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场四十年 凭什么成为“世界超市”

1982年,改革开放的暖风已经吹进第四年,浙江中部的小县城义乌仍十分平静。

在这里,“鸡毛换糖”已经传承了数百年,小商品交易也已经普遍存在,义乌人在“农民不能弃农经商、集市贸易不能经销工业品、个体不能批发销售”的禁令中摸索前行。

直到1982年9月5日,稠城镇湖清门小百货市场率先开放,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由此诞生。数万农民涌进城,加入到商品经济的时代洪流中。

从第一代到第六代市场,义乌创造了“莫名其妙、无中生有、点石成金”的市场奇迹,走出一条独特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功道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典型样本。

时间来到2022年,义乌市场已走过整整40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和反复的疫情下,这座以市场为基础的城市,正面临着关键的转型期。义乌人克服不利影响,主动改变思路寻求机会,在困难中开新局,逆势中求增长。

开端

11月24日,“改革先锋”谢高华雕像在义乌市委党校落成。中国义乌网记者 蒋守洋 摄

多年以后,站在“改革先锋”谢高华雕像前,义乌第一代经营户何海美回想起拦住县委书记讨回货物的那个下午。

那时的义乌是一个“两条马路七盏灯,一个喇叭响全城”的小县,县委大院也只有一个大食堂、一个大会堂和一个露天大厕所。

贫苦的义乌人凭着“鸡毛换糖”的手艺,做一点小百货生意。人们提着篮子、背着布包,逢“一四七”交易,慢慢自发形成了集市。

上世纪70年代末,何海美靠着卖电影《红楼梦》明星剧照,赚到了第一桶金,靠着“林妹妹”“宝哥哥”,何海美早在1981年就有了5万元存款。

和多数早期个体工商户一样,何海美都有过东躲西藏、和“打办”斗智斗勇的经历。

“打办”是“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简称,搞自由市场经营,要被有关部门禁、阻、限、关。

1979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明确指出“家庭副业和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不得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加以取缔”。

但在当时,义乌县政府对小百货经营态度是“上面没有开口,农民经营不支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采取“明管暗放”的办法来管理集贸市场的小百货经营。

1980年12月1日,义乌第一代经营户冯爱倩从义乌县稠城镇工商所领取了义乌县的第一个营业许可证,编号001。

回忆起那段被“打办”围追堵截的日子,冯爱倩至今还会掉眼泪。“明明自己有许可证,辛辛苦苦赚点小钱,怎么还成了‘投机倒把’了?”

何海美、冯爱倩等人决心讨个说法,于是有了“农妇与县委书记之争”的佳话,这个故事被演绎成了多个版本。

在一次被没收货物之后,何海美在马路上拦住了时任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想把被没收的东西拿回来。

让她想不到的是,在拦了谢高华的20多天后,她接到通知去义乌工人影剧院开会。大会上,谢高华明确表态:“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出了问题我负责,我宁可不要乌纱帽。”

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当时我已经打算放弃做生意了,听到这个话我热泪盈眶。”何海美回忆说。

在决定开放市场前,谢高华和县委班子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对义乌进行调查研究。

“当时市场上已经有几千种小商品了,市场一定要办,决定开放。”谢高华说。

1982年8月25日,由义乌县政府、稠城镇、义乌县工商局城阳工商所三级部门成立的“稠城镇整顿市场领导小组”下发了“一号通告”,宣布于当年9月5日起,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

湖清门稠城镇小百货市场(资料图)

这是全国第一个政府公开认可的市场,摊主经工商部门登记领取摊位证,就可以合法经商。

同年11月,义乌县政府发出《通告》: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1984年底,义乌县委县政府率先在全国制定了“兴商建县”的战略,确定商业为义乌县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同年12月6日,第二代义乌小商品市场——新马路市场建成,正式更名为义乌小商品市场。

探索

经过第一、第二代市场之后,义乌的发展道路已十分明晰。

1986年9月,义乌建成第三代小商品市场。10月,《人民日报》在头版对义乌进行报道,义乌开始进入全国人民的视野。

1992年,义乌小商品市场诞生十周年,第四代市场(篁园市场)开业。那一年,“义乌小商品市场”二次更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

当年2月28日,国务院举行全国十大市场新闻发布会,宣布1991年义乌小商品市场年成交额10.25亿元,排名全国十大市场榜首。此后,义乌小商品市场连续31年“霸榜”。

为什么义乌市场能成功?

电视剧《鸡毛飞上天》主角陈江河的原型之一、东银集团董事长陈萍分析:“因为义乌人勤劳、诚信,会做生意,另外很重要的原因是政策好,领导干部敢担当。改革开放刚开始那几年,大家都还在探索,义乌已经开始做了。”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澎湃新闻副总编辑胡宏伟长期关注义乌模式。他撰文指出:“政府的力量总是在义乌市场发展每一个关键的拐点时刻恰到好处地出手发力。义乌每一步都做对了,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崛起与辉煌成为了更大的必然。”

第四代篁园市场的建设被认为是义乌的关键节点之一。

当时,全国各地的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由于管理混乱、无序竞争等原因,大多数市场发展并不成功。义乌也面临着类似的难题。

1992年,义乌对市场经营品种全面实行“划行规市”制度,推动市场交易透明化公平竞争。

划行规市,就是按照商品品种,分门别类设置摊位,同类商品同一区块经营。顾客很快便能找到所需商品,并且可以货比三家,避免假冒伪劣和欺诈。

1992年第四代篁园市场(资料图)

这一制度在篁园市场得以落地,7000多个摊位,主要经营日用百货、针棉、线带、鞋类、纽扣、眼镜等。

已经是全国专业市场领跑者的义乌市场,绝大部分货源却来自外地,依靠代销赚取差价。经营低档次、低技术含量、低品牌附加值产品一直让义乌裹足不前。

义乌再次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

1993年,义乌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义乌制造”横空出世,袜业、饰品、拉链、针织内衣等特色产业在全国占据了重要地位。

坚持兴商建市,促进产业联动,注重城乡统筹,推进和谐发展,丰厚文化底蕴,力求党政有为,通过“义乌发展经验”,义乌小商品市场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从“买卖全国”逐渐成长为“买全球、卖全球”的“世界超市”。

进入新世纪,随着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义乌市场开始步入国际化的新阶段。

义乌国际商贸城。图源:义乌发布

2002年,义乌国际商贸城投入使用,这是义乌的第五代市场,也是全球单体面积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始于1995年的义乌小商品博览会,也在这一年更名为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且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展会。

到2005年,义乌国际贸易额首次超过国内贸易额,标志着义乌市场从以内贸为主转向外贸为主。

早期的市场经营户也开始了转型,纷纷进驻国际商贸城。2008年,何海美在国际商贸城三期有了自己的商铺“罕美”。

“罕美”包含了何海美和儿子金罕岗两个人的名字。何海美从最开始卖明星照片,转向了服装类。金罕岗则在此基础上,依托“世界超市”,让围巾贸易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母子两代人见证了义乌小商品市场40年的跨越式发展。

开放

每年,义乌都会迎来数以万计的全球客商,没有中断过,直到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来袭。

今年除夕前夕,在义乌的阿富汗客商李帅的中国朋友请他吃了一顿大餐,提前给他拜年。

疫情以来,李帅没有回过阿富汗。但在他看来,中国的春节很热闹,已经有了家的感觉。他会在中国过春节,聚餐、办活动,也爱去中国朋友家吃年夜饭。

2010年,李帅来中国读大学,2014年开始在义乌做贸易生意。他已经有一套娴熟的生意经:把中国的厨具、陶瓷和日用品运回阿富汗,又把松子、地毯等阿富汗特产运到中国来。

十年前,另一个远渡重洋的青年埃里克从非洲来到义乌。他在义乌求学,邂逅爱情,结婚生子。义乌不仅让他收获了事业,也收获了扎根中国的爱情和亲情。“我太喜欢义乌了。”他总这样说。

前几天,埃里克刚刚在金华签下200亿元的“义乌小商品采购项目”。他决心要帮更多的非洲客户从义乌买商品。如今,他的贸易公司每月往非洲送去30-40个海运集装箱,以每个集装箱28吨计,每月出货量约有千吨。

艾瑞克的这十年,正是义乌与世界深度“耦合”的十年。而走向改革的纵深处的义乌,要谋新,更要谋远。

从2012年起,国家在义乌先后开展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试点、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级改革试点。十年来,义乌出口增长5.4倍,进口增长10倍,电子商务交易增长6.1倍。

十年间,义乌全市快递业务量从2012年的不足1亿件上升至2021年的92.89亿件,快递量增长近百倍,全国城市排名从第八位上升至第二位,仅次于广东省广州市;在县级市中排名第一,年快递总量占全国总量的1/12。

义乌的改革经验,比别人看得更远,走得更快。2020年9月24日,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展区域正式挂牌,义乌正式迈入“自贸试验区时代”。两载春秋,芳华初绽,义乌自贸试验区建设频频迎来高光时刻。围绕贸易、运输、投资、资金、人员往来“五大自由”,义乌集成推进自贸试验区改革和建设。

这两年,埃里克做出了一个恰逢其时的正确决定——公司上线了电商平台,越来越多的非洲百姓,可以通过一根网线,轻松找到义乌好货,再由埃里克邮寄到家。而埃里克口中赞不绝口的中国电商,特别是在疫情之时感受最深。

“疫情期间,多亏有电商平台,还有畅通的海外物流,我们大部分的生意都能正常运转。”埃里克说。

2020年,疫情让外国客户无法到义乌找货,整合义乌市场7.5万商户及服务链产业上游200万中小微企业最具竞争力商品,Chinagoods平台应运而生。两年来,借助义乌布局在境外的166个海外仓和15个“带你到中国”贸易服务中心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商户与全球客商做起了“云生意”。

疫情期间,面对众多商户“出货难”的问题,义乌也迅速找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海上物流体系。今年2月,义乌市政府与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普洛斯投资(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签订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远海运集团是世界一流的全球综合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船队综合运力排名世界第一。

2022年11月,随着世界杯进入全球视野,“义乌制造”再一次出圈。

从足球到喇叭、啦啦棒、从各国代表队的球衣到奖杯,大部分足球体育用品都来自义乌。

义新欧班列。图源:义乌发布

在义乌的世界杯生产商一直在和时间赛跑,除了确保产量外,物流运输也是重要一环。这些货物顺利走向国际市场,离不开国际物流——中欧班列的支持。

以“义新欧”为例,从起点义乌到终点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途经8个国家,最快只需14天运达,比海运缩短近一半时间。自2014年开行以来,已成为亚欧贸易货运大通道,打通亚欧大陆“从太平洋直达大西洋、波罗的海,义乌直达东南亚”的互联互通,辐射51个国家和160多个城市。

越山河之远,聚四海之人,市场与贸易的魔力,让世界故事在义乌续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义乌   阿富汗   小百货   试验区   非洲   市场   疫情   小商品   中国   超市   全球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