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寺灵岩揽胜:宛平八景之一

天泉寺位于京西门头沟的南庄村,创建于明代,清代多次重修,初称“大悲庵”,清乾隆时称“天泉寺”。滴水岩为明清时期的著名景点,康熙年间的《宛平县志》将其列为宛平八景之“灵岩揽胜”,滴水岩山势峭拔,壁立千仞,岩下凹5米,高30余米,如“巨灵覆掌,横掩天空”岩顶水滴飘落如万点梅花,清脆悦耳!

网络图片

顺着109国道经过谷山村后,右转穿过妙峰山大牌楼后再行驶8公里左右的山路,过了南庄村后,道路左侧的弯道旁,可以看到“直行滴水岩,右转妙峰山”的路标指示牌。

盘山公路的左边有个小木屋,小木屋的南侧有个小的路边空地,可以停车。因为是工作日,游人较少正好停放车辆。路边靠近山体一侧的路边,有“滴水岩”石碑。

“滴水岩”石碑的北侧有一道进出车辆的闸口,但是闸口是封闭的,车辆无法进入。

从闸口的右侧有条小路可以绕过闸口进入到里面。进入闸口后,有一所“禁止烟火”的简易房屋,房屋的墙根下沙发上有时会有人坐着,一开始以为是要拦阻游客进入。但应该是附近的村民在此晒太阳。我进入后,故意上前询问了一下前往滴水岩的路线。老人告诉我,沿着路走,有路标。于是我就大大方方的往前走了。

简易房屋左手边是进山的大路,完全可以开车上去,但由于门口的闸门车辆无法进入,只好徒步前行了。

顺弯左转前行,前面有两块大石,二虎把门呀。

沿着砂石路继续前行,不远处是砂石工地,蓝天映衬着裸露的岩石,也颇为壮观。

砂石料场的右手边有着明显的前行箭头指示方向。

过了砂石料场,右侧的山石崖壁上开始出现红漆路标,指示前行距滴水岩还有3120米。

按照路标之引,继续前行,有一处岔路口

右侧的路口两侧有明显的黑色箭头指示前行方向。

顺着路标指示的方向,继续前行,转过山弯之后,右侧崖壁上的路标显示“距离滴水岩2570米”。

因为是冬季,山路两侧的树木相对枯萎,地面是砂石路,虽然有些枯燥,但山形还是比较有特点的。

继续前行,砂石路变成石板砂浆路,前行不远,右侧的山石上又出现了“距离滴水岩1720米”的路标。

如果是夏秋季,尽管两侧没有什么景点,但是穿行在山谷中,绿荫遮天蔽日应该景色也是不错的。

前边又看到了“距离滴水岩1570米”的路标。

顺着山路继续前行,路的尽头貌似是个丁字路口,还在犹豫到了路口往那边走。

实际上是个假丁字路口,顺路左转向,沿着山路继续参天林木中前行。

湛蓝的蓝天映衬着婀娜的树枝。


转过山弯,路的左边出现了和入口一样的“滴水岩·天泉寺”的景区介绍牌。从闸口进入至此徒步大约在一小时左右。

再往前,就看到了登山的石阶。这里才正式进入景区了。如果开车进来,车只能到此了。

顺着登山步道开始登山,右侧有个小型拱门,应该是山谷排水的涵洞。

登山台阶后,左侧的转角处有一酷似石猴的奇石。

右边有一石质底座。具体做什么用的无从查考。

沿着登山步道继续上行。

山道的右侧石块上再次出现了“距离滴水岩1050米”路标指示。

经过1050米的路标,前方是个休息平台,平台靠近山体的一侧有着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一片青檀林。青檀林位于滴水岩东面,峡谷尽头,面积约有1平方公里,是沿着西面的高出山坡向东侧的坡下面自然生长。

宣纸中有一种名叫“四尺丹”的,就是为了纪念孔丹,一直流传至今。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东汉造纸家蔡伦死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很想造出一种世上最好的纸,为师傅画像修谱,以表怀念之情。但年复一年难以如愿。一天,孔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倒在溪边。

由于终年日晒水洗,树皮已腐烂变白,露出一缕缕修长洁净的纤维,孔丹取之造纸,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一种质地绝妙的纸来,这便是后来有名的宣纸。

从青檀林往上的山路,虽然是石阶,但不明白为什么山路两侧的护栏换成了铁质(或钢制),也许出于所谓的结实耐用吧。

顺着山路上行不远就是基本就是平路了,所以整体爬升难度不大。

山路右侧的崖壁经常出现不同形状和大小的洞穴。

继续前行,就可以看到修建在山道上的天泉寺山门,山门前从崖壁上长出一枝形状怪异的古崖柏。

据村里的老一辈人讲,在他们小时候它的根茎枝梢就已经这么大了,至今年轮未知。它以石为母,以露为餐,吸翠霞而为娇,扣之有声,闻之有香。吸天地精气,沧桑道劲,历经岁月洗礼,造型独特。其摇曳之姿,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好似向前来进香礼佛游玩的人们致来迎客之意,也在向人们诉说着滴水岩天泉寺莫测的历史。

