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心中那座“大山”?

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每个人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要使学生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他们的心弦对准音调。”

匈牙利谚语:“你在烛光下,总能找到的最黑暗的影子”

古代谚语总说:“不如意之事常八九”,可见,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发展和结果,并不会让人满意。

苦难是人生的常态,希望大家摆脱“受害者心态的牢笼”和“未解决悲伤型牢笼”。

答案不是心中那座山,问题才是。

如何突破“心灵的牢笼”?

如何破解“受害者心态”?


答案不是心中那座山,问题才是。

如果没有爱,任何说教都无法开启一颗封闭的心灵;

如果没有爱,任何甜言蜜语都无法打动一颗冰冷的心。

惟有爱,才能搭起信任的桥梁。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千万别和自己过不去,坦然接受,勇敢放下,不是原谅别人,而是放过自己。

坚信黎明前最黑暗,胜利前最绝望,成功前最渺茫。

如果人生是一段旅程,我们都要翻越心中那座山。


放下执念,减少情绪,跳脱边界,发现源头,带着一颗宁静的心,找寻属于自己心中的那座山。

那座山,或高或低,或远或近。带着出发的冲动和挑战的激情,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向上攀登,专注而纯粹地迈出下一步。翻越路上,我们才可能发现最初的自己。

自由需要人们心怀希望。一个是能够意识到不论自己的痛苦多么强烈都只是暂时的;

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充满好奇。

每个人都具备选择的能力。外界不能给我们任何帮助和滋养的时候正是我们发现真正自己的时刻。

重要的不是那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糟糕事情,而是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经历。

关于习得性...

习得性无助当人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没有效率、做什么都不能改善现状时,人们会感受到最大的痛苦。

习得性乐观主义我们只有用心灵灵活性和心理韧性创造生命的意义和方向,才能走出低谷,达到柳暗花明的美好境界。


如何突破“心灵的牢笼”?

是抱怨愤怒、精神崩溃,还是忧伤哭泣、悲观抑郁,或是恐惧退缩,陷入绝望?

这种种反应,都如一座精神“牢笼”,会将你死死困住,失去对生命的期望和追求。

无论是谁,即使身处苦难之中,仍然拥有选择的能力,逃离自己的精神牢笼。

而走出困境的关键则在于我们选择以何种态度、何种方式对待自己的经历、回应自己的遭遇。

为什么他不爱我?为什么公司会炒掉我?

为什么别人要这样伤害我?

为什么受苦的是我?

我为什么会遭遇这些不幸的事情?

……这些都是困住我们的精神牢笼,要走出来并不容易。

这12个精神“牢笼”,也就是常见的心理困境是:

1、受害者心态型牢笼
2、逃避型牢笼
3、自我忽视型牢笼
4、秘密型牢笼
5、内疚和羞耻型牢笼
6、未解决的悲伤型牢笼
7、僵化思维型牢笼
8、怨恨型牢笼
9、恐惧型牢笼
10、评判型牢笼
11、绝望型牢笼
12、不宽恕型牢笼

譬如受害者心态型牢笼,会让人将自己看作是受害者,以消极的心态来看待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困在过去的不幸之中,反复回想自己的失败和伤痛,并将所有的责任推给别人,也将救赎和疗愈自己的责任和希望放到了别人身上。

其实,遭遇不幸并非就是绝路一条。

走出受害者心态型牢笼的关键,首先是要分清楚,创伤事件只是发生在当时,已经过去,而我们要活在当下,要好好觉察自己的各种感官在当下感受到了什么、身体有什么感觉?

用“现在怎么样了?”替代“为什么是我?”。

我们要明白,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转变的机会,所谓有危必有机。

当我们遭遇困难时,只有努力去进行调整,寻找解决方法,才有可能获得新的机会进行改变。

可以给导致自己受伤的人或情境写一封信,将整个事件以及其影响写出来,进行回顾和梳理。

接着再写一封感谢信,感谢那个人或情境让自己学会了许多,推动了自己改变和成长。

这样做也是将自己的角色从被动的受害者转变为具有主动性和控制力的幸存者,有能力为自己进行疗愈。

逃避型牢笼也是许多人常常遇到的一种心理困境。

因为恐惧和焦虑而逃避面对现实,否定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因此负面情绪无法得到释放和缓解,一直都陷在困境中没有真正走出来。

只有允许自己产生各种感受,并接纳和表达这些感受,识别感受的根源是什么,才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

然后通过以第三方的角度进行自我觉察的方式,给自己的感觉命名,跟各种感受共处。

也可以跟自己的身边人,比如家人、爱人、朋友、同事等进行交谈,将你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而不是逃避跟别人接触和交流。

那些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喜爱和认可而委屈和忽视自己、迎合他人的人,则是陷入了自我忽视型牢笼中。

在早年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会通过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和感情而形成某种自我价值认知,认定自己有多重要、价值所在是什么。

