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从口出,避其祸须管住口(三)


一语道破。俗话说,看破不说破。看破,就是看穿真相,透过表象看清了事物的本来面目;但不说破,即使心里明白透亮,也三缄其口,嘴上不说出来。但是,生活中总有一些这样的人,看起来很聪明,什么事都瞒不过他的眼睛,都能被他一眼看穿;可他好表现自己,眼睛看穿了,心里也憋不住,必须当时说出来;有的还非得当着当事人的面说,以体现他比别人智商高人一筹。其实,有些事情,你心里明白就好,大家都心照不宣,不需要说出来。所谓“天机不可泄露”。有些事情说透了反而适得其反,遭人反感,甚至惹来祸端。

看破不说破,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智慧。理想的境界如雾里看花,难得糊涂才是真正的聪明人。唐·杜荀鹤《赠质上人》说:"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增广贤文》中说:“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俗语云:“话到嘴边留半句,事到临头让三分”、“饱经世故少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等等,都是告诫人们话多无益,多说惹祸。这些格言虽然有明哲保身的思想,属圆滑事故的处事哲学;但是,对保护自己,对大家和睦相处,未必不是好事。

三国时期的杨修,因为不懂看破不说破的道理,多次在曹操面前表现自己,最终害了自己的性命。杨修很有才能,起初很得曹操赏识,所以曹操把他留在身边任职。凭杨修的才能,依赖曹操的器重,他本来可以平步青云,富贵一生;但他自恃才高,自作聪明,不看对象,不分场合,不知收敛,一次次闯雷区,把曹操的所有用意全都捅破,硬生生惹出“园阔门”、“一盒酥”、“梦中杀人”、“鸡肋”等一系列事件来,不仅打了曹操的脸,更是犯了执政者的大忌。结果彻底惹怒了曹操。曹操忍无可忍,在“鸡肋”事件后,终于以扰乱军心的罪名杀了杨修。


口是心非。“口是心非”出自汉·桓谭《新论·辨惑》:“如非其人,口是而心非者,虽寸断支解,而道犹不出也。”它指的是嘴里说得很好,心里想的却是另一套,心与口完全不相一致。心直口快,喋喋不休,夸夸其谈等,还只是性格使然;而口是心非,则涉及到人品问题。人们非常痛恨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的人,因为与这种人交往、相处,你很难看清其本来面目,你常常会被其表面上的花言巧语所迷惑。你对他以诚相待,将心窝子都掏给他,以为他是你可以托付一生的朋友;可一旦到了关键时刻,他可能就会出卖你,甚至给你使绊子。

唐朝发动“安史之乱”的叛贼安禄山,本是个胡人。他狡诈多智,善于揣度别人的心意,懂得如何讨别人欢心。发迹之前,为了取得唐玄宗的信任和宠爱,他装作非常忠诚的样子,使出浑身解数讨得玄宗欢心,屡屡向玄宗表示他的忠心,甚至认比他年纪还小的杨贵妃做干妈。他的一切表现,让唐玄宗看起来都觉得比亲儿子还可靠。

但他这一切的所作所为都是表象。后来,机会来了,条件成熟了,他就露出了“庐山真面目”,联合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悍然发动了“安史之乱”。攻占了洛阳后,还自封“大燕皇帝”,狼子野心昭然若揭。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占领了长安。逼得唐玄宗狼狈逃窜。到了马嵬坡,随行的将士在愤怒中杀死了杨国忠,又逼使玄宗绞杀杨贵妃,然后匆匆南逃至四川。

  当然,像这种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的小人自然也没有好下场。后来叛军内部发生内讧,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亲手杀死了这个恶魔。再到后来,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也杀了父亲,不久又自杀。这场持续了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才宣告结束。


血口喷人。这个成语最初出自宋·晓莹《罗湖野录》卷二:"含血喷人,先污其口;百丈野狐,失头狂走。"后又叫做“血口喷人”,比喻心怀不善,恶毒地污蔑、攻击好人。这种人一开始就不安好心,居心叵测,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罔顾事实,不吝用莫须有的罪名,诬陷、攻击别人。

