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静默,孩子的心理问题如何引导?

#头条创作挑战赛# 小区封了,居家静默,大人在线办公,孩子直播上课,问题很多。解封的时间不定,大人越来越焦躁,很难像平常一样耐心,特别在对待孩子方面。

困在家里,没有办法缓解疫情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难免就会出问题。只是身在其中,自己一时难以察觉,前天孩子突然问了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反思。

他问:爸爸,如果一个人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会怎么样?

他的情绪有点低落,但是他很期待,好像这个问题想了很久了,自己找不到答案。

我脑子里迅速回想,今天和他说过的所有的话题,最能让他联想到这个问题的,应该是早上他不想去排队做核酸,磨磨蹭蹭地拖时间,我就很严厉地吓唬他:如果不去做核酸,可能会被误会感染了新冠病毒,然后就会一个人被带走隔离,爸爸妈妈也不能一起去。

他非常沮丧地跟着去了。

我知道这样说不对,但是我没法跟他解释,为什么每天必须要做核酸检测,为什么那么多人冒着感染的风险去做核酸,为什么不能好好地在家里哪里也不去。

我的理论水平和生活经验都不足以让我去给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解释这些成人世界的复杂规则。

所以,他问了我一个这样的问题,关于生死。


我快速地想该怎么回答他,快速地组织语言。

我说如果一个人不在这个世界上了,无论是什么原因,他的亲人朋友,喜欢他爱他的人,都会难过、伤心,会怀念他。所以,我们为了他们的关爱,也要好好保重自己,保护好自己。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他想要的答案,他只是嗯了一声。像这种“为了家人的期待,要做好自己”的鸡汤,我煮过太多了,估计他也是听多了不新鲜了。

我在心里叹了口气,知道这是还不够,这种问题一旦思考了,落点就得超越生死,所以我只好继续说:但是无论是我们人类,还是其他,小如病毒大到蓝鲸,对于这个世界——我们生活的地球来说,都是一样的渺小,所以无论是谁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个世界都一样运转,都不会有什么什么改变,除非我们有特别的经历让我们的眼光和胸怀更宽广。比如,如果我们能离开地球,像宇航员,他们在空间站看地球就是一个蓝色的球,太阳系里有很多的星球,地球也只是其中之一,而我们不断向宇宙探索,去发现更多新的世界,就会让我们人类不再渺小。或者我们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能为这个世界做一些贡献的人,能改变这个世界,那么我们也会超脱一个人的渺小。

一通临场发挥,总算结束了这个话题。孩子吃完饭表现得活泼了些,不知道他又思考了什么。

我大体能理解他情绪的源头。

疫情之初,他还是个无忧无虑的小孩子,幼儿园里也没有学业压力,不时地被关在家里,他觉得像放假一样,爸爸妈妈不上班都在家里陪他。

后来慢慢地发生了变化,他需要在家上课,他面对爸爸妈妈的时间变多了,而爸爸妈妈对他的要求也变多了。要求他按时上网课,按时完成作业,还要在家里做枯燥的体育锻炼打卡,要求他自律,还要求不管他在干什么,开不开心,都必须要去做核酸检测。

他想抗议,他开始过早地表现出叛逆,但是爸爸妈妈或粗暴、暴躁地批评他、训他,或语重心长、痛心疾首地跟他聊天、谈话,希望他可以理解当前的形势、大人的为难、生活的压力,还有来自病毒的恐惧。

爸爸妈妈无奈且焦虑地应对种种变化,他也被感染到,但是他也不知道怎么发泄这些情绪,不能去外面疯玩去消耗多余的精力体力,不能和老师以及同龄的同学聊天、瞎扯在集体中寻找认同和答案,他越理解大人,就越变得深沉,最终选择自己去思考,思考超出他思维水平的问题。

希望他懂事,能让我们省心。可是,他变得太懂事,又让人觉得心疼。

我知道对于很多人来说,生活的压力已经很大了,孩子的心心理问题就不算最终的事了。

在疫情这几年长大的孩子,他们终究会被烙上这段时间的印迹,有正也有负。

但是,恰恰是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能结束,才应该细水长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我们当家长的有没有这个水平。

我看了不少教育专家的视频,文章,可是我却不会用,因为孩子不是严格按照专家的范例长的,有一点出入,教育的方法就执行不下去。

我只好随机应变了。

1.缺乏同龄人的交往会让孩子觉得孤独。

前几天,还可以到小区里散步的时候,他遇见了两个同班同学,他表现出了非常大的热情,也没聊什么有营养的东西,就笑啊闹啊跑啊跳啊,那种开心快乐很久没有过了。

我看了很感慨,但一会儿之后我就粗暴地把他带回了家,因为我临时有工作找。

他很不开心,不愿意马上走,跟我闹别扭,沟通无果后我发了火,硬拽着回了家。

其实,我心里很愧疚,但是更多的是无奈。晚饭后,我认真地向他道歉。也没有解释太多理由就是我做得不对。

但是如何,改善他一个人在家,因为缺少同龄的人交往而孤独的问题,我并没有好的办法。有时候,孩子并不需要大人。

我们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他和同龄人交流,哪怕视频聊天也行。家里的亲戚差不年纪的孩子,都是交流对象。

每天也一定会和他交流,也不是刻意安排,就是每到他有问题要提问的时候,不管多忙,我们都会抽出时间来,好好地回答或探讨,不随便敷衍,让他有被尊重的感觉。

有时候,大人也降智一下,把自己放在孩子的思维水平上去沟通,效果也很好,比如反向撒娇,或者重复他的错误,承认自己笨,甚至把孩子的错误也一部分拉到自己身上:都怪爸爸没有把好的东西遗传给你,那我们一起努力好不好?

