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形势不好,老百姓的储蓄就会增加

以前有一次,我说过一句话:赚钱越难,老百姓留在手头上的钱,就会越多。很多人认为此话逻辑不通,给我一顿臭骂。

其实,这是现实,是谁也颠覆不了的规律性现象。

请看一组数据:

今年一至三季度,全国新增居民储蓄存款十三点二一万亿。

去年同期是八点四九万亿。

前年同期是九点九五万亿。

大前年同期是八点五三万亿。

而2018年同期,只有五点六四万亿。

再往前推,2017年全年居民储蓄存款,只增加了四点五五亿。

什么概念呢?今年前三个季度老百姓增加的储蓄存款,是2017年全年的三倍还多。

这还是在银行储蓄利息大幅度下调的情况下。

是老百姓挣钱多了花不完了吗?非也。这正好说明,越是挣不到钱,老百姓手上,就越是有钱。

老百姓过日子,过了今天还得过明天。因此,老百姓会对明天有一个预期。如果预期乐观,手上的钱就会多花。如果预期不那么乐观,手上的钱就会少花。如果预期很悲观,他们就会尽量存起来不花。老百姓要为不确定的明天未雨绸缪。

所以,增加的储蓄,大都是防备性的。也就是,越没钱越要存钱。说到底,这是一个对未来生活缺乏安全感的问题。

如果安全感降低了甚至丧失了,老百姓就不敢消费了,企业也就不敢生产了,经济运行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地来了。

过程如下:企业经营遇到困难,老百姓的收入跟着不乐观。老百姓收入预期不好,于是捂紧钱包。老百姓捂紧钱包减少消费,企业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于是更加困难。企业更加困难,老百姓的预期更加悲观,于是把钱包捂得更紧。老百姓钱包捂得更紧,企业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就更加困难……

可见,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度上升,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它恰恰说明,经济运行遇到了困难,而且前景不明朗。

由此可见,解决经济危机最重要的治本之策,是提升老百姓生活消费的安全感,让老百姓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后顾之忧,敢于花钱。这样,才能打破经济运行的肠梗阻,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经济危机就不可能产生了。

我们常说,在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这句话当然是对的。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信心的树立不是靠嘴巴喊得出来的,必须用消除老百姓不安全感的一个个有针对性的、扎实有效的举措树立起来。

如果不能设法搬掉压在老百姓身上的几座大山,如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不能解决老百姓生活的后顾之忧,就不可能让老百姓树立起牢固的信心,经济将始终在脆弱的轨道上运行,经济发展的韧性,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问题,正在引起重视,我们还有机会。我对未来仍然抱有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老百姓   经济危机   经济形势   同期   安全感   钱包   手上   信心   居民   困难   不好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