我们也会经常被自己的期望或是承担某些社会中的特定角色和身份的想法束缚住,给自己贴上标签,成为别人希望我成为的的人,为别人而活,也深深地困在自我忽视的牢笼之中。

其实,有时候我们需要“自私”一点,这反而是好事,能让我们将关注点放回到自己身上,去留意和觉察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学会自我关爱和自我关照,将别人给予我们的不舒服的感受、不平等的对待、不合理的期待都阻隔在外,避免受到伤害。

每天花一点时间来享受愉悦的感觉,无论是喝杯热咖啡、晒晒太阳,还是拥抱自己爱的人,都能给予我们美好的体验。

如何直面自己的创伤,勇敢地回到现场,回顾当初在集中营的可怕经历,接纳自己的真实感受,然后进行自我疗愈,最终从当年的苦难之中走出来,并为更多的人带来积极乐观的力量和勇气。

是时候给自己多一点勇气和力量,去突破内心的牢笼,越过那座阻挡自己前进的大山了。

如何破解“受害者心态”?

受害者心态是一种心智的僵化状态,困在过去,困在痛苦中,如果总是在思量自己的失败和损失,总是在头脑中问自己,为什么是我?

成为受害者也许是一种意外,但选择继续当受害者,则是因为这种身份,让我们得到了不作为的许可。

当人们表现出受害者心态时,就把所有的责任和谴责都抛给了别人,受害者心态仿佛是一种盾牌,但其实是一种假象。

当意外发生的时候,我们总是将自己想成事情之中的受害者而忽略了事实,但也许未必是如此。


无论发生了什么,都要以平和的胸襟应对。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喜欢发生的事情,但是当你停止对抗和抵触,你就获得了更多的经历和想象力。

另一个方法是学会面对孤独。

孤独是让人们恐惧的,不过当你学会爱自己的时候,你就会享受孤独,可以写下你自己想要获得的成就,想要过上什么样的生活,想要什么样的伴侣。

每一次危机都是一次转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那件意外的事情发生在那个时候,活在当下,给自己一个清晰的目标,并愿意为此而付出努力。

疗愈伤痛的不是时间,而是你在这段时间里做的事情。

自卑与自负:两种对立的人格,2个自我评价的陷阱

自卑的人容易陷入“自我忽视型牢笼”

被抛弃是人类最早的恐惧之一,因此我们早早学会了,如何获得别人的关注,别人的喜爱,别人的认可。

我们不应该把自己限定在一个或某个版本中,而应认识到,我们的内心不应该受到条框的限制,遵从自己的直觉和愿望。

忽视自我也就是需求别人,有时候我们会对需求别人上瘾,有时候则会沉迷于被需求的感觉,我们都希望能够帮助到别人。

自负的人则会陷入“僵化思维性牢笼”。

我们中的很多人,活着是为了证明什么?

我们沉迷于追求别人的一句赞美,可是如果我们只想证明自己是对的,或者足够好,就会陷入某种不切实际之中,根本无法得到自己追求的结果。

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都会犯错,你并非一无是处,也并非圣人。

你不必向别人证明你存在的价值,欣然接受自己拥有的东西,为自己的不完美和完整而庆祝,永远不会有第二个你,放弃对完美的无休止追求。

没有人能在批评中成长。

自己发挥更多的想象力,也能有更多的精力去继续前进,而不会毫无头绪的原地打转,温柔的拥抱,温柔的拥抱自己,看到他人的本来面目,合作而不是控制。

对内:管理好情绪,是一切的基础

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负面情绪大大影响我们的生活,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需要避免以下几个牢笼:

怨恨

每一种选择都要付出代价,有所得就会有所失。你不可能回到一段关系开始的阶段,变的愤怒、失望和疏离之前,你可以做的事情比这更有意义,那就是重新开始。

只有你能决定一段关系是在消耗你,还是在滋养你。

秘密

诚实是从对自己说真话开始,欺骗是一场危险的游戏,当我们不敢说出自己的秘密,否认自己的经历,不肯承认自己的遭遇或者假装没事儿,来保守秘密的时候,我们就不能疗愈自己。

内疚和羞耻

愧疚和羞耻感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我们的内心,这个世界上唯一不会离开你的人,就是你自己。

用善待自己,替代羞耻感,让你与自己的对话中带有这样肯定的语气:“是的,我能是的,我会是的,我可以爱自己,是让自己变得更完整,更健康更快乐。”这不是自恋,你关注的东西,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


恐惧

能否释放自己内心的恐惧,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我们可以选择,用生命中多少时间沉溺于恐惧之中,恐惧感经常利用最无情、最具煽动性,却又最持久的两个字。

过去是过去,现在是现在,你永远不知道外界会对你产生什么影响。

你也无法预测谁会对你造成伤害,可是,恐惧与爱不能共存,生活也不必总是由恐惧主导,如果经历过创伤或背叛,我们就不太容易消除对再次被伤害的恐惧。

恐惧往往会发展出一种无情的循环模式,恐惧也是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从恐惧的威胁下,保护自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学会爱自己、宽恕自己,不要为了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和痛苦惩罚自己。

绝望

我们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绝望的种子,人总能找到可以做的事情,不再把注意力放在自己丧失了什么,而是关注你还拥有什么和肩负着什么?

