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辉控股暴雷,早有征兆?

继恒大、融创等房地巨头企业被曝巨额负债难以支撑后,房产企业暴雷已经不再新鲜。近日,行业公认的优等生旭辉控股集团负债难偿的消息,也在沸沸扬扬传播1月后,宣告坐实。


9月底,旭辉就因为旗下一家公司涉及信托未能如期支付,被传出即将暴雷消息,从而导致股债双杀。彼时,旭辉控股为了股价维稳对外澄清称,债务违约传闻言过其实,债务不成问题。


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1月刚至,旭辉控股就发布公告称,暂停支付境外债本息,探索处置境外资产。这也意味着,此前的传闻成真,旭辉正式宣告加入“暴雷大军。


据了解,目前旭辉境外债务总额(包括银行贷款、优先票据和可换股债券)高达68.5亿美元,暂停支付的款项(本息合计)约4.14亿美元。但是旭辉账面现金仅有312.45亿元,为完成“保交楼”任务,旭辉可谓资不抵债。很显然,旭辉此番陷入危机,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早有征兆。


01

激进换来危机,“民营房企之光”塌房


过去几年,受国家城镇化建设大潮的推动,国内经济十分活跃,老百姓选择在城市里安居乐业已成时代大趋势,由此也带动了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而旭辉就是在这一轮房地产周期性红利中,成长起来的“民营房企之光”。


据了解,早年的旭辉以稳健著称,也是与碧桂园、龙湖、旭辉、美的置业、新城控股齐名的五家示范房企之一。不过,在追求规模上十分激进的旭辉集团,也因此吃下了苦果。



例如,创始人林龙安就对千亿规模一直抱有执念。甚至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向千亿规模进军。林龙安称:“规模是一定要的,规模决定了江湖地位”。


不过,不计后果一路狂奔的结果,也十分尴尬。尤其是累累负债的财报数据,也将旭辉暗藏的危机暴露无遗。


2021年,旭辉的剔除预收款后的净资产负债率、净负债率和现金短债比分别69.7%、62.8%和2.6倍,“三道红线”全部达标,今天的行业格局,是旭辉没有预测到的,在3月份的业绩会上,旭辉集团董事会主席林中,就曾判断行业已经走过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光”。


也正是因为其业绩按照公司预期大幅回暖,因此才被上交所选为示范性发债试点房企,并在5月份和9月份,均能够顺利发行由国家级增信背书的中票。


不过,旭辉的发展状况如同坐过山车,导火索是今年10月份,旭辉旗下一家天津公司涉及信托未能如期支付而引发了风波,不仅在资本市场丢掉了信任,遭遇股债双杀,更因为公司家族评级被多家评级机构降级而直接暴雷。


而且,汇丰研究一周内第二次下调旭辉评级,并由持有降至减持,这也预示着,公司财务状况急速恶化,甚至陷入失控状态。据了解,10月底,旭辉无奈选择停牌,向主要投资人“求援”以期扭转局势。不过,最终却因为与投资人未达成一致而导致负债缺口巨大,无力偿还。


彼时,旭辉表示:“即使本集团竭尽全力,仍可能持续受压,无法产生履行目前和日后义务所需之足够现金”。至此,旭辉地产暴雷已成既定事实,“民营房企之光”也宣告塌房。


02

房企融资寒冬,旭辉表外债务成“地雷”


近年,地产行业迎来多事之秋。前脚是曾经的女首富、龙湖创始人吴亚军辞任,业内人士直指吴亚军或在模仿美的何享健交棒,在下一步险棋,但是龙湖集团是否真正完全安全,尚不得而知,因此需要警惕“东施效颦”,这或许是一场豪赌。后脚又是旭辉官宣债务违约,几经澄清却最终官宣坐实,因此也让原本就风雨飘摇的房地产行业,被阴霾笼罩。


据观察,房企暴雷,多数与其融资困难、债台高筑有关。公开数据显示,今年四季度将有200家核心房企境内外债券到期,总规模约1836亿元,其中海外债约649亿元。


与此同时,融资难是今年房企们面临的普遍问题。根据克而瑞研究中心数据,2022年上半年,100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量为3837亿元,同比下降53%。



在房企资本寒潮之下,鲜有民营房企可以独善其身。据Wind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有24家房企宣布债务展期,展期规模高达1193亿元,较2021年增加1000亿元。


