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题


潭柘寺

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即公元307年, 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再由于历代皇室对潭柘寺推崇备至,使它成为北京最大的皇家寺院,因此就有“先有潭柘寺, 后有北京城”之说。前不久,我从车公庄乘地铁到达苹果园,然后转乘开往潭柘寺的931路公交车,全程约两个半小时,终于到达潭柘寺。

来潭柘寺游览的人不算少,除了像我这样乘坐公交车来的,还有许多人开着私家车前来。人多的像潭柘寺大雄宝殿前的旺盛的香火。佛门原本是清静之地,硬是被我等这样浮躁的人破了规矩。好在潭柘寺守着自己的底线——历代法师圆寂的塔林没有开放,一片幽寂。我不愿惊扰在塔内长眠的大师们,于是从塔林的围墙边静静地走过。

多年来,我每到一个景区之前,都预先设定好游览目标,如果时间宽裕,再参观其它,这样也不完全显得走马观花。游览潭柘寺也是如此,我的主要目标是参观“帝王树”和“公主拜砖”。

来到大雄宝殿宽敞的庭院,我看到了那棵闻名遐迩、植于唐代贞观年间的银杏树。虽然这棵高达40余米、直径4米有余、有着1400多岁高龄的银杏树在潭柘寺内并非树龄最长,但它无疑是最有名的。原因来源于两个传说,一种传说是,在清代每有一位新皇帝继位登基,从这棵银杏树的根部都会长处一枝新干来,以后逐渐与老干合为一体;另一传说是,当年乾隆皇帝来寺游玩时,曾御封此树为“帝王树”。20世纪60年代初期,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的爱新觉罗·溥仪到潭柘寺参观,手指着“帝王树”上东北侧一根未与主干相合的细干,戏谑地说:“这棵小树就是我,因为我不成材,所以它才长成了歪脖子树”。

行至潭柘寺方丈室前,我又见到了两株侧柏,可谓粗可数围、树干笔直、直插云天,显得十分挺拔和壮观。观其树,虽千年有余,却仍生机盎然。据说这两棵“千年柏”与潭柘寺同龄,是华北地区最古老的侧柏,比“帝王树”还要年长300岁,所以一直享有“华北柏树王”之誉。

看过树,我便要通过一块地砖,来拜访具有传奇色彩的妙严法师的神灵了。

妙严法师本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据《北京史》载,1260年,忽必烈与弟弟阿里不哥展开汗位争夺战。忽必烈以燕京(今北京)为基地,打败了代表草原贵族保守势力的阿里不哥,在燕京“修建宫室,分立省部”。1264年将燕京改名为中都,1272年2月改中都为大都,1274年正月,宫阙告成,忽必烈始御正殿,受诸王百官朝贺。而先前紧随父王忽必烈出征鏖战、叱诧风云的女将军的妙严公主,此时为了替父皇和自己在战争中大肆的杀戮进行赎罪,毅然决绝地抛弃金枝玉叶的身份和锦衣玉食的生活,远离权势,来到潭柘寺剃度出家。妙严每日在潭柘寺里跪拜诵经,黄卷青灯,夜雨秋窗,“礼忏观音”,年深日久,竟把殿内的一块铺地方砖磨出了两个深深的脚窝!我默默地凝视着观音殿内供奉的妙严公主昔日的“拜砖”,不禁为其诚心深深感动。后来妙严法师终老于潭柘寺中,其墓塔就在寺前的塔院内,据说墓塔上还刻有“妙严大师之灵塔”的碑文。我相信,妙严公主昔日放弃富贵,远离权势,出家潭柘寺,追求的就是一种空灵的境界。如今,她的神灵,一定是宁静的,静如秋水。

潭柘寺之名,源于寺后有一“龙潭”和大量的柘树,所以一直被人们俗称“潭柘寺”。潭柘寺在西晋始建时名叫“嘉福寺”,明代被宣宗皇帝赐名为“龙泉寺”,明英宗在天顺元年“敕改仍名嘉福寺”,清代被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至今依然挂着“敕建岫云禅寺”黄边蓝字的匾额。看来,潭柘寺是北京地区最大的皇家寺院,果真名不虚传啊。


景山

在北京故宫正北方向,有一座山。不用问,那就是景山了。

景山是明清两代皇宫的重要地理位置之一。在明代之前, 景山只是一座小土丘,当时名叫“青山”。明代时,这里曾经堆过煤,在军事上防备京城遭受外敌围困时作为燃料之用,因而又称“煤山”。“靖难之变”后,明成祖朱棣(即永乐皇帝)在北京修建皇宫、城池时,依据“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紫禁城之北乃是玄武之位,应该有山”之说,将挖掘护城河以及北海、南海的泥土堆积在青山上,并形成五座山峰,所以又有人称青山为“万岁山”。清顺治十二年,“万岁山”被改名为“景山”。乾隆年间,又分别在景山五座山峰上建造了华美的万春亭、观妙亭、辑芳亭、周赏亭、富览亭。