2.得不到更多关注他会失落。

没有孩子喜欢直播网课,无论学习好不好。

我发现他上网课很不专心,这次没有着急批评他,先问他。原来是老师很少提问他。在学校上课时,他是所有老师都喜欢的学生,经常被叫起来示范回答问题。老师们也隔三差五地在群里直接表扬他。

但是,上网课后,老师提问的就少了。

我只好给他解释,首先上网课,老师要保证大多数同学都能懂。所以他会提问他认为没那么快学会的同学。如果老师提问得少,那可能说明在老师心中,你是一听就懂,很快就能学会的学生。

孩子听了有些变化,然后我又趁热打铁,说:你还可以在老师提问的时候,快速地回答,就像老师在提问你一样。上网课你的声音不会影响其他同学,你还可以比比看,你和被提问的同学谁回答得快。是不是也很有成就感。

这个建议他也愉快地听了,不光学会了抢答(老师不提问的时候麦克风都是关闭的),还学会了吐槽其他同学。对于关系好的同学回答对了问题,他也替他们高兴。这样一来网课变得有趣多了。

由此我还想到更多。

昨天下楼去“抢购”,排队耗时较久,半路听说单元楼也要封了,回家后身心俱疲。

一进家门,孩子就安排了一场惊喜。他把所有的灯都关上,把一个透明盒子放在手机上,盒子底部涂了几种不同颜色,手机的灯打开,彩色的光束通过盒子投射到天花板上,效果非常好。

他说:爸爸,看,这是我的灯光秀!

我很感动,为这份创意,也为他这份心,刚才的疲惫一扫而光,狠狠地夸了他一番,他的成就感爆棚,我也被治愈了一下。

3.他对自律本能的抗拒

他在学校里是老师公认的好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午饭每次都光盘、午休从来没有让老师操过心。

我们常常着,感觉老师像在表扬别的孩子,因为他在家里完全一点也不这样,完全相反的状态:早上赖床、吃饭挑食、洗刷磨叽、做事拖拉、日常邋遢,我们这样说,老师也不信。

居家期间更严重,在学校里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彻底还给老师了。

我们说多了,他嫌我们唠叨,再多说,就起冲突,最后往往是我们批他一顿,他眼泪汪汪地觉得很委屈。

有一次,他问:为什么要给我这么大压力?

如果按照平常的作风,我要给他扯半天,好习惯养成好性格啦……但是我突然来了灵感:想不想把压力给我们,让自己轻松?

他很感兴趣:想!

我说:你这样,明天比我们早起一会儿,催促着我们起床,做饭,给你准备上网课的东西,你每一步都比我们平时催你提前一点,你体验一下会不会有不同感受。

他考虑了下,眼睛放光:好!

第二天一早,果然起得比我们早,一路催促。“你们还不起床做饭我要上网课了”“做饭太慢了,我脸早就洗好了,快点啊,影响我吃饭上网课了”“网速不稳定啊,不能弄得更好点吗”“老师家里的网不行吗?不行让老师换个网络吧”。

我问他:压力给到别人的感觉怎么样?

他说:爽。

我顺着说:把压力给到他别人是很爽,但前提是一定自己先做好,这样才能没有心理负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这个道理。

他眼睛亮亮的:我懂了爸爸。

当然,他说他懂了并不是真的懂了,也不定能坚持做到。但他体验过,有些感觉就忘不掉了。所以,一旦他拖拉,我就说:压力,压力,我没感受到压力!

他就赶紧去做,特别是作业,主动完成得多了。再比如刷牙,以前都是我们催他,现在他主动帮我们挤好牙膏,把杯子端到我们面前,当面看着我们刷。

4.警惕某些好习惯的副作用

孩子喜欢看书,平时只要完成了作业,就搬出书来看,我们是很欣慰的,但是,副作用也很大,已经濒临近视了。

老师再三强调,一定要注意保护眼睛。但是我们居家办公,也不是一天12小时盯着他,他不声不响不作妖,安安静静看书,我们本来就求之不得啊。

其他朋友同事都羡慕,你们家的孩子真省心。

虚荣心保持了一段时间后,觉得还是要干预一下,爱看书的副作用也不小。

在这样的居家环境里,在书中找到快乐和寄托不是坏事,但也怕他太沉溺于书的世界,会变得更内向,甚至自我封闭。同时,看书入迷也是件挺麻烦的事,他会不想吃饭,不想睡觉,不想被打断去做核酸,甚至还有“看书气”,我们如果干扰到他了,他就发脾气。

这也是个事啊。

平时上完了课,也不可能随时出门。那怎么办?我就鼓动他和我一起从窗户看外面。然后我们比赛,轮流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时间限制30秒。每次玩5-10分钟。

对面楼装了多少台空调外机?有一棵树只有一叶片子还是绿色的,你找到了吗?远处高层上有多块太阳能热水板?对面窗户里贴的广告有什么字?……

他可爱玩啦,每次都主动邀请我们。我和孩子妈妈谁有空谁陪孩子玩,有时候还一起玩。

最后这事,变成了全家人的期待,因为大人也想放松一下。

问题还有很多,大体先总结这些。以后再有什么再写再发。没有理论高度,没有专业解读,只有流水账,而且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

大家看看就好,如果有什么参考价值,也不妨试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孩子   核酸   这个世界   疫情   大人   爸爸   压力   同学   妈妈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