希望告诉我们,生活充满了黑暗和痛苦,同时希望也告诉我们,只有在今天幸存下来,明天才可以获得自由。

不让自己气馁是需要勇气的,希望是对好奇心的一种投资。


逃避

去感受自己,才能治愈自己,不断压抑自己的情绪,选择逃避,并不会解决真正的问题。

用不去感受情绪的方式保护自己,或是别人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假装自己已经克服了过去的恐惧,但其实在内心深处,一部分仍然困在那里。


当我们习惯否认自己的感受时,我们就很难识别自己的感受,无法面对,不愿意表达。

感受自己才能治愈自己,一切情绪都是暂时的,抑郁的反义词是表达。

对外:放下武断的评判,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


评判型牢笼

我们天生就具有爱的能力,只是习惯了恨,放弃偏执就意味着,要从自己开始放下判断,在遇到那些激怒和激怒或冒犯你的人时,询问自己他想要教给我们什么?

不宽恕性牢笼

选择宽恕不是为了曾经伤害过我们的那个人,而是为了我们自己,宽恕让我们不再是过去经历的受害者或囚徒。

也不再让我们,背负着只能容纳痛苦的重担。

宽恕不是把某个人,赶出我们的感情世界,而是学会放下。

只要你说我无法原谅某人,你的精力就花费在和自己对抗,而不是为自己而活,也没有充分的享受生活,对仇恨的释然和宽恕并不容易做到,这个过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身体在阳光下,思维在囚牢里。

我们即然可以习得无助的思维模式,那也就代表我们也可以习得乐观的思维模式。选择权全在我们自己。

自己愿意成长还是愿意抱怨?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明明可以行动自由,却认为自己不自由,不敢行动。

喜马拉雅山在我们环境当中算是最高的,高不可攀,但实际上内心中尤其是潜意识的那座冰山才是最深的。

人最大的限制,来自于头脑认为的不自由。

当你的心灵被囚禁的时候,我们脑海中最为顽固的往往是破坏性的信息。

受害者其实是一种心智僵化的状态,他们的注意力焦点在过去。总在思量自己的失败、损失,在头脑里关注我不能做什么,我没有做什么。

放下评判,选择同情。

佛陀也有过去,罪犯也有未来。

没人能在你脑袋里架设篱笆和围墙,只要你的意识里认为你是自由的。

当我们生活在评判型的牢笼时,不仅在伤害别人,也在伤害自己。

而自由意味着可以作出选择,哪怕是在最恶劣的环境。

你最讨厌的人是你最好的老师,想想他想要教给我们什么?

去罗列一些我们成长过程中把人分类的不同方法。

然后去观察这些评判是如何影响你的人际关系的。

他们是否在限制你的选择?你想传递下去的遗产是什么?

把它们写下来作为给后代制造美好的素材。

感恩他人让我们自己受益,敬畏上天让我们少犯错误。

放下他人的过错,更是对自己的一次救赎。

反省自己的不足,就是又一次活出了自己。

谦卑是一个持续精进的最快途径。

爱自己,面对自己,接纳自己,活出自己,绽放自己。

只要面对那些深藏在内心深处的心灵枷锁也是可以解除的。

越过心灵的那座山,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朵朵清莲!

我是圣玛田鞋服商学园 校长:李昱辰

在这里与您一起日日成长。

在这里昱辰已经践行日日精进第: 729篇文章;

每天解决一件事情,每天只对一件事情进行深度思考。

我们上的任何大学都可以毕业,开往人生成长的这条道路永远不会毕业。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终身成长。阅读是升级自己大脑“软件”最快的方法,写作是让人心智模式变得更强大最好的途径。内在决定外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他人的一篇文章,一本书写下来将近要1天或着1年3年时间,我们通过很短的时间阅读完毕,相当于吸收了他人很长时间的成果积累,充实了我们自己的人生前向道路。升级了我们的 认识,从而让我们自己少犯错,少走弯路。增加人生的宽度和厚度。不就相当于多活了N多次人生吗?

还有比升级自己思维认知更好的事情了吗?人与人的区别不在外在,只在内在。内在丰盈,外在自然富足。阅读输入正能量,写作发酵正能量,输出滋养正能量。找到高我,认识高我,活出高我,成为高我。

阅读过去更多的文章可关注公众号“圣玛田鞋服商学园”。 让我们一起开启觉醒的模式,打开成长之“灯”,让我们彼此都成为那道光,活出那道光,照亮前向的道路上更多的人,同时也照亮我们自己。 如果本篇文章能够帮助到您,无需感谢。诚挚希望您点击“在看” 或着转发。 感恩使人愉悦。分享使人丰盛。越感恩越拥有,越输出越强大。

您的分享转发将会改变另外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让爱流动出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牢笼   受害者   恐惧   心态   情绪   痛苦   事情   心中   自我   心灵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