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银行理财一直跌,怎么办?

最近有同学关注到持有了半年的银行理财产品忽然收益变成负了,自己明明买的是中低风险(R2)产品,银行App还把它归类到定期+呢。

以前每天的收益都是正的呀。之前每天习惯性看看收益,虽然不多,但是也很安心,忽然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这位同学不用慌,不是你踩雷某个产品了,因为除了你所持有的银行理财产品外,最近以稳健著称,主要投向于债券类资产的债券基金和其他理财产品也遭遇了一轮短期明显的下跌。

部分债券基金甚至是几天就把过去几个月的收益跌没了。从历史来看,这样的陡峭下跌斜率更是比较罕见的!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作为普通投资者应该如何看待?后续又该如何操作?

01 透过现象看本质

假如我们把一个理财产品看做是一道菜,那投资经理就是厨师,厨师要熟悉“原材料”才能做出一道道美味佳肴。

作为食客的我们,首先最关心的当然是这道菜的安全性,其次才是色香味。那如何才能辨别这道菜的安全性呢,光看外表包装是没用的,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做菜的“原材料”。

菜式各种各样,实际原材料都是那些食材,只是不同的烹饪方法,最终做出来了各种各样的佳肴。

同样,理财产品千千万万,实际原材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底层资产”,简单来讲可分成4大类:

资产类别

基础资产

固定收益类资产

现金类

主要指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货币基金、国债逆回购等

债权类

主要指债券类资产,按照发行主体主要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风险类资产

权益类

主要指与股票及公司股权相关的资产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

主要指投资于传统的股票、债券和现金之外的投资品的总称,例如外汇类、商品类、期权类、另类投资

我们所接触到琳琅满目的理财产品,可能是由以上多种基础资产组合而成的资产组合,也可能只有单纯某一种基础资产。

《资管新规》按照投资标的划分,资管产品(常统称理财产品)就分成四大类:

资管产品

分类标准

固定收益类产品

投资于存款、债券等债权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权益类产品

投资于股票、未上市企业股权等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

投资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混合类产品

投资于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且任一资产的投资比例未达到前三类产品标准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产品投向,在产品说明书和产品合同中都会列明。

回到我们最近大跌的银行理财产品和公募债基,这两类产品到底问题出在哪里?

1、R2风险等级的银行理财产品:

一般在APP分类标签是定期+(纯债基金)或固收+。

固收+= 固定收益类资产(固收部分)+风险资产/投资策略(+的部分),前者旨在起到保底,最常用打底资产为债券,后者用来增厚收益(同时也增加了风险)。

下图为该同学所持有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方向说明:不高于5%自己参与投资优先股,也就是说95%主要投资于标准化债权类资产

  1. 公募债基:

根据投资对象将基金分为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混合基金、基金中基金、另类投资基金等。债券基金是指以债券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基金,根据中国证监会对基金类别的分类标准,基金资产80%以上投资于债券的为债券基金

答案很明显了,最近大跌的银行理财产品和公募债基产品的底层资产80%以上都是债权类资产,近期债券市场出现了大幅回调,直接拖累了这两类产品的净值波动。

在资产配置中,债券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投资工具。

但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债券可能比较陌生,因为债券市场的投资门槛比较高,投资比较复杂,相对其他资产类别期望收益率比较低。

其实,债券,用大白话来讲就是把钱借给别人,到期再收回本金和利息。

投资于债券的理财产品,收益来源主要有两块:(1)赚债券的利息收益,(2)债券市场价格波动,赚价差收益。

正常情况下,只要发债主体的信用没问题,债券收益还是挺稳当的。但是为什么近期债券市场会出现了大幅回调呢?

02 债券下跌原因剖析

关于为什么债券市场会出现大幅回调,最近不少银行APP、基金公司公众号和金融自媒体号都有说明文章,分析得出的原因也基本一致,未出现较大分歧。大家也可以去搜索了解一下。

大家都认为本轮债市的调整主要受到资金面、地产和防疫三大利空因素的扰动,我们用大白话整理其中一个逻辑:

债券市场交易量:90%在银行间市场,10%是交易所市场,所以说银行是债券的大买家。当银行缺钱了,手头紧了就会把债券卖掉来换钱,债券卖得多,供大于求,债券得价格自然也就跌下来。

为什么银行会缺钱?从两个方向来判断:

  1. 钱的需求量可能要变多了

当前国内各类资产共同面临的处境现实是比较弱的,但是近期多个强政策提振经济复苏的预期。

①疫情防控二十条优化措施统筹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

②金融十六条措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贷款的合理展期;

③海外紧缩节奏放缓,国内通胀偏低,货币政策迎来宽松窗口期。

这些都对国内经济修复有巨大的促进和鼓舞作用,同时大家的信心开始恢复,经济要回暖了,更加愿意进行消费和投资,对钱的需求也会变多。

(2)钱的供应量可能要变少了

11月以来,资金面波动放大,流动性极其宽裕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了。资金面的平衡更多是依靠央妈,但是11月以来,央妈都没怎么放水,甚至还回收了不少资金。11月15日,有万亿的MLF到期,大家就更加担心市场上的钱不够了。

但是还好央妈同天开展了8500亿MLF和1720亿的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以呵护资金面。相当于还是净投放了200亿。可以看出,央妈仍有意维持流动性充裕,鉴于基本面疲软,不排除后续还有降准的可能,所以流动性虽然有边际收敛趋势,但是应该没有大幅收紧的担忧。

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为啥银行会觉得手头紧,要卖出债券换钱导致债券价格下跌了吧!

03 债市后市展望

看了多个机构和财经自媒体的分析,大家对后市的判断和展望,感觉判断上还是比较一致的。有机构认为:

短期来说,弱现实和强预期的反复博弈下,债市波动将会有所放大,尤其是疫情和房地产政策边际放缓,有可能短期内极大改善市场预期和风险偏好,带来一定的调整风险。

但是也要看到,当前政策的实际成效我们是还没看到的,经济压力还是比较大,弱基本面下货币政策也难以转向,债全市场可能就此转熊还未能下判断。

中期来看,政策的加码,将为未来的经济复苏积累动能,未来多方政策有望形成合力,助推经济在2023年实现更快的修复,实体经济内生融资需求增加,宽信用落地将渐行渐近,届时债市也或将大的趋势性转折。

04 普通投资者如何看待

如果你要问我怎么办?我无法帮你做出直接赎回全部份额,还是继续持有的决定。但是在这里,给出几点建议,希望大家可以参考:



写在最后:

一般购买银行R2风险等级理财产品,每天盯着收益看,收益变成负数即很恐慌的伙伴。可能大部分都是属于无法承受一丁点亏损的同学,风险承受能力属于最低(C1及以下)的。

那么目前市场上明确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还有3种:国债,50万以内储蓄存款,保险理财产品。国债和储蓄存款的收益率都太低了,建议重点关注保险理财产品。

通过终身寿搭配可无限追加额度的万能账户形式,可以提前锁定3%的保底收益(写进合同),假如以后市场利率已经跌到1%了,你追加到原来设置的万能账户的钱,仍按照3%给你结算收益。除了可以提前锁定收益,支取也做到了相当的灵活,对于没有更好投资渠道的同学,是一个非常省心的投资钱包。


— 声明 —

本文解读和整理汇总资料为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其他媒体、微信公众号和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和后台告知。限于个人认知和能力,文章可能会有疏漏或误解。欢迎大家踊跃留言,共同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银行   债权   类产品   债券   理财产品   收益   资产   风险   基金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