天泉寺山门修建在山道上,顶部镌刻着“天泉寺”三字。


天泉寺山门所处位置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味道。

进入天泉寺山门,一路前行,右侧山崖的崖壁上有着巨大的洞穴。据说此处是窦尔敦藏身洞。

网络图片

窦尔敦(原名窦开山),乳名二东。他上有长兄,排行第二,长得虎背熊腰,故又叫窦二敦,河北献县人。

网络图片

窦尔敦出身贫苦,其父窦志忠系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部下的将领。为清代侠义公安小说《施公案全传》和《彭公案》、京剧《盗御马》和连环套中的豪侠。最后被清政府处死。

网络图片

传说窦尔敦劫银比武之后负伤逃脱,在抵抗清兵追捕的时候进入燕山山脉一带,在一个三面环山的地方安营扎寨,在此扩展义军,铜清廷抗争,这时他的义军已经发展到了一万余人。有一次,清太尉梁九功乘御赐骏马至围场行猎,窦得知后,只身下山,潜入梁营中盗走御马。我们现在看到的山坳,就是传说窦尔敦曾经抵御清兵藏身的地方。

顺着山道蜿蜒前行,远远可以看到一片庙宇,就应该是天泉寺了。

滴水岩的庙宇建于明代,初名“大悲庵”,清代时改称“天泉寺”。

寺庙的进口有一棵千年神檀,众山环绕着天泉寺,在大雄宝殿前,峭峰绝壁的环抱里,生长有棵千年古檀树,该是镇寺之宝了:也令寺院史有佐证;浮有沉香。

青檀树又名掉皮榆,为中国特产树种,在北方十分罕见。因为它对地质要求非常高,必须生长在含钙量47%-50%之间的石灰岩中,周围土质要潮湿多睡。天泉寺这棵古青檀能在干旱的华北地区存活下来,而且一活就千年,叫它神檀,尤不为过。

更为神奇的是,方圆一公里沟壑中,是一大片毛,参天的青檀林。而且都是神檀的子子孙孙,超过一公里绝无檀树。据传说,青檀树移植到最近的南庄村,都无存活。真乃“神檀”。

天泉寺有东西配殿二间,小式硬山元宝顶。寺内有铁香炉,高0.3米。口径0.25米,铸文“天泉寺”,另有明代铁磬一个,铁佛一尊,铁蜡扦两个

据《天泉寺碑》碑文记载:“观世音大士法堂前,上有云石、浮岚,灵源如注,瞻仰者咸云天所存留,特此献立水池一座,法雨频施,洗七心之欲,清流普及,应扫八垢之尘。”


。2009年曾进行维护修缮,目前有天泉寺正殿一间,供奉释迦摩尼,殿内两侧壁画描绘的是十八罗汉图,惟妙惟肖。


东西耳房各一间,配有铸铁香炉一个。

从天泉寺的东配殿穿出,就是溶洞。


溶洞主洞为钟古洞,曾供奉有关帝像。

可容纳千人,岩壁为灵幻奇效的钟乳石,洞内有一“龙床”,龙头、龙身、龙爪、龙鳞一样不少,长2.6米1,宽1.5米,上有鱼鳞状花纹,传说有龙蛰居其中。尽头为一深潭,洞顶滴水入潭,四季不竭,清澈见底。

滴米洞:传说滴水岩原来叫“滴米洞”,现今滴水的地方原来有大小两个孔,每当滴水岩寺庙里准备做饭的时候,大孔往外溢豆子,小孔往外流米,流出的豆子和米不多不少,正好够寺里僧人吃的。有一天一个小和尚又到洞里去接米和豆子,准备做午饭,他嫌米和豆子流得太慢,就爬上洞去凿那个孔,结果孔虽然凿大了,可却只流水而不流米和豆子了。

从滴米洞出来可沿一小段下行石阶,来到天泉寺下面的一个小平台,平台的右侧有一通莲花底座的功德碑,

,因年久风化,碑文已难以辨认,碑头两面刻有“功德圆满”“万古流芳”的字样。

从平台的左侧上行就到天泉寺的西配殿,从西配殿穿行而过,就是通往滴水岩的山道。

山道的右侧有一洞穴,洞内悬挂着初冬而形成的冰锥。

山洞与山道的连接处,有几节断裂的石碑和石刻,石碑上也同样刻有“万古流芳”。

继续上行就是半山腰上的滴水岩。

殿里供奉的是千手观音,匾额上写着“灵岩揽胜”。两侧画有成佛的画像。

滴水岩在半山腰上,巨大的山岩向内凹进,内侧是山洞,洞口宽约12米,高约10余米。洞顶岩石极平坦,无数晶莹的水珠覆在洞顶,或静止或滚动,水珠万千点,垂下水丝亦万千条。清风吹过水丝拂面,如云似雾,在阳光映射下现出绚丽的七彩长虹。地下有小水潭,水滴落下叮咚悦耳,潭边绿苔如茵,青翠可爱。冬季滴水落下,形成巨大的冰柱,晶莹剔透,姿态万千。这里林木葱郁,无论多旱的天,此洞水珠从未枯竭过,滴水岩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虽然是初冬,但受山里气候的影响,大殿前的莲花盆已被滴水成冰所包裹。迎面就是一个大冰座。背面会可以看出是莲花盆。

至此就可以原路返回了。全程大约八公里,徒步三小时左右。

2022年12月1日

谢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天泉   配殿   闸口   崖壁   山道   山门   石碑   路标   豆子   山路   千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