明成祖朱棣修建“万岁山”,最初的愿望是美好的。然而,无情的历史却没有将大明王朝“万岁”下去。1644年3月19日,当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即将攻进紫禁城时,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逼迫皇后自尽,并亲手砍杀数位妃嫔、公主后,顾不得宫内大乱,穿过御花园,一路衣冠不整地奔向煤山,据说他当时连脚上的龙靴都跑掉了。崇祯来到煤山东麓的一棵歪脖子槐树下,咬破手指,在衣衫上写下遗诏,“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然后在太监王承恩的随侍下,自缢身亡。如今,在景山的东坡,立有一块民国时期的“明思宗殉国处”的石碑。石碑的旁边,还立着一块高约三米、用汉白玉石料刻制的“明思宗殉国三百年纪念之碑”。

满清的顺治皇帝住进紫禁城后,为安抚民心,特命人将煤山那棵崇祯上吊的歪脖子槐树定为“罪槐”,并在槐树上围了一条铁锁链以示惩戒。我曾经读过一段历史回忆录,说杜聿明和沈醉邀请溥仪游览“老家”故宫时,溥仪对杜聿明和沈醉说他从来没去过景山。原因是溥仪在孩童时期,身不由己被慈禧太后指定为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的小皇帝(即宣统皇帝),有人对他说景山是崇祯皇帝自尽的不祥之地。至于那棵古槐树的命运,是文革期间来北京串联的红卫兵们争相攀爬,折其枝,剥其皮,致使古槐凄惨枯死。

溥仪虽然没有去过景山,但景山却对他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占领唯一可以俯瞰皇宫紫禁城的景山,并在山上架设大炮,将18岁的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的溥仪驱逐出故宫。景山,亲眼见证了明清两代王朝的衰落。

如今,处于京城中心的景山,正以它特有的历史变化,特有的地理位置,让后人无限追想明清王朝的神秘故事、神秘传奇……


珍妃井

这口井,是有着历史的。它诞生于大明王朝,至于详细年代,已经无从可考。我只知道,从清兵入关、顺治皇帝迈进紫禁城的那天起,这口井就无言地属于另一个朝代了。

不难想象,当时,这口皇家井的水是多么的清澈甘冽呵。夏天,那水是拔凉拔凉的,喝了,沁心脾;冬天,那水是温和温和的,喝了,润肺腑。有了井水的滋养,后宫里的妃啊嫔的,还有乖巧玲珑的小宫女,个个容颜似玉。美,真美!她们整天被小太监们竖着拇指夸着,乐得都找不到北京的北了。

人啊,一被夸,就容易得意忘形。大清朝也是如此。1900年,那些黄头发、蓝眼睛的家伙,找准了华夏的软肋,一改对“天朝”的“毕恭毕敬”,凭着洋枪洋炮,侵入中国,一直打到北京。紫禁城外,饱受外夷侵辱;而紫禁城内的那口水井,亦面临着一场空前的耻辱。这场耻辱,来自慈禧“老佛爷”的丑陋与狰狞。

珍妃,一个让光绪万般宠爱的女子,为了皇帝的事业,以自己羸弱的力量,主张并支持光绪按照康有为等人的建议,“戊戌变法”,以强国力,抵御外辱。然而,变法却被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无情地扼杀。“老佛爷”一道懿旨,“戊戌六君子”便掉了脑袋,暴尸菜市口。光绪、珍妃被幽禁两处,不能相见。

把历史的时针拨回到112年前。那一年的那一天,珍妃的噩运来临了。当八国联军快要打到紫禁城的时候,慈禧特别的恐慌,她得逃命。临逃前,竟还故作镇定地找珍妃谈话,谈着谈着,由于话不投机,慈禧便失去了耐性,气急败坏之下,命太监将珍妃投入井里。当时紫禁城的天空是湛蓝还是昏暗,我不知道,但我能够强烈地感到,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转眼化作一股怨气,从井中直冲霄汉!

此后,珍妃就在那口井中孤寂地死着,孤寂地死到了第二年。那天,珍妃的姐姐瑾妃及家人在肝肠寸断、失声恸哭下,将珍妃的尸体从井中打捞上来。对于一个死去的人,朝廷似乎动了恻隐之心,以贵妃葬礼待之。至此,珍妃才算有了安息之地。那口原本无名水井,亦被人称为“珍妃井”。

立于珍妃井前,我的心情无法入静。想想珍妃,一个十三岁就入宫的女孩儿,在二十五岁的芳龄,惨烈地死在了封建王朝的权力之下,怎么说都不怪她。珍妃罹难前,同唐代的杨玉环一样,“君王掩面救不得”。连光绪皇帝都救不了珍妃,珍妃自己又怎可与一手遮天的封建权力抗衡呢?

无可奈何花落去,皇宫枯井葬芳魂。珍妃井,使后人怀念珍妃。珍妃不仅死得壮烈,而且死得绝伦——她有一副令人钦佩的硬骨头。

沧桑的珍妃井,无尽悲凉地为珍妃作证,永远,永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塔林   崇祯   北京   紫禁城   燕京   光绪   王朝   槐树   皇帝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