我们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人,生性尖酸刻薄,缺仁寡德,一肚子坏水。总喜欢找别人茬儿,而且根本不顾事实真相,老是用恶毒的语言喷你,甚至栽赃陷害你,把你置于绝地。这种人非常可怕,谁遇到谁倒霉。但是,这种人注定没有好结果,正如《罗湖野录》里说的,"含血喷人,自污其口”,你诬陷别人,首先你就已经暴露了自己的恶劣人品,败坏了自己的名声。

古代奸臣血口喷人、陷害忠良的例子不胜枚举。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岳飞,就是被奸臣秦桧和其夫人王氏一起陷害致死的。可以说秦桧夫妇是害死岳飞的罪魁祸首。岳飞父子带领岳家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秦桧夫妇一直主张和敌人议和,还他利用权势把岳飞从战场上召回,向宋高宗赵构屡进谗言,诬陷岳飞的兵权过大,有谋反的意向。王氏也火上浇油,和丈夫秦桧一唱一和。最终,昏聩的高宗下旨,给岳飞安上莫须有的罪名,处以斩决,致岳飞含冤而死。

秦桧不止害死岳飞一人,他多次结党营私,诬陷忠臣,排除异己,排斥抗金将士,残害了多少忠良。但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秦桧生前享尽荣华富贵;但是他在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也被宋高宗“抛弃”;死后家族成员全部被清退,家族失势。秦桧和妻子都被做成了雕像,跪在岳飞的墓前,世世代代受世人唾弃,可谓是遗臭万年。

祸从口出,原因很多,主要有这十个方面。说话是门艺术,很多人终其一生,也领悟不到真谛。笔者生性耿直,说话直来直去,吃过不少亏。虽然明知“祸从口出”,但还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得罪过一些人,经常遭人嫉恨。其实,这也是智商和情商双低的表现。

宋朝益州有个叫张咏的人,与当朝宰相寇准是至交,对寇准的弱点自然比较清楚。为了能帮老朋友改掉这个缺点,张咏很想找个机会劝寇准多读些书。因为寇准毕竟身为宰相,他的作为关系到天下的兴衰,理应有较高的学问。

恰巧不久,寇准因为一些事情到了陕西,而刚刚卸任的张咏也从成都到了这里。他乡遇故知,寇准专门设宴款待。二人畅饮了一番。相聚过后在郊外送别临分手的时候,寇准问张咏:老朋友就没什么教导我的话要说吗?张咏正想借此机会劝寇准多读一些书,话刚要出口,又觉得现在的寇准已是堂堂的朝中宰相,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毕竟身份悬殊,他怎么好直截了当地说当朝宰相没有学问呢?于是张咏略微沉吟了片刻,然后委婉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

当时听到这句话,寇准并没有立即明白张咏说这话的意思。回到相府,寇准立刻找出《汉书·霍光传》,从头到尾仔细地阅读了一遍。当他读到“光不学亡术,谋于大理”时,突然明白了老友的意思。于是自言自语地说:“此张公谓我矣!”意思是:这大概就是张咏要对我说的话吧。张咏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其实就想要借此书告诫寇准多读一些书,多明一些事理,以便更好地辅政朝纲。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倘若当时张咏直截了当地说“你要多读点书”,这对刚刚出任宰相的寇准来说,面子上肯定不好过;而且这话传出去还会影响寇准的形象。张咏了解寇准是个聪明的人,便简单地给了一句“《霍光传》 不可不读”的赠言,让其自悟,让当朝宰相愉快地接受了自己的建议,同时又不损害寇准的面子。

所以,善于说话,是处世的本领,是智慧的体现。做人欲常立身,就不能不注意谨言慎行,多留口德。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在说话之前,最好要记住这样一个原则:在任何地方和场合,开口之前必先三思,在什么场合、什么氛围、跟什么对象,应该说什么话,说不说,怎么说,都要好好考虑,以免祸从口出。

谨以此文与大家共勉。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祸从口出   忠良   含血喷人   血口喷人   安史之乱   当朝   口是心非   宰相   罪名   说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