上海票交所数据显示,2022年8月新增逾期项目公司910个,环比增长127%。截至8月31日,存在商票逾期现象的房地产项目公司数量为2801个,环比截至7月份增长39.7%。


由此可见,行业大盘情况不容乐观,是旭辉这类企业难以“上岸”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也在资本市场引发悲观情绪,甚至连金地、碧桂园等在内的优质房企债在资本市场也再难得意。


旭辉控股的股价,更是从3月25日的3.8港元跌至到11月1日收盘0.39港元的价格,短短7个多月,缩水近90%,即便近11月开始调整,有逆势上扬之势,但是截止11月16日收盘的1.24港元与其高点相比,依然跌幅巨大。


另外,对于旭辉来说,更为致命的是,其在公开的财务报表之外,也是“债务缠身”。业内人士指出,资产负债率、净负债率、现金短债比是房企防止暴雷的“三道红线”。但是与此同时,房企还应关注五个隐性指标,即总负债周转率、资产流动性、债务集中度、真实利率水平、表外负债情况。


旭辉CEO林峰也曾就此发表高见,对其表示认同。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表外债务,如今也成为让旭辉暴雷的原因之一。


03

房地行业拐点已至,“活下去”成旭辉首要目标


实际上,在房产界高喊“狼来了”的人不计其数。2018年,万科首次在会场挂出“活下去”的横幅。旭辉更是在此之前,就有很大的危机感。


2017年9月,林峰就曾经在媒体面前表示:“未来的房地产有机遇也有危险,所以我们争取成为活下去的那部分人,只要活下去你就有发展的机会……”



万科与旭辉可谓一语成谶,短短5年多过去,房产行业的暴利时代已成过往,行业红利正在高速消退。过去高速增长的20年,很显然得益于国家城镇化工作的大力推进,以及政策环境相对宽松的土地红利。


由此带来的结果,也是行业由高利润、高负债、高杠杆逐渐转向了低负债、低杠杆、低利润甚至微利。因此,依然延续高负债、高杠杆的企业,也势必会因为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甚至陷入被淘汰出局的危机。


实际上,旭辉并非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危机正在一步步逼近。林峰于2021年底,更是发文坦言,地产行业不会永葆青春,而是进入冰河期与寒武纪的青铜时代,准备好渡过漫漫寒冬才是理性客观的心态。


文中林峰还表示“只有放弃幻想认真降杠杆,房地产行业才有未来。未来优秀房企的负债率可能不是70%,而是30%。”


即便CEO林峰如此通透,但是旭辉因为过高负债、表外债务累累带来的危机,似乎让旭辉有些防不胜防,直至现在暴雷,山雨欲来。


因此,与很多依然保持高杠杆的房企一样,或许活下来才是旭辉目前发展的首要目标,千亿规模、资本游戏对于根基不足的旭辉来说,都是浮云。


抛开旭辉经营层面的困境,近年关于旭辉地产楼盘交付推迟、各种质量问题的投诉,也是层出不穷,甚至媒体与之相关的公开报道,也是不计其数。而在旭辉暴雷坐实后,等待旭辉地产的,或许是新一轮的多米诺骨效应。


例如,有知乎网友表示:“地产圈的黑料,旭辉从来未缺席!”;“旭辉湖山赋项目被投诉,确认无购房资格仍不退还定金”;“独家:旭辉集团子公司被诉拖欠货款90多万”;“质量问题频出,负债千亿的旭辉被点名,面对融资困难将何去何从?”


很显然,内外交困的旭辉控股,想要活下去,不仅需要守住自己的杠杆游戏底线,更需要通过过硬的质量与口碑,诚信经营的品牌形象,才能堵住悠悠众口,立于不败之地。


众所周知,房产企业的特点是产业链条长、运作较为复杂。因此,旭辉面临的困境,看似是内部经营管理的问题,实际上也是源自于房产市场、终端消费者对其品牌丢失信任度的品牌危机。


千里之提,溃于蚁穴。旭辉地产今日的窘境,或许并非是偶然的经营失误,而是在其早年的经营过程中,违背了连其自身都已经洞察到的行业规律与商业逻辑,因此也早有征兆。


但愿旭辉能有办法化解这次灾难深重的危机,也能因此被再次警醒,甚至重回行业舞台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外债   杠杆   征兆   债务   危机   规模   集团   数据   地产   行业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