三个蛋糕都是在增大的,比如2015年整体开支大概是1.4万亿,2019年已经到2.3万亿了。

除了医保,商保和自费两种力量也不能小觑。

商保这几年基本上涨了快200%。

自费的话,前几年药品市场总规模1.4万亿,其中8000亿是医保支付的,另外还有6000亿是个人支付。

尤其是很多好药,只要价格下来了,支付得起了,个人自费也会买单,毕竟这是一个真正的“刚需”。

因此,无论是从支付比例还是具体支付渠道来看,医药行业整个蛋糕都是在变大的。

那大家为什么看到的是哀鸿遍野?那是因为,结构在调整,也就是分蛋糕在变

以下数据没有任何意义,单纯帮助理解:

假设药品销售这个总盘子是100,目前仿制药40,中药和辅助药30,进口药25,创新药5。

未来总盘子增加到130,仿制药增加到70,但利润率大幅下降,满足大量普通民众基础的医疗健康需求,中药和辅助药10,进口药30,创新药20。

所以未来并不是简单的投医药指数就能有收益的时代。

尤其是A股,存在大量的仿制药、中药和辅助药企业,按照正常的逻辑,他们通过高昂的销售费用,挤占了理应得到治疗的病人的医药费用。

这些是会被政策慢慢打压,直到退出市场。

而例如创新药之类的企业,会随着技术投入不断成长,获得医药行业扩容+创新药高速成长+进口药替代三重红利,进而展望国际化。

相信在中国这样“内卷”的国度,会出现这样的企业会比较高,就像华为一样。


五、后记

最早的投资者,往往是通过产品销量来进行判断。

比如茅台,那时候很多人蹲在厂区门口,数出来的大卡车,就大概可以估算销量。

但是随着投资者越来越聪明,投资已经不能通过跟踪来决策了。

如果你跟踪企业财报、跟踪产品价格、跟踪产品销量。

你会发现,医药行业销量大增,但是价格大跌且利润大降。

即使是一直的尖子生恒瑞医药,也没有逃过股价接近腰斩的命运。

但是要想获得好的收益,必须提高自己的认知。

别人在第一层,你得在第二层。

别人在第二层,你得在第三层。

跟踪只是用来验证你的认知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再进行反思。

多年以后,我将重新回顾这篇文章,看看逻辑是否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医药行业   日本   美国   医保   中国   蛋糕   逻辑   费用   药品   医疗   医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