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冲突

意识树

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因着各自独特的生活环境,基础意向会独特化的构建各种类型的思想与信念,有些是主体的核心信念,是作为内在认知的主体宏观框架被默认,构建我们对自身以及对世界的宏观感知形态,这些信念是在固定的环境下被无数次的循环自证而固化下来的主体意象搭建结构。另外一些信念是核心信念的附属信念,这些信念可能是我们学习到一些有用的生活经验,它们作为核心信念延展的手脚向外以及向内表达,单个来看各个附属信念可能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但当把附属信念聚拢起来看,它们就有特定的组织形态,表现为特定空间架构与层次。当然还有更低层级的附属信念,个人的内在意识结构由主体核心默认认知、次主体核心默认认知、末端应用性认知共同搭建成为一个树状意识结构形态。

人类最深层的默认是生存的需求,在生存的需求上我们发展出获取食物与衣服的认知,在进一步获取食物与衣服的过程中我们发展出合作与分配等认知,在合作与分配的认知中我们又进一步的发展出权力的认知,在权力的认知默认下我们有发展出被认可的诉求。过往成千上万年的生活经验,无数次的认知反馈,形成了每个人底层的认知架构,虽然其很少被明确的直接说出来,但是他决定了生活中每件小事的目标趋向、重要性层级。所有的行动加总起来就是在诉说着底层的默认认知。

例如很多人抱持者“我应该让别人都满意”的核心信念,这个信念是生存信念的一个可能的发展信念,这个信念一旦被默认就会控制一些当前环境下的应用性概念,例如经常学习一些特殊才艺或技能,努力的工作争当第一,不但的向别人展示自己的特长,关注他人的话语中的评价等等,单独看其中的一部分我们往往不能觉察其态势,只有把整体联系起来我们才能发现核心信念及核心信念的具体表现趋向。

深一层的默认信念会在其生活的意向群与经验群中选择合适的素材,组织其相对顺序与层次并和自身形成连接依附。一开始深层信念是有选择权的,当默认的链条增长时,深层信念就放弃了自身在这一层级的选择权。随着人类意识逐步失去选择权,人类正在承受默认链条持续增长的苦楚。


思想的分离

核心信念上会依附很多附属信念,深层的附属信念会进一步独立发展,如果一个人的成长环境过于分裂,甚至会在同一个人身上形成完全不同的人格。大多数人因为成长期生活环境的稳定性,其信念结构具有明显的发展主线,或者部分人格会被暂存,主体人格被持续的默认与表达。在信念结构的末端环节,不可避免的会有不同的选择经验,我们会在其中不断的变换默认点。

例如你原来很害怕公共场合下演讲,但是另外一个思想强迫你去面对,当你鼓起勇气去面对实际情况时,过去害怕的记忆经验立即觉醒,勇气消失得无影无踪。又例如你的一个想法条件反射地处理了一个问题,过一会另一个想法觉得不对,我刚才不应该那样做的,于是你又陷入了后悔,你觉得自己刚在的做法完全愚蠢没有道理,事实上并非没有道理,而是你的头脑已经悄然完成了政权交接。

受制于过往的重复的经验,受制于难于言说的情结,个人的表层的不同实践经历的认知经验,以及人与人之间不同默认经验都在强迫性的向外表达。若应用性资源不足以承载认知的表达,或者同一应用性资源被多个认知争夺,或者应用性资源被放置在错误的重要性层级,都会引起个人内在的或人与人的认知冲突。


默认知晓是受伤的根源

在一个成熟的文化系统中,在集体意识的内层有着复杂的意向结构,例如我们用简单的话语就可以表达出复杂的含义。个体认知结构成长承接于集体意向,我们对孩童的教育就是将这种默认的集体潜意识安装在他们心中,使群体里的每个人的意识形态在特定的框架内成型,然后实现与现有群体认知习惯的对接。进一步的每个人因其独特的家庭环境与生活经验,会在默认认知链条的最表层增加其特定的认知习惯。

集体潜意识的意向会在整个团队受到尊重与维护,因为所有的行为中都有集体意向的基因在里面,然而认知结构的表层经验与习惯则往往会被伤害。在心理创伤治疗的实践中我们经常回溯到创伤的源头,在某些时刻似乎发生了对你伤害很大的事情。然而把伤害源头归因为某些事件是自欺欺人的,现实中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坏事件,有的人被坏事件深深伤害,有的人却从坏事中不留痕迹的穿越过去,甚至有的人有能力把坏事转换为好事。

当我们遇到心理上的烦恼与困境时,我们都倾向于求助做心理分析,或者内观自己的想法。在自我治疗中如果我们始终纠结于事件起因,那么我就没法真正的治疗好自己的创伤。例如对一个成年人来说往往会痛恨父母过往对自身的错误行为,但是如果我们能放弃父母必须无条件爱自己,父母必须是一个合格父母等等限制性想法,对过往父母的伤害的纠结就会自动消失。如果我们不能放弃这个想法,我们就会通过骗自己来试图治疗自己,例如为父母的行为找借口,或者重新解释父母的行为,如果这些行为让我始终坚守“父母必须无条件爱自己”的想法,我就没有真正的挖出受伤的种子,我仍然是没有取得真正的进步。

默认的自我认知才是被伤害的根源,然而自我认知却占据了注意力,自我感是一套预定好的运算规则,如果以运算规则为默认基准,那么自我就真的是受害者。自我一定要在默认的心理运算规则上完成实现,于是为了减轻心理压力,我们想办法去把错误的事情给修饰一下,使事情的结构符合认知的习惯。

不管是哪种内在分析的心理治疗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心智的运算法则被强化,然后更加受限于自身的运算法则。受伤的因果关系本身就是一种认知局限,在意识领域没有任何结构模式是必然的,使这个因果关系成立的前提就是默认性知识,我们在不断的哄好那一个个内心受伤的小孩之后,一个信念链条重新获得了安全,也再次的强化了自身,而这个结构化的注意力必将再次受到挑战。

现代心理学在研究实践中总结了很多人类的认知模型,这些认知规律虽然具有实用意义,但是也加重对人类心智的限制,承认与满足这些内在的认知模型,那么我们就必然继续走向认知的堆叠,我们试图构建一个匹配其认知空间的生活环境,随着生活环境的重叠,各种认知对应用性资源的抢夺与控制就起了冲突。


依赖与逃避

心理学对于人的性格形象描述有很多概括性的词语,比如自信、懦弱、勇敢、自卑、恐惧、好胜、自私、执着、愚蠢、敏感、神经质等,这些定义无不在诉说着“依赖”或“逃避”的程度,这些定义也绝对不能对一个人做整体的定性,现实的情况是,个性特征描述只能定义个人在某个领域的行为特征,一个人因成长经验与默认链条的不同,在不同的领域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特征。

同一个人既可以在某些领域是睿智的,但在另外的认知环境下也可以是愚蠢的;既可以是勇敢的,也可以是懦弱的;即可以是自信的,也可以是不自信的。各个领域的默认认知控制着本体的行为,在认知的执着中必然存在着各种行为框架,与之对应各种依赖与逃避。

逃避与依赖是心理创伤的外在表现,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怕高、怕公共场合,甚至怕水,有的人喜欢他人的奉承,有的人偏向于讨好他人,有的人想要掌控一切。这些执着既实在也虚幻,对于当事人来说他映射的诉求与困哪非常真实,然而另外的人却轻而易举的越过了他的诉求与困难,拥有特定知晓的人才会受到特定事件的影响。

例如对于一个社交恐惧症的人来说他就会有太多的关于人际交往的知识,例如“我应该表现得从容”,“我应该时刻保持微笑”等想法,以及关联各种痛苦的记忆,叠加各种限制性的反应。然而对于其他人来说他们根本就没有这些知晓模式,他们没有强迫性地对下一个情境定一个方向。这个解决试图导正自己意志和行动就是创伤的真正表现,去掉强迫性的满足认知的行动企图,那么创伤就不存在了。

因独特的生活的经验,我们在某一领域里的默认堆叠过于严重,同时默认认知也进一步的维持着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在旧的生活环境中,默认的集体认知会不约而同的规避一些场景与形态,使彼此的认知得到较好的回应与印证。但是当个人要进入到一个超越其掌控范围的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往往会有新的要求,例如吝啬的人需要大方,胆小的人需要主动出击,谦让的人需要去竞争,过往的默认认知与现实的需求处处相违背。

进入默认状态的认知不但的在变换生活环境的时候被挑战,只有将默认认知脱离默认状态,重新获取面对实际环境的选择权,既不逃避也不依赖,对应的心理的创伤才能彻底消失。为了增强我们对环境的适应性,或者为旧有的生活环境增添新的展现,我们的默认认知链条需要尽可能的缩减,要避免把把生活经验内化成自我。


实现并不是改变

一提到改变自己,我们就会联想到各种各样的方法,然而知晓性做其本质就是向更深层次叠加,在语言结构中所有的动词的本质就是代表一个结构成为另外一个结构的一部分。知晓性的做是不会带来改变的,例如一个想要使自己变得自信的人,总是不断的锻炼自己,试图一点一点地进步,今天我取得了一点成绩,鼓励一下自己,明天出了一点状况,安慰一下自己,注意力始终纠缠在与自信相关的概念上面。事实上真正自信的人并没有这些相关的知识与经验,也没有要变得自信的诉求,不知道什么是自信概念的人反而拥有不可摧毁的自信。

我们想要改变的行为模式并不是没有意义的存在,而是在过去特定环境下的生活经验。也许这些思想并不正派,例如赌博,表面上看是完全无用的缺点,但是赌博会给予我们快速的认知反馈,让头脑快速的清空其它的烦恼,或者还有我的智力优越感的反馈等,这些都附着在这一行动模式上,这些需求都需要赌博来延续他们自身。还有过度吸烟、喝酒等恶习都是思想认知的表达,所有重复性行为并非是凭空存在的嗜好,都是头脑习惯性的记忆轨迹在控制着。只有从默认思想上脱离才可能从这些行为模式中撤出。

我们误认为企图心与意志力会促成改变,如果我的信念是我不够自信,那么我们会学到与自信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可能是,保持微笑就能显得自信、要多加练习当众发言、把树苗当做你的听众、想象他们对你的赞许等方法性概念,这些学习实际上是在加深原来的信念。改变唯一的方法是改变自身的映射本体,主动放弃过往的认知实现的企图。只有思想意识到自身的默认结构,才会拥有的重新选择权,才会不再受制于过往的经验。

头脑总是认为实现就是改变,等我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我就改变了。实现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然而改变只能是瞬间达到的。这种改变伴随着原来认知诉求的消失。现状可以是非常糟糕的,但是对现状的评估者必须消失,是评估者天然要将所有的一切资源信念解读为单一的独特概念。评估者消失,信念组合之间的固定连接就会消解,由信念造成的感知破缺就会恢复,在全面的感知中不存在单一的概念与维护概念的冲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应用性   生活环境   认知   信念   冲突   自信   概念   核心   思想   结构   经验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