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胃病必用三穴

胃病的中医治疗临床上主要是以中药治疗为主,比如临床常用的方剂有附子理中丸、归脾丸、平胃散,还有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都有助于对胃病进行调理,需要在医生的辨证下合理的进行应用。包括治疗胃寒、胃痛甚至出现胃火旺盛,这些症状表现方式不同,治疗方式也不一样,除了通过中药来进行治疗胃病之外,也可以考虑通过针灸、拔罐、刮痧等方式对于胃部进行调理。胃部的治疗一大部分在于患者自身的生活习惯改变,一小部分在于应用药物还有理疗方式进行辅助治疗,临床上生活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上应该适当的节制。

那么运用非药物疗法,首选针灸和点穴治疗为主,选择穴位是关键,今天详细解说胃三针:

胃痛针内关真是百发百中。

胃三针,组合穴名。由中脘、内关、足三里三穴组合而成。中脘位于脐上4寸。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足三里位于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主治各种胃病。中脘、内关直刺0.5-1寸。足三里直刺1-1.5寸。各以得气为度。

内关穴【位置】在掌后去腕二寸。

【取法】仰掌,于腕横纹上2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

【局部解剖】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掌皮支,最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主治】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

【配伍举例】《大成》食不下:内关、鱼际、三里;腹痛:内关、三里、中脘;胸满支肿:内关、膈俞。

中脘(募穴,八会之一——腑会)

【别名】上纪;太仓。

【位置】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甲乙》)

【取法】在脐上4寸,腹中线上,仰卧,于胸骨体下缘与脐中连线的中点处取穴。

【局部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翻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黄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 风,产后血晕。

足三里(合穴)【别名】下陵(《灵枢·本输》);鬼邪(《千金方》)。

【位置】在膝下三寸,胻外廉。

【取法】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嵴外侧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屈膝或平卧取穴。

【局部解剖】有胫骨前肌,外侧为趾长伸肌;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痢疾,疳疾;喘咳痰多;乳痈;头晕,耳鸣,心悸,气短;癫狂,妄笑,中风;脚气,水肿,膝胫疾痛,鼻疾,产妇血晕。

【配伍举例】《甲乙》热病先头重额痛,烦闷,热争则腰痛不可俛仰,腹胀食不化,饥不欲食,先取三里,后取太白、章门主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胃病   泻心汤   血晕   胫骨   肌腱   前臂   胃痛   静